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一介乐黛云
  • 汤一介乐黛云
  • 汤一介乐黛云
  • 汤一介乐黛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汤一介乐黛云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2.68 5.5折 59 全新

库存19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汤一介 乐黛云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42934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9670758

上书时间2024-10-2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推荐序/戴锦华

儒雅质朴,浪漫天真

为两位我最敬爱的尊师:乐黛云、汤一介先生的散文集作序,于我,饱含着僭越的惶恐与隐秘、丰盈的欣悦。如同有机会在一份自昨日发往未来之厚礼的包装纸上悄悄地印上一枚模糊的指纹。

两位先生的散文集是他们闲来偶为的夫子自道,他们大波大澜的生命故事的余波或涟漪。他们的“出处”与片段印痕。从容怡然、云淡风轻的文字之间与深处,是大时代雨急风骤的世纪回响。在汤先生那里,娓娓铺陈的,是几代人的文脉相继,书香凝敛,是时代的追随,也是价值的坚守;在乐老师那里,是迎向暴风雨的豪情、张扬与背负、承担。正像这对传奇伴侣的故事,风雨同舟,错落成影。

四十年前,他们并肩未名湖畔的背影,令我做出了终老学院的毕生之选。

最初与两位尊师相遇之际,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那些浓烈而急促的时日。那时,乐老师作为一位“归来者”,携带着某种近乎神圣的传奇光晕。在彼时彼地年轻人的眼中,这些历经了二十三年蹉跎、放逐,再度绽放活力的先行者,正是勇气、悲情与智慧的所在。不久,乐老师真真切切地以一己之力开创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之际,在彼时我们的心中更冉冉如一颗明亮巨星,猎猎如一面醒目的旗帜。相较乐老师的领袖式炫目,在那时我幼稚浅薄的眼中,汤先生“只是”一位儒雅质朴的学者。尽管我大学时代大胆妄为之一,便是公共课的报到点名之后,将书包沿排水管滑向草坪,然后溜出教室,混入哲学系汤老师的课堂。溜出与混入,都事实上顶着满屋同学不满乃至嫌弃的目光。于彼时千真万确地陷于社恐的我说来,无异梦魇。但整个学期,我不曾“缺课”于汤老师的道教研究的课堂,因为其中的魅力于我,如铁屑遇磁石。彼时,一腔热血地仰望着乐老师、渴望成为一名军中马前卒之时,只以为乐老师平复了西蒙娜·波伏娃的怨念:汤老师的社会身份似乎的确是“乐黛云的伴侣”。我甚至以为,乐老师日常频繁出访欧美各国的学术旅行中,汤老师是“随行家属”,而非事实上的“同量级嘉宾”。彼时尚无知:在中国比较文学披荆斩棘、落地生根的突破之畔,是汤老师主导的中国文化书院的支撑和共进;乐老师决意跨学科,创立中国自己的“缅因河畔法兰克福学派”的宏大构想,有汤老师学识、见地、胆略的共识和加成。彼时尚不知,曾经,那些风雨如磐的日子里,汤老师自乐老师手中接过几个月大的女儿,送妻子踏上“农村改造”之途时付出了怎样的深情、勇气和牺牲,不知汤老师写给身为右派分子的妻子的信笺,抬头以“同志”二字开头向乐老师传递去多少跃然纸上、又无法付诸言表的爱与守候。

及至我年逾而立,终于成了乐老师麾下一名小卒,不时“蹲守”乐老师书房受训、倾谈或待命,汤老师多在自己的书房里办公,也不时隔墙介入我们的谈话和争论。那时,我才渐渐知晓:乐老师是帆,汤老师是锚。时不时,乐老师冲动、激愤的言辞,会续上隔壁汤老师一句带笑意的批评,偶尔,我们、有时是我的激进议论会意外地赢得汤老师墙外的加盟背书。那时,我才近切地体会着他们生命的共振和同幅的脉动,才理解了乐老师那源源不绝的活力、创意,毫不吝啬的善意与意趣,得自怎样思想与情感的富足的输入,来自怎样的爱、欣赏和包容。这也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本:两位先生给年轻人的国文课的珍贵。那是他们对时代、对中国、对文化,尤其是对年轻人与后来者的厚重而深切的爱意,是他们共同生命淌出的一线细流。

祈望这套精美的丛书:两位先生的细语与自道、两位先生对晚辈后生的指点,能成为一枚钥匙,引领我们初窥大时代之子/之女的,在暴风雨中诞生、在暴风雨中搏击、在暴风雨后云淡风轻的心灵风景,引领我们自此进入他们博大的思想与学术的世界,引领我们去扣访一个渐行渐远,却奠基、缔造了我们的当下、此时的历史时段。



导语摘要

本书是北大著名哲学教授汤一介和中国比较文学领域奠基人乐黛云的文化随笔集,首次汇集两人在各自学术领域的研究精华,为年轻人带来一堂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的“国学课”。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精选乐黛云极具代表性的十二篇散文,评析文艺佳作,展现文学之美:季羡林散文中的“三真之境”、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对“存在”的探索、石头在《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世说新语》中逍遥放达的魏晋玄风……第二部分收录了汤一介的七篇作品,涵盖对儒家“真善美”问题的解读、“新轴心时代”的文化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等特色研究成果。除此之外,两位先生均从学术思想中提炼人生智慧,分享做事、修心、为人之道,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读者领略中国文化的灿烂精魂,全方位提升读者的生活智慧,做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汤一介(1927—2014)


著名学者、哲学教授。祖籍湖北黄梅,1927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人物之一,出版有《郭象与魏晋玄学》《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哲学专著。晚年主持编纂《儒藏》,任《儒藏》编纂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乐黛云


著名学者、作家、文学教授。1931年生于贵州贵阳,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著有专著《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之桥》等,编译《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出版散文集《透过历史的烟尘》《绝色霜枫》等。



目录

辑一 乐黛云篇


探索人的生命世界——漫谈米兰·昆德拉的小说


作为《红楼梦》叙述契机的石头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读《世说新语》随记之一


逍遥放达,“宁作我” ——读《世说新语》随记之二


三真之境:真情·真思·真美 ——谈季羡林先生的散文


互动认知——文学与科学


人文素质是什么?


如何对待自身的传统文化


文化自觉与中国梦


中国文化面向新世界


漫谈佛教在欧洲的影响


以东方智慧化解文化冲突


 


辑二 汤一介篇


论儒家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


论儒学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世说新语》中的“七贤风度”


《道德经》导读


“人间佛教”之意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编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北大著名哲学教授汤一介和中国比较文学领域奠基人乐黛云的文化随笔集,首次汇集两人在各自学术领域的研究精华,为年轻人带来一堂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的“国学课”。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精选乐黛云极具代表性的十二篇散文,评析文艺佳作,展现文学之美:季羡林散文中的“三真之境”、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对“存在”的探索、石头在《红楼梦》中的象征意义、《世说新语》中逍遥放达的魏晋玄风……第二部分收录了汤一介的七篇作品,涵盖对儒家“真善美”问题的解读、“新轴心时代”的文化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等特色研究成果。除此之外,两位先生均从学术思想中提炼人生智慧,分享做事、修心、为人之道,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带领读者领略中国文化的灿烂精魂,全方位提升读者的生活智慧,做更好的自己。



主编推荐

汤一介(1927—2014)

著名学者、哲学教授。祖籍湖北黄梅,1927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人物之一,出版有《郭象与魏晋玄学》《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哲学专著。晚年主持编纂《儒藏》,任《儒藏》编纂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乐黛云

著名学者、作家、文学教授。1931年生于贵州贵阳,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著有专著《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之桥》等,编译《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出版散文集《透过历史的烟尘》《绝色霜枫》等。



精彩内容

人文素质是什么?

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之间,它于不知不觉之时流露于你的眼神、表情和姿态,甚至从背后看去也能充沛显现。

人文素质不同于一般所说的人的基本素质。人的基本素质如聪慧与鲁钝、质朴与虚浮、敏捷与迟慢等,它们有的出于先天原因,有的出于原始的家庭和社会影响,例如一个天然素朴的农民可以有极好的素质。人文素质与此不同,它专指古今中外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美好事物对人的熏陶和感染,你接受它们、欣赏它们,将它们引入你的生活,融进你的言谈举止,成为你之所以是你的一部分,如孟子所说的“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那就是人文素质。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都在不断接受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我们逐渐学会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听和读培养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使我们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文化人,说和写培养我们表达自己的能力,从一个个体的人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变得更好。

最大的弊病就是,学生脱离了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话,确能说得出来,甚至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的载体,而成了覆盖自己的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

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首先要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哪些不可磨灭的最美好的东西;其次要以他人为参照,了解人们在这浩瀚的知识、艺术海洋中是如何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最后是要勤于思考、敏于选择、身体力行,将自己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因素融入自己的生活。

于是,你会感到一种内在的人文素质的升华,感到孟子所说的那种“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的现象,你的事业和生活也将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媒体评论

她依然是坦诚率真,近乎天真;做事仍然是大刀阔斧,绝不忸忸怩怩,绝不搞小动作……她却偏偏又选择了北大,一领青衿,十年板凳冷,一待就是一生。

——季羡林国学大师 

 

当人们借比较文学而仰望欧美、追随西方之时,乐黛云先生在这处高地上,瞩目的是中国的文化与诗学传统,她思考它们与学术的落点,是将差异而普遍的中国思想带往世界。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当真正的理性融铸为恒久的浪漫,平凡的书斋生活就成了岁月的传奇。这里呈献给读者的三本书,是汤一介先生、乐黛云先生的散文精粹和思想短论。时代巨变下的感受、思考,峰巅谷底间的记忆点滴,文字平实,思想深刻,既是文学精品,也是学术华章。勇敢、真诚的生活留下的印迹,将成为未名湖畔的经久传说。

——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阅读这套文化学术随笔,对于什么叫作爱不释手更有了切身的体验!跨越两个世纪,一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伉俪,以优美智慧的锦绣文字,把你带入百年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他们的生活与情感,追求与理想,顽强与坚持,面对世事艰辛,笑看风云变幻,始终从容镇定的人生态度,都会在掩卷之余,久久存留于你的记忆之中。

——陈跃红(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精选辑录的“汤乐三书”,在各自讲述自己家庭和生活道路之后,一起开讲中国哲学和比较文学精义的“国文课”。由于他们的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回忆的前辈、师友多是现代中国著知名学者和文化人士,而几十年的遭际也紧密连结着当代诸多政治和文化事件,这些叙述能让我们窥见时代风云的驳杂光影。但是它们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人格性情上的启示。一个冷静温和谨慎,一个浪漫热情勇敢,却“儒道互补”般几十年相濡以沫,在患难中扶持携手同行;“去看那看不见的事物,去听那听不见的声音,把灵魂呈现给不存在的东西吧”的进取;知与行、真与善、为学与为道统一的人格追求;绝不趋势附炎、“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的承担和操守……由于生命真诚、执着的投入,他们所期望的和而不同、通过对话构建多元文化共存格局的人类理想,也因此变得可信、似乎也可行起来了。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们这一代人已支离破碎,失去根基,纷纷老于世故,在清澈的老一辈面前是有愧的。“汤乐三书”辑录了一个世纪的回忆片段,而作为读者,我们只有通过这些文字在自己身上复活这个似乎已成往事的漫长而复杂的世纪,与它一起呼吸,荣辱与共,才会理解,那种百折不挠的理想主义(或者说浪漫主义)能够与智慧、谦逊和宽容如此奇迹般地、持久地结合在一起,是多么不易——更有经历的读者会在每一页文字后面读出“爱”。

——程  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这里有隽永的文字,这里有热情而动人的沉思。

汤一介、乐黛云两位先生是大时代的儿女,他们穿越时代的狂飙巨浪,从大风大雨中走来,告诉我们:

有一种风骨,叫作不可转让的尊严;

有一种传承,叫作以对历史的信念去面向未来;

有一种英雄,叫作看透生活却依然热爱生活。

——陈越光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总以为汤乐二师的特点是“儒道互补”,然感谢时代华文让我们可以对读两位先生,方才体认到,无论是“天人合一”的存在关怀,“熔铸古今”“兼通中外”的全球视野,文史哲融汇的阅读与思辨经验,还是“留下无痕迹的痕迹”“追求非有非无之间”的生命感悟,都诉说着二位先生的“同”而非“异”:对生活、他人、自我以及学术的真诚。

——张  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辑)

 

汤一介和乐黛云先生自喻为“未名湖畔两只小鸟”,他们乃中国文化和文明比较领域卓然大家。他们的文章,充盈着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文化价值的珍视,其理明、其思远、其情真、其词美。开卷可见哲思之流淌、掩卷可享博雅之沉淀。

——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学研究院教授)

 

他们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数十春秋,命里注定比翼而飞。

他们在修德讲学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亦浪漫,亦幻灭,亦追求;迷失自我,又找回自我。生命的花火由此而绽放出绚丽的光辉。

他们以自由、独立的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东西之学,在全球化视野下反本开新,在各自学术领域树立起灿烂的丰碑。

他们用语言,把无数的心灵照亮。

——王达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饱经世事沧桑,体会人间百味,而依然纯粹如精金、温润似良玉的人,才能写出如此自然通透的文字。而文字的境界,或许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些用热血、生命和智慧写成的篇章,会让我们更能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什么才是最美好的爱情,什么才是最值得过的人生。

——张辉(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暨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

 

磨难时沉静,辉煌时进取,她始终保持了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北大人的精神品格,成为这一代人中的杰出代表。

——贺桂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