• 中国哲学常识 典藏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常识 典藏本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5.49 6.6折 69 全新

库存10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适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84149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29705255

上书时间2024-10-2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标准。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作哲学。”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人对着这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作善,什么叫作恶;人的善恶还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是生来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利害呢;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例如: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

(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例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说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哲学史的种类也有许多:

(一)通史。例如,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之类。

(二)专史。

1 . 专治一个时代的,例如,希腊哲学史、《明儒学案》。

2 . 专治一个学派的,例如,禅学史、斯多亚派哲学史。

3 . 专讲一人的学说的,例如,王阳明的哲学、康德的哲学。

4 . 专讲哲学的一部分的历史,例如,名学史、人生哲学史、心理学史。

......



导语摘要

本书由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北大哲学课讲义等编选而成,内容涵盖从古代到近现代百家哲学思想,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为主线,在立足各家哲学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各派思想的精髓,为读者提供一种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完整门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在胡适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9年2月出版,蔡元培作序,称赞此书有四种特长: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方法。梁启超则认为此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对胡适“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和大胆的创造力”称赞有加。而曾被胡适讥评、写出《中国哲学史》的冯友兰也承认:“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诗人。原名嗣糜,后改名胡适,字适之。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在文学、拆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等领域皆有建树。参与编辑《新青年》《努力周报》《独立评论》等报刊。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目录

目 录


引 言 i


序 胡适 xvi


第一章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001


第二章 老 子 013


第三章 孔 子 037


第四章 墨 子 047


第五章 杨 朱 069


第六章 别 墨 079


第七章 庄 子 091


第八章 《大学》与《中庸》 117


第九章 孟 子 127


第十章 荀 子 143


第十一章 古代哲学的终局 163


第十二章 齐 学 219


第十三章 黄老之学 243


第十四章 汉代儒教 271


第十五章 佛 教 307


第十六章 理学时期 323


第十七章 反理学时期 387



内容摘要

本书由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北大哲学课讲义等编选而成,内容涵盖从古代到近现代百家哲学思想,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为主线,在立足各家哲学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各派思想的精髓,为读者提供一种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完整门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在胡适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19年2月出版,蔡元培作序,称赞此书有四种特长: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方法。梁启超则认为此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对胡适“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和大胆的创造力”称赞有加。而曾被胡适讥评、写出《中国哲学史》的冯友兰也承认:“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主编推荐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诗人。原名嗣糜,后改名胡适,字适之。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在文学、拆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等领域皆有建树。参与编辑《新青年》《努力周报》《独立评论》等报刊。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精彩内容

第二章 老子

老子论天道

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他的天道观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观念,都把天看作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试看《诗经》中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明》);有屡说“帝谓文王”(《皇矣》),是天有意志。“天监在下”,“上帝临女”(《大明》),“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皇矣》),是天有知识。“有皇上帝,伊谁云憎?”(《正月》)“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板》),是天能喜怒。“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节南山》);“天降丧乱…… 降此蟊贼”(《桑柔》);“天降丧乱,饥馑荐臻”(《云汉》),是天能作威作福。老子生在那种纷争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家、灭国等等惨祸,以为若有一个有意志知觉的天帝,绝不致有这种惨祸。万物相争相杀,人类相争相杀,便是天道无知的证据。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仁字有两种说法:第一,仁是慈爱的意思。这是最明白的解说。王弼说:“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这是把不仁作无有恩意解。第二,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代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作天人同类说(Anthropomorphism)。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通,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老子这一个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

打破古代的天人同类说,是老子的天道观念的消极一方面。再看他的积极的天道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有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这个道的作用,是: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谢著《中国哲学史》云:“自然者,究极之谓也。”不成话)。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的作用,只是万物自己的作用,故说“道常无为”。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又只是一个道,故说“而无不为”。

名与无名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名实之争。老子是最初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他说: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王弼本原作说。今刊本作阅,乃后人所改)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王本今作状,原本似作然)哉? 以此。

这一段论名的原起与名的功用。既有了法象,然后有物。有物之后,于是发生知识的问题。人所以能知物,只为每物有一些精纯的物德,最足代表那物的本性(《说文》:“精,择也。”择其特异之物德,故谓之精。真字古训诚,训天,训身,能代表此物的特性,故谓之真)。即所谓“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些物德,如雪的寒与白,如人的形体官能,都是极可靠的知识上的信物。故说“其中有信”(《说文》:“信,诚也。”又古谓符节为信)。这些信物都包括在那物的“名”里面。如说“人”便可代表人的一切表德;说“雪”,便可代表雪的一切德性。个体的事物尽管生死存灭,那事物的类名,却永远存在。人生人死,而“人”名常在;雪落雪消,而“雪”名永存。故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众甫即是万物。又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以此。”“此”字指“名”。我们所以能知万物,多靠名的作用。

老子虽深知名的用处,但他又极力崇拜“无名”。名是知识的利器,老子是主张绝圣弃智的,故主张废名。他说:

道可道,非常道(俞樾说常通尚;尚,上也)。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常有,作一顿。旧读两欲字为顿,乃是错的。)

老子以为万有生于无,故把无看得比有重。上文所说万物未生时,是一种“绳绳不可名”的混沌状态。故说“无名,天地之始”。后来有象有信,然后可立名字,故说“有名,万物之母”。因为无名先于有名,故说可道的道,不是上道;可名的名,不是上名。老子又常说“无名之朴”的好处。无名之朴,即是那个“绳绳不可名”的混沌状态。老子说:

道常(常,尚也)无名朴。(五字为句。朴字旧连下读,似乎错了。)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此八字既失韵,又不合老子哲学。疑系后人加入的话)。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王弼今本之作止。下句同。今依河上公本改正。之、止古文相似,易误)。知之所以不治。(王弼本所作可,治字各本皆作殆。适按王弼注云“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细看此注,可见王弼原本作“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治”;若作知止,则注中所引叔向谏子产的话,全无意思。注中又说“任名则失治之母”,可证殆本作治。注末殆字同。后世妄人因下文四十四章有“知止不殆”的话,遂把此章也改成“知止可以不殆”。又乱改王注知之为知止,所以不治为所以不殆,却忘了“失治之母”的治字,可以作证。不但注语,全文可作铁证也。)

这是说最高的道是那无名朴。后来制有名字(王弼训始制为“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似乎太深了一层),知识遂渐渐发达,民智日多,作伪行恶的本领也更大了。大乱的根源,即在于此。老子说:

古之为治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



媒体评论

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

——梁启超

 

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远在老子、孔子之前,是无可疑的。但要从此等一半神话、一半政史的记载中,抽出纯粹的哲学思想,编成系统,不是穷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适之先生认定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发达史,不是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发达史,所以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这是何等手段!

——蔡元培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冯友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