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人民中走来 毛泽东的平凡故事
  • 从人民中走来 毛泽东的平凡故事
  • 从人民中走来 毛泽东的平凡故事
  • 从人民中走来 毛泽东的平凡故事
  • 从人民中走来 毛泽东的平凡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人民中走来 毛泽东的平凡故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5.24 7.4折 88 全新

库存22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史全伟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83739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8元

货号29670016

上书时间2024-10-2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内容简介:

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经历了非同寻常的一生。作为叱咤风云的历史巨人,他有很多惊天动地的伟业,无数的书籍书写和记录了这种伟业;同时,作为人民的“平凡”一员,他又始终有一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毛泽东一生有许多和人民在一起的故事,虽然细小,但也十分值得打捞和记录。

本书以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和革命经历为主线,牢牢抓住他从“人民中走来”的宝贵品质,讲述他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日常生活等。通过纪实的笔法,告诉读者那些细小的历史瞬间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少年时帮助家境贫寒的同学;青年时到安源煤矿和工友一同下井,对工人的境遇进行调查,并开展工人运动;在“三湾改编”时自己吃苦瓜、让战士吃南瓜的故事;长征过程中和战士们一同吃苦的经历;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他从群众的“骂声”中改进工作;他教育子女的感人细节;成为新中国领袖之后,仍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这些故事,都体现了毛泽东同志时刻不忘联系群众的宝贵精神,生动地展现了他生活中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平凡”一面,也突显了他的伟人风范。

我们可以从书中读懂毛泽东的“群众语言”和党的“群众路线”,读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史全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馆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关文献资料的编辑和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 个第一》《党代会历史上的100 个第一》《垂范:引燃真理之火的共和国领袖》《风范: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清廉勤俭毛泽东》《毛泽东与艰苦奋斗》《乱云飞渡仍从容》等;主编《刘少奇思想研究资料》《任弼时思想和生平研究资料》《生活中的老一代革命家》《实话实说邓小平》《李先念风采》等;参与编撰《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伟大建党精神》《李先念》《彭真年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老一辈革命家书法艺术精选》等。在国内重要报刊发表文章50 余篇。



目录

目录


乐于助人的少年 / 001


在湖南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 005


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才知道世界那么大 / 007


与众不同的师范生 / 010


在北京,曾经8人“大被同眠” / 017


建立中国产业工人的第一个党支部 / 022


三湾改编 / 026


亲手创制《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 032


充分利用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干革命 / 038


“对伤病员照顾周到是一项政治任务” / 044


多次检讨要打小弟毛泽覃的“家长作风” / 050


偿还欠群众的“债” / 052


先人后己 / 056


提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 061


身居高位却极平易近人 / 065


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 072


红军的领袖却似普通战士 / 080


“无论如何也要走出去!” / 085


三个夜晚经历了着火 / 095


行军路上 / 102


送给侄女和侄子的临别赠言 / 106


华侨领袖眼中的穷人领袖 / 112


“我穿衣服的标准简单,不露肉、不透风就行” / 118


饮食上的最高享受 / 125


不愿做“特殊公民” / 135


从“骂声”中改进工作 / 143


得知张思德牺牲发了脾气 / 148


枣园的一户居民 / 153


让长子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 159


“你为我服务,我也可以为你服务嘛!” / 170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 173


“进京赶考” / 178


紫云轩主人 / 185


长子的婚事 / 191


痛批“吃喝风” / 196


家庭阶级成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 202


要求子女与工农子弟画等号 / 205


两天就给群众回了30多封信 / 214


举荐了第一位参加志愿军的战士 / 217


“四不主义” / 229


“不分彼此”也须“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 / 231


念亲、济亲,但不为亲徇私情 / 235


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 / 242


“苟富贵,毋相忘” / 249


恋旧,但不为旧谋利 / 253


喜爱下雪 / 256


“我可以同蒋介石握手,也不愿意摸钱” / 260


“大元帅?你靠边站吧!” / 262


只有一次主动提出过生日 / 266


生活上也要算大账 / 275


“我们做领导的可不能高高在上啊!” / 281


“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 / 287


“凡是有群众的地方都要停车” / 291


在中南海搞“小整风” / 294


“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 / 298


“我是农民的儿子” / 304


“我是土包子,她是洋包子” / 312


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 317


屡戒不掉的烟茶嗜好 / 321


“家丑不可外扬” / 328


礼品交公 / 334


还债10年 / 341


工资和稿费的用途 / 345


“丰厚”的遗产 / 349


 


主要参考文献 / 352



内容摘要

内容简介:


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经历了非同寻常的一生。作为叱咤风云的历史巨人,他有很多惊天动地的伟业,无数的书籍书写和记录了这种伟业;同时,作为人民的“平凡”一员,他又始终有一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毛泽东一生有许多和人民在一起的故事,虽然细小,但也十分值得打捞和记录。


本书以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和革命经历为主线,牢牢抓住他从“人民中走来”的宝贵品质,讲述他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日常生活等。通过纪实的笔法,告诉读者那些细小的历史瞬间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少年时帮助家境贫寒的同学;青年时到安源煤矿和工友一同下井,对工人的境遇进行调查,并开展工人运动;在“三湾改编”时自己吃苦瓜、让战士吃南瓜的故事;长征过程中和战士们一同吃苦的经历;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他从群众的“骂声”中改进工作;他教育子女的感人细节;成为新中国领袖之后,仍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这些故事,都体现了毛泽东同志时刻不忘联系群众的宝贵精神,生动地展现了他生活中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平凡”一面,也突显了他的伟人风范。


我们可以从书中读懂毛泽东的“群众语言”和党的“群众路线”,读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史全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馆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关文献资料的编辑和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 个第一》《党代会历史上的100 个第一》《垂范:引燃真理之火的共和国领袖》《风范: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清廉勤俭毛泽东》《毛泽东与艰苦奋斗》《乱云飞渡仍从容》等;主编《刘少奇思想研究资料》《任弼时思想和生平研究资料》《生活中的老一代革命家》《实话实说邓小平》《李先念风采》等;参与编撰《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汇编》《伟大建党精神》《李先念》《彭真年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老一辈革命家书法艺术精选》等。在国内重要报刊发表文章50 余篇。



精彩内容

乐于助人的少年

1893年12月26日,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农民毛贻昌家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泽东”,字“咏芝”。他们家的头两胎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母亲文素勤生怕这个男孩儿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边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认作干娘,还取了一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毛泽东出生时,韶山冲的环境同旧中国其他闭塞而贫穷的乡村没有什么两样。祖父毛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因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传的一些田产典当给别人。父亲毛贻昌17岁开始当家理事,因为负债,被迫在湘军里当了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还乡后,赎回了毛恩普典当出去的田地,又买进了一些,使家里的田产增加到22亩,每年能收80担稻谷,自己家吃不完就卖出去,并在附近镇上一爿米店入了股,还曾卖猪贩牛,忙不过来时就雇个长工,农忙时还得请短工。慢慢地,毛家成为当地数得着的殷实人家。

在旧中国,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大多克勤克俭,精明刚强。父亲毛贻昌的这种性格自然对从小目睹这一切的毛泽东产生了影响。在毛泽东6岁的时候,父亲就带他下地学习诸如送秧苗、除杂草等简单的农活了。父亲插秧,他管送秧苗;父亲耕田,他管除杂草;父亲割禾,他拾谷穗……戽水、撒肥等什么活都干。他还负责放牛。尽管毛泽东干活认真、起劲,牛也喂养得健壮有膘,父亲却从不轻易表扬他,后来,他明白这是父亲在培养他吃苦耐劳的品格。

毛贻昌有一次跟别人打官司,本来理在自己这边,却因为自己文化有限,被擅长捉刀弄笔又能说会道的对方打输了,这使毛贻昌决心让儿子读书识字、学习文化,以便以后家里做买卖,有人会算账;打官司,有人会写状子说理。在毛泽东8岁那年,毛贻昌把他送到私塾上学,盘算即使不能使儿子以后做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至少也要让他知书达礼,会算账、记数。毛泽东听从父亲的话,认真读书,同时开始学习珠算,为家里记账。空闲时,他还帮助家里干一些农活,以缓解家里劳力不足的困难。

毛泽东自幼就生活在农民中间,贫苦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生活,在他幼小纯朴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对农民的苦难遭遇深切同情,在陕北时,他曾总结:“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有几种情况下流过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从小,毛泽东就乐于帮助穷苦的农民,宁愿自己挨骂、自己家受损失。

在私塾念书时,由于离家不远,毛泽东本来可以不带中午饭,但发现有个家里很穷的名叫“黑皮伢子”的同学离家最远,却不带午饭,而一些离家较近的同学都带了午饭,便向母亲提出带午饭的要求。母亲感到奇怪,就问:“你带饭干什么?(回家吃午饭)就是几脚路,还怕迟到吗?”毛泽东解释说:“中午带了饭自然好些,一放下饭碗就读书写字,不会耽误工夫。”父亲在一旁听了,对儿子这样肯用功读书感到十分高兴,马上表示赞成,接着补充了一句:“记着!我们莫和那些人家比阔气,不要带什么荤菜,只带点儿酸菜子,再加点儿剁辣椒就是。”尽管父亲这样要求,但母亲还是瞒着丈夫,每次都夹带一点儿荤菜埋在米饭下面,好让儿子吃得好一点儿。没料到,几天下来,毛泽东放学回来总是嚷肚子饿,一到吃晚饭时就狼吞虎咽,好像中午没有吃过东西似的。母亲感到奇怪,就问儿子。毛泽东如实地告诉了母亲:班上有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离家远,家里穷,没饭带,自己就把带的饭菜分一半给他吃了。母亲听后,慈爱地笑笑,赞许地说:“你这样做当然好,就是不应该瞒着我,早应告诉我,我好给你一个大篮子,每天带两个人的中午饭,免得你们两伢子都吃不饱。”

一次,在上学路上,毛泽东遇到一个穷苦少年。少年身上只穿了一件单衣,在风雪中冻得直打颤。毛泽东非常同情他,同他边走边谈,了解到他家境贫寒,于是脱下自己身上的夹衣送给了他。第二年,母亲给毛泽东晒衣服时,发现少了一件,询问起来,毛泽东才把实情告诉了母亲。

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在晒新谷。一天下午,吹了几阵风后,忽然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毛泽东正要去抢收自己家里的谷子,突然发现在邻居的晒谷场上只有毛四阿婆一人收谷子,他立刻赶去帮忙,抢在下雨前把谷子收好了。当他回到自己家的晒谷场时,瓢泼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自己家快晒干的稻谷被淋湿了,还被雨水冲走了一些。父亲对此十分惋惜,向浑身水淋淋的毛泽东发火,责问他跑到哪里去了。毛泽东回答在下面禾坪里帮毛四阿婆收谷子。父亲听后非常生气,大声说:“哼!自己的谷子流到沟里去了,你倒好,胳膊肘往外拐,帮人家去收!”说着,扬起手来就要打毛泽东。毛泽东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理直气壮地说:“人家是佃了别个的田,要交租,冲走一点儿都了不得;我们是自己的,又比人家的多些,冲走了一些也不太要紧……”父亲气得不得了,吼道:“你说不要紧,你还吃饭不吃饭?”毛泽东倔犟地说:“好喽!我一餐少吃一口,这总可以了吧!”这时,母亲赶来劝解,还在生气的父亲也就不作声了。

有一次,邻近一家农民把一口大猪卖给了毛泽东家,说好了价格,并交了预定金。过了六七天,猪价上涨了,父亲毛贻昌叫毛泽东带钱把猪赶回来。毛泽东到了农民家,一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老阿婆唉声叹气,直埋怨自己运气不好,说:“唉!该你们家赚钱啰!”毛泽东问是怎么回事,老阿婆说:“我家的猪订给你们时,价钱低,现在猪价涨了。”她还进一步说,“有钱人家损失这几块钱算不了什么,我家少收几块钱就是一个大空缺啊!”毛泽东听了这番话,很同情她,便说:“我不赶你家的猪了,你卖给别人吧。”父亲见毛泽东空着手回到家,就急问是怎么一回事,毛泽东只好照实讲了。父亲生气地骂他有钱不赚是傻子,是败家子!后来经过母亲的一番劝解,才算了事。

在毛泽东11岁那年,父亲毛贻昌要买进堂弟毛菊生赖以活命的7亩田产。毛泽东联合母亲一起反对这桩买卖,觉得应该设法周济毛菊生一家,并在年关时节悄悄送去了白米、腊肉。而毛贻昌认为用钱买田天经地义,自己家不去买,别人家也会去买的。母子二人劝说无效,最后还是父亲说了算。这件事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来到北京,毛泽东曾几次给他讲这件事,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即使是兄弟间也不顾情面。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那7亩地时,就只顾着自己发财,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后来我想,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便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救穷苦农民的道路。”

 

身居高位却极平易近人

1930年冬至1931年秋,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3次“围剿”,巩固和发展了中央苏区。这时,中央苏区中央局前方负责人同后方负责人之间产生了意见分歧。1932年10月上旬,中央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召开了全体会议(即“宁都会议”)。会议严厉批评了前线的部署是“纯粹防御路线”,是“以准备为中心的等待敌人进攻”的方针,对毛泽东是否仍留在前方的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坚持将毛泽东留在前方,但多数人不同意。

毛泽东鉴于不能取得中央局的全权信任,坚决不赞成由他“负指挥战争全责”。会议通过周恩来提议的毛泽东“仍留前方助理”的意见,同时批准毛泽东“暂时请病假,必要时到前方”。这样,在宁都会议后,中共苏区中央局以要毛泽东主持中央政府工作的名义把他调回后方,撤销了他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随后,毛泽东被迫从前线回后方福建长汀福音医院休养。

毛泽东来到长汀,适逢当地遇到大旱,农民天天顶着烈日抗旱保苗。田野里,哗哗的水车声一天到晚响个不停。身体有病的毛泽东看到这种情形,坐不住了。到长汀没两天,他把毛巾往脖子上一搭,就要到田间去和农民们一起车水抗旱。

警卫员劝阻说:“您身体有病,我们去就行了,您就不要去了。”

毛泽东听后严肃地说:“我们共产党干部,时时刻刻都要关心群众的疾苦。我这次来,就是为了要看一下群众的实际情况,不到群众中去怎么行呢?”

警卫员没有办法,只好背上水壶,挑起水桶,跟着毛泽东来到田间。老乡们都围上来跟毛泽东打招呼。

毛泽东抬头看了看火辣辣的太阳,关切地问:“多少天没有下雨了?”

“50多天了。您看,田都裂开了。”老乡们回答。

毛泽东看了看田里赤膊光背、满头大汗的老乡们,伸手从警卫员那里要过水壶,递给跟前的一位老农,说:“喝吧,喝了水,我跟您去踩车。”

老农毫不客气,仰起脖子,对着水壶咕嘟咕嘟地喝了几口水,又把水壶还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笑着说:“老人家,干活吧。”边说边大步朝一架水车走去。

毛泽东和老农肩并肩,边踩水车边拉家常。老农看到毛泽东熟练地踩水车,佩服地说:“想不到你这个当官的还会踩水车。”

毛泽东笑了笑,说:“我7岁就下地干活,我父亲管得严啊!”说完,两个人都笑了起来。

踩了一阵儿水车,两个人都热得满头大汗。毛泽东从脖子上扯下毛巾,递给老农,又问老农的身世和眼前的生活。

老农转过头来,叹了一口气,说:“眼下闹旱灾,粮贵,盐也贵。那些粮食贩子平时低价买进,眼下就高价卖出;白匪封锁得紧,盐、粮运不进来,城里的盐商把盐藏起来不卖,就苦了我们穷人了。”

毛泽东关心地问:“这些事,(苏维埃)政府知道不知道?干部们管了没有?”

“哪个管啊!干部们张口闭口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群众的苦处,谁也不管!”老农很有情绪地说。

毛泽东认真地听着,重重地擦了一把汗,说:“他们有官僚主义啊!还挺严重!这个问题得赶快解决!”

帮老农踩水车回来,毛泽东接连看了一些地方,听取了一些意见,发现农民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于是马上找到了中共汀州市委、汀州市苏维埃政府的负责人谈话,严肃地批评了他们的官僚主义作风。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共产党的干部处处要为人民服务,官僚主义是任何革命工作中都不应该有的,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在毛泽东的批评和帮助下,汀州市苏维埃政府的同志马上改变了工作作风,迅速行动起来,帮助农民们积极进行抗旱活动,为农民们做了一系列实事。

后来,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专门就这一问题做了结论(结论的一部分编入《毛泽东选集》时,题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着重强调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对动员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和赢得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指出,“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他还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一切工作,如果仅仅提出任务,而不注意实行时候的工作方法,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毛泽东正是从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着手,强调了克服官僚主义作风、脚踏实地为群众服务的重要性。

1937年1月,毛泽东随部队由保安迁往延安。行军的第三天,毛泽东对身边的警卫员们说:“要到延安啦!就陕北来说,延安是个大地方啊,比保安好多了,有飞机场,有汽车。咱们要进陕北的‘大城市’啦!”

大家一听,高兴地欢呼起来,顿时忘记了长途行军的疲劳。望着战士们激动、兴奋的样子,毛泽东叮嘱他们说:“延安过去一直是在国民党军队统治下。我们刚解放这里,群众还不了解我们,到了延安,一定要搞好与群众的关系,遵守《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战士们马上回答:“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牢记!”

第四天,队伍来到杨家岭沟口时,延安各界的代表已前来迎接毛泽东。放眼望去,只见人群涌动,彩旗飘扬。

1月13日,是延安百姓难忘的日子。听说毛泽东要来延安,从普通市民到学生,从赤卫军到农民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