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寨
  • 青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青寨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6.38 5.7折 46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雪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25112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6元

货号29667713

上书时间2024-10-2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从蓝渡到青寨

 

叶 梅

 

 

张雪云曾以散文集《蓝渡》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那是她对家乡的守望,也是她从一条小小的蓝溪出发,寻见光阴的渡口,渡人,也渡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渡口,从此岸到彼岸,她为更多的人划起了摆渡船。

四年后,她的另一部散文集《青寨》又入选了中国作协2023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依然是以大湘西地域文化为背景的书写,而她心灵中的蓝溪已经朝向大江大河,一个个时间沿岸的村庄正在蓬勃生长,她将自己浸透乡愁的灵魂融入到大湘西的村寨,以一个游子的深情,描述着乡土生命的姿态、声音和温度,寄予了真挚的凝思及发现。

在张雪云笔下的青寨里,唱着“顿顿腔”或“高山腔”的男女老少,让劳作的日子有了悠扬的腔调,深远的苗族古歌暗含着一个多灾多难不断迁徙的民族沧桑,土家先民的生活歌谣在摆手堂前如山野的天籁唱响。还有那些峰回路转的咚咚喹,总是摇荡着人们的心旌,红灯万盏人千叠的摆手舞,汇成人神共娱的狂欢。青寨的唢呐声里,人们会忙着守秋、赶秋、晒秋,平常的四季也有响彻行云,激昂铿锵。来往于青寨的木匠、岩匠、篾匠、铁匠、银匠、瓦匠、箍桶匠,用一双双长满厚茧而又灵巧的手,将每一个日子都刀削斧劈、锤打淬炼得形形色色,有模

有样。

青寨十足地浓缩了湘西村寨的影像,是由张雪云的彩笔不断描画、完善的村庄:一条清浅的小溪从寨子弯弯绕绕地穿过,寨子先前多是木屋小院,青瓦覆顶,远山青黛隐隐,近水青碧迢迢,男人喜欢穿藏青色的对襟上衣,上了年纪的女人喜欢包青丝头帕,偶有院墙,也是青砖砌就。山间多水雾,多青色烟雨,五大三粗的男人平常吃饭,多喜欢端了青花大瓷碗蹲在门槛上扒拉。山间的青,天空的蓝,都是作者喜欢的颜色。因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因为汝瓷般的“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便一直在与“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想象中,暗暗地给家乡的村子取了个只属于她的名字:青寨。

《青寨》全书分为“家园:吾乡斯土。凝眸:停云时雨。传承:灯火可亲。回望:山河远阔”四个小辑,以大湘西地域和民俗文化作为新时代乡土书写的主体,同时又超越地域局限,延展至整个湖湘大地。张雪云以灵动细腻的散文叙事,见证那方青碧山水的乡土,洞见石火电光的时代,以“我写、我在”的姿态,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侧重于乡村微距式的探寻,透示出乡村人物的坚韧秉性,乡村风物的沧桑奇美,以及蕴藏其间的厚重文化。

《青寨》的视野多维与多元,在她所朝向的村庄、城市,河流、山脉之间,渗透融浸作者精神世界的柔性、韧性、广度和深度,散发着质朴而灵动的气质与味道。张雪云的散文写作一直保持着属于自己文章特有的调性,时而奔腾澎湃,时而温婉清丽,有飘逸也有简练雅洁。她对语言的驾驭显出一种经过锤炼之后的精美,是一种不脱本色的语言,朴素自然又流畅灵动,无论绘景状物或是叙事记人,似乎是信笔写来,但却总能给平常的文字赋予一种不寻常的韵味,使之绘景见情,状物得意,叙事成趣,写人出神;又可谓朴而不拙,素而见美,空灵跳脱且馥郁芬芳,在娓娓道来中含蓄着丰厚的底蕴和雅致。

张雪云试图以她的村庄写出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史诗,写出湖湘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春夏秋冬,万物日复一日的生长。她的乡土书写并不总是田园牧歌,更不仅是小女子的乡愁,且能体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及个体生命的情感和命运,折射出新时代中国城乡的变迁。

新的时代来临,青寨已逐渐告别从前的封闭、落后和贫穷,现代农业观念下的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已成为时尚。放眼处,可见高山峡谷、小桥流水间的村庄田园,也可见民俗民宿、高铁机场的旧貌换新颜。群峰沟壑,磅礴俊秀,隐藏于山间的土家山寨、苗疆古城,让人流连忘返。寨子里的街道两旁兴建了新式楼房,商铺鳞次栉比,动感强烈的流行音乐中,休闲绿地上的人们跳起了愉悦的广场舞。月明星稀的夜晚,家家户户的窗户里映出明亮的灯光,人们看电视、刷视频、聊微信、发抖音,网上购物,带货直播。新的腔调日新月异,老的腔调大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各自的传承人口传心授,野天野地的腔调先后登上了大雅之堂,帷幕高悬,辰音津渡,于灯火阑珊处推陈出新。

时光如水,在大自然的一次次轮回中,一个人和一个村庄,命运相互栖息,相互依存,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微小而具体的,却又挟带着更加真实和强劲的命运感,更加接近生存与时态的本质,个人的命运,便也是村庄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从教师到作家的张雪云,努力潜下身子,深入乡野匍匐于乡土,钩沉头角,她期待淬炼生命的意义,晕染生活的美好,开掘湘西人的精神图腾;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今昔变化发展中,参悟彼此碰撞融合的生存哲学,描绘出有血有肉、有风有雨、有幸福也有磨难的乡村地理,勾画出线条分明的轮廓,还有生生不息的灵魂。

这或许,就是灵秀如云,心地似雪,骨子里又含着一股倔强执着的张雪云对家乡的回报。她是村庄的一部分,村庄亦是她的一部分,她对故乡的爱与书写,对湖湘精神的追寻与传承,将是她朝向未来的梦想,一如流过青寨的蓝溪,潺潺不断。庄子有言:“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一位欣然投入家乡的作家因为热爱而丰盈,想看见远方的人,才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而看过远方的人,也才会最懂得诗画一般的乡村,见山光,见潭影,悦鸟性;见天地,见万物,遇苍茫的

自己。

从蓝渡到青寨,在天青色的薄烟淡雾里,于是有了这些文字里的青寨,青寨里的文字。这是张雪云写给乡村故园、血缘亲情,写给人文自然、历史记忆,写给自己的过去与未来,也是写给时间停留在人间的另一种形态。

 

 

 

 

 

 

 



导语摘要

青寨,是大湘西深处的青绿山寨,更是作者的心灵故园,青寨里各样路径、风物、腔调,是归途,也是来处。作品以微距式的探寻与刻画,书写个体生命的情感和命运,致力于开掘家乡乃至湖湘大地的乡村地理、非遗文化、时代变迁,从烟火日常之中寻见乡村的温暖与光亮,参悟人与自然融合的生存哲学,文字中浸透真诚与殷挚、守望与凝思、深情与发现,如同阔野的风中灌浆的稻穗,有着可以期待的金灿与饱满。 语言朴而不拙,素而见美,空灵跳脱且馥郁芬芳,融入作者精神世界的柔性、韧性、广度和深度,散发着质朴而灵动的气质与味道。



作者简介

张雪云,女,苗族,湖南沅陵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供职于湖南省作协毛泽东文学院。曾出版散文集《蓝渡》,报告文学集《桃李春风》等。



目录

从蓝渡到青寨     叶梅     /1


 


第一辑  家园:吾乡斯土


 


想把故乡再爱一遍     /3


青寨里的腔调     /7


埋伏在我中年的河流     /17


月照兰草溪     /23


近处的泸溪     /29


五宝田的时刻     /35


闲时立黄昏     /44


树树皆秋色     /49


最初的尘埃     /53


没有一块土地是慌张的     /60



内容摘要

青寨,是大湘西深处的青绿山寨,更是作者的心灵故园,青寨里各样路径、风物、腔调,是归途,也是来处。作品以微距式的探寻与刻画,书写个体生命的情感和命运,致力于开掘家乡乃至湖湘大地的乡村地理、非遗文化、时代变迁,从烟火日常之中寻见乡村的温暖与光亮,参悟人与自然融合的生存哲学,文字中浸透真诚与殷挚、守望与凝思、深情与发现,如同阔野的风中灌浆的稻穗,有着可以期待的金灿与饱满。 语言朴而不拙,素而见美,空灵跳脱且馥郁芬芳,融入作者精神世界的柔性、韧性、广度和深度,散发着质朴而灵动的气质与味道。



主编推荐

张雪云,女,苗族,湖南沅陵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供职于湖南省作协毛泽东文学院。曾出版散文集《蓝渡》,报告文学集《桃李春风》等。



精彩内容

第一辑

 

家园:吾乡斯土

 

 

 

山寨苏醒的时候,是打着哈欠的,呵出一团青青的云雾,呵出一湾浅浅的小溪,哗哗啦啦的山泉,唱了一昼夜山歌。半坡上,也有阿姐亮亮的歌声响起,每一声腔调都温温热热的,仿佛可以把人的灵魂带走,往那幽深的寂静里去。

 

 

 

 

 

想把故乡再爱一遍

 

 

 

 

时节小雨,草木蔓发,在冬与春的接驳处,眼前温厚的土地,发出青绿青绿的光,一树树新芽,萌生在村庄最隐秘的地方。

乡村,开始湿润。

累累尘埃中,心灵之外,皆是异乡。一个游子,对于故乡的思恋,如同旧疾,偶有发作。望峰息心,窥谷忘返。只有回到自己的村庄,一颗流浪不定的心,才得以安抚。

庄子言:“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一个人,要走多远的路才算离开家乡?又要走多远的路,才能回到家乡?回望家山路八千,烽烟横海浪连天。无论走得多远多近,心心念念的,依然还是家乡这方熟悉的山水。那些平凡而又琐碎的乡村记忆,有新的,也有旧的,有喜欢的,也有忧伤的,一幅幅,一帧帧,宏大的,细微的,都在烟熏火燎中,一股脑儿地承载着一个人的乡愁地理。

悬浮在城里,有时像一只困兽,心在无谓地东蹿西跳,晃晃荡荡,一天似乎漫长得很。多余的时光,常常用来怀旧。怀旧,也并没什么不好,我所怀念的大湘西还好吗?青寨山水还青得痴心绿得醉人吗?蓝溪水边的大柳树发出嫩芽了吗?凤凰山脚的樱桃花开满山坡了吗?小枫溪水漫过木桥了吗?祝家坪的农田春耕又进行得如何?一蓑烟雨是否润了千山万壑?一树桃李是否点燃了整个春天?此时的窗外,春色明亮,绿化道两边的山茶花开得鲜红,一袭盛世繁华,一幅锦绣模样。但我总觉得这样不接地气的春,没有泥土芬芳的春,终是少了一些春天真正的

味道。

记忆里,一直有这样一个画面,画面里有这样一个清晨,清晨里有这样一个村寨:山青着山,水绿着水,水天一接处,村庄连着村庄,小桥连着小桥,禾苗偎依着禾苗,山风温柔,绿水涟漪,青蔚一片。一些在半山坡上兀自生长出的寨子,一家挨着一家,屋檐重着屋檐,错落有致地爬满了半个山头。寨子是烟熏过的半旧的寨子,是活过半个多世纪的老人的寨子,是被云雾和大雪闭锁了的寨子,既陈旧,又新鲜,美得让人心痛。山上山下,寨里寨外,田畴肥沃,鸡犬相闻,百姓劳作,邻里和乐,乡风醇厚。一河大水边,一位穿着苗服的女子,孑孓而行,眺望上行船的白帆,聆听下行船摇橹的歌声,天空高远,山河清丽。

大自然的一次次轮回,时光不可回避。或许,探究人生归去来的课题,过于宽泛而复杂。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相比,一个村庄的命运又该如何呢?难道一个村庄的命运,不应该是和人的命运相互栖息、相互依存的吗?人到中年,惯看了春花秋月,四季交替,闲着的时候,我总在凝思遐想。有人说,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这大概是黑格尔说的。其实,我们这一辈子,即便够不上深刻,却也在纷纭的尘世中抵抗着种种矛盾与纠结,大概也是注定要做一个痛苦而美着的人吧。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人的分分秒秒,容不得人慢慢吞吞地细思细想。事实上,我们恰恰需要的是少想多做,用水做的柔眼去发现,用山做的峭笔去记录,用敏锐的心灵去感应。因为,眼下的一切,也许是有些不一样了,也应该是有些不一样了,江河旋律,乡村生长,并不会比城市缓慢。

我是山里的孩子,其实我们的祖先都是的,山里的孩子,是大山忠实的守护者,是溪水的小伙伴,是鸟雀的崇拜者,是土地的耕耘者。只要你去到乡村,去到离自然最近的地方,去到有绿树、有田畴、有风、有月、有明天的地方——一切,美皆从中溢出来,内心想要的,乡土大地,清风明月,都能给到你,万物有灵,万物有情,众生太美。

旷野过后仍是旷野,道路尽头仍是道路。我需要抒写,来见证这方水土,洞见这个时代,朝着有翅膀的事物喊叫,潜下身子,深入乡野,钩沉头角。我得淬炼生活的意义,晕染生活的美好,匍匐于乡土,将乡人骨子里的坚韧,湘西人的精神图腾,乡村风物沧桑之美的固守,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彼此碰撞融合的生存哲学,心灵轨迹与生命感悟互为一体的智性力量,在今昔变化发展中,让流淌出的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有风有雨、有幸福也有痛苦的乡村地理,不仅具备乡村线条分明的轮廓,还能具备生生不息的乡村灵魂。

帕慕克说:在我们的一生中,会发生成千上万件被忽略的小事,只有文字才能让我们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书写是重要的,一堆细致繁密的生活场景,不断推拉摇移,淡入淡出,成为主调。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微小而具体的,却又挟带着一股更加真实和强劲的命运感,让遇见它的人们更可以接近生存与时态的本质。这或许,是小小的我,对这个时代、对家乡、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传承。我是村庄的一部分,村庄亦是我的一部分,我与故乡,须臾不可分离。爱与书写,最大可能的,将是我未来的方向,一如流向村庄这条河流的方向。

水岸溪涧,草垛累累,梯田层层,一脉大山相依相随,流年溢香的村庄,是父亲的家园,是母亲的家园,也正是我的心灵故园。回到乡村,遇见的,无论是谁,都是我的乡亲;笔下抒写的他们,无论是谁,我也都视为亲人。为了这一份踏踏实实的信赖,一份并不需要经营的情意,我得继续走下去、写下去。

年已过,春尚浅,春风大雅何时归?现在,也许,还需要一场暖暖的春雪,如白白净净的铺天盖地的被子,用来孵化这些安安静静的等待,于山川万物之中,修得一份豁达;于生活的洪流之上,修得一份安然与自在。

一个底蕴深厚的乡村,即使看似暂时落后,骨子里,也应该是美好的,是生长的,是充满希望的。沟谷溪涧,吊角楼里,生长炊烟,也生长野天野地的山歌,生长各种各样的腔调。这里寻找不出远逝的繁华,只有被热血和汗水漂洗过的将来。记得,这是一位老人说的,可惜,说这句话的老人,已经看不到如今大湘西的山乡巨变了,而我,总想替他看到,替他感受,于是,天青色的薄烟淡雾里,就有了这些文字里的青寨,青寨里的文字。

烟火燃亮全城,焐不热一颗游子的心,山河远阔,凝眸吾乡斯土,依然灯火可亲。一些春天归来的信讯,正在匆匆赶赴的路上,我的心随了万家灯火也开始五彩缤纷:我想把故乡再好好地爱一遍,用整个很贵很贵的余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