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社会的适老化支持体系建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数字社会的适老化支持体系建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2.52 5.5折 95 全新

库存8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465505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5元

货号29656543

上书时间2024-10-2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2020年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影响深远的新冠疫情,也通过疫情防控中显现出来的种种问题,第一次将数字社会和老龄社会的交织与冲突毫不遮掩地暴露在社会关注的聚光灯下。各地反复出现的“‘健康码’成为老年人出行障碍”的报道,让我们终于意识到,多年来的数字化进程已经成为影响数以亿计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年龄数字鸿沟。
媒体针对这一问题的密集报道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先是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 年11 月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随即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0年12月发布了《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力求重点解决数字社会中老年人面临的那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问题,有效地推动数字产品适老化的进程。从媒体的密集报道,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再到国家针对性政策的颁布,最后到相关部门行动计划的出台,2020年可以说是无争议的数字社会适老化元年。
通过对身边老年人的观察我们会发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和日益数字化的社会渐渐脱节了;而随着数字化在社会方方面面的不断渗透和持续深入,横在他们面前的年龄数字鸿沟越来越难以跨越。到2022年年底,在中国2.8 亿个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约1.5亿人是网民,还有约1.3亿个老年人尚未使用互联网。而和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服务却一直在被逐渐地数字化,这些服务涵盖了出行买票、看病挂号、餐厅点餐、购物支付、办理社保、水电缴费,等等。随着数字化进程而来的,则是传统人工服务的大幅度减少乃至消失,严重地影响了数以亿计老年非网民的日常生活,使他们无助地感觉到自己被数字时代抛弃了。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数字化和老龄化这两个将“主宰”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的碰撞。不仅是中国,所有社会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均达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都面临数字社会和老龄社会的交织与冲突,其直接的、具体的体现就是年龄数字鸿沟将大批老年人隔离在数字社会之外。目前尚未被社会广泛地认识到的是,这一问题不是暂时的,而是会持续几十年、几代人,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还在持续加剧。
为什么数字化和老龄化的共存会导致这样的冲突呢?这里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第一,自互联网得到普及后,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被广泛地应用以来,新技术出现、扩散与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第二,当一个人衰老到一定程度时,其学习使用新技术的动力和能力都会降低,导致其不愿学和/或学不会使用新技术。而在一个老龄社会中,这样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在未来几十年内,随着作为新技术“催化剂”的人工智能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新技术出现、扩散与普及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同时,随着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疾病不断被攻克,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势必会在当前基础上(2022年为77.93岁)继续延长5岁、10岁,甚至20岁,从目前的七八十岁延长到90岁以上。但是,目前决定人类学习动力和能力的大脑,虽然也在延缓衰老,但速度比寿命增长的速度要慢很多,结果就是我们看到大批70岁以上的老年人无法跟上数字化的步伐,被隔离在数字社会之外。
年龄数字鸿沟既直接关系着大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拖了我们赖以应对老龄化危机的智慧养老普及的后腿,还严重地制约了大量老年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尤其重要的是,它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社会数字化治理的效率。当更多的老年人被隔离在数字社会之外时,社会的数字化管理效果将受到严重冲击,无论是治理的成本、速度、深度、广度还是精准度,都将大打折扣。目前,政府出台的多种与适老化相关的政策和实施计划,更多的是着眼于解决那些严重影响老年人当前生活的紧迫问题,而其中恢复传统的人工服务是一个核心环节。但用这种办法支撑数以亿计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社会成本是非常高的,也是难以持续的。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摸索出更有效的、可持续缩小年龄数字鸿沟的模式和方法,这就是适老化的用武之地。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数字社会需要一整套适老化支持体系的支撑。
说到适老化,其目标是什么呢?对于不同的老年群体,其目标应该是不同的。大的目标应该是使大多数老年人能够独立地使用一些基本的数字产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适老化的主要对象应该至少包括所有能够独立生活的老年人。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这个群体的界定比较清晰,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比较容易判断;第二,适老化在这个群体中产生的效果也将最显著,能够使用一款数字产品解决一些痛点问题将对他们的空巢或独居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而那些已经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老年人一般在身边会有照护者协助其解决各种问题;第三,适老化的改善可能延长他们独立生活的时间,因此很多人也会有动力借助适老化融入数字社会。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适老化应该给这些老年人提供什么支持呢?
另外,还有很多不能独立生活的老年人也可以是适老化的对象,而他们身边的照护者可能就是适老化支持体系的一部分。那么,如何让老年人身边的照护者协助其跨越年龄数字鸿沟呢?
最后,我们还应思考一个问题:对于那些最终无法学会使用数字产品,但又能够独立生活的老年人,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支持,使他们也能以某种方式融入数字社会呢?
上述这些问题能得到解决吗?怎么解决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中要求:“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使其具备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操作简单等更多方便老年人使用的特点。”智能终端产品的适老化改造是极其必要的,也是非常可喜的第一步。从国内外尝试探索的经验来看,智能终端产品的适老化改造远不止“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这么简单,使老年人感觉到“操作简单”才是极其不简单的,这是在对老年人的学习和使用能力、心理倾向、知识和使用习惯等方面深刻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才能达到的。而适老化设计仅是数字社会的适老化这一社会工程的众多环节之一,其效果需要其他环节的配合和辅助才能实现。
在考虑适老化的时候,有两种发展趋势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第一,新技术仍然将以不太适老的方式不断涌现。比如,目前正在被深入研究的基于区块链的健康管理应用,对使用者的能力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因此,适老化不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需求,而是要永远迎接新挑战。第二,老年人能力的衰退是持续的。现在跨越了年龄数字鸿沟,不意味着永远地融入了数字社会。即使那些使用了多年的数字产品,老年人有朝一日也会发现自己操作起来变得力不从心了。这说明,适老化支持会从一种方式变为另一种方式。
数字社会的适老化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社会工程实践问题,涉及横跨多个学术领域的研究,除了适老化设计,还包括老年学习理论、老年激励理论等。同时,它需要在多个层面协调和组织多种社会资源,以构建一套常态化的知识普及、使用培训和使用支持体系。目前在数字化和老龄化冲突这一跨学科的问题上的深入研究还比较少,在应对这一问题的方法论研究上更是严重欠缺。即使数字化和老龄化程度都更高的发达国家,对这一问题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而不同国家的管理体制和文化特点决定了其最终采用的方法不同。因此,根据我国的管理体制和文化特点,探索一条数字社会适老化的可行途径,是我们长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选择。
本书基于作者近十年来在科技适老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创作而成,期望能够就“数字社会的适老化”这一问题给读者提供一个概括性的、具有一定深度的阐述,包括其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同时,本书还提出了一个建设一套可持续的适老化支持体系的思路,以及在落地这一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跨越的一系列障碍,并提供了一些供实际操作参考的建议。在对适老化问题的认识上,特别强调三点:第一,适老化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会持续几十年,甚至需要几代人的长期努力,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第二,适老化本身缺乏市场机制,而适老化支持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公共服务色彩;第三,解决大规模的适老化问题需要系统思维,而不是靠人海战术就能立竿见影的。
作为一本研究数字社会适老化的中文专著,本书重点分析了以下问题,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
(1)在“新技术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社会的适老化需求产生的必然性。
(2)分析了适老化需求存在的长期性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3)就适老化问题对老年群体进行了相应的分类,分析了适老化中的“老”指的是谁。
(4)分析并描述了理想的适老化是什么样子的,即适老化中的“适”是如何体现的。
(5)分析了适老化中有哪些主要的经济因素,这些经济因素如何影响适老化的发展,以及适老化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推动力。
(6)分析了适老化需要什么样的系统思维。
(7)分析了老年人接触和使用数字产品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中影响老年人使用态度的主要因素。
(8)分析了使用数字产品对用户有哪些能力要求,以及使用中会给他们造成哪些负担。
(9)分析了数字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适老化支持体系,以及适老化支持体系中包括哪些要素。
(10)分析了适老化支持体系需要给各种老年人提供哪些支持。
(11)分析了平台化的适老化辅助服务在适老化支持体系中的角色。
(12)分析了人工智能的普及对适老化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13)分析了在建设适老化支持体系时需要考虑老年人的哪些重要特点。
(14)分析了适老化需要如何适应老年人的心理倾向。
(15)分析了适老化需要如何适应老年人的知识特点和使用习惯。
(16)分析了老年人需要适老化支持体系提供哪些学习和使用能力的补偿。
(17)分析了我国的社区管理体制对适老化支持体系建设的路径有哪些影响。
(18)分析了如何对适老化支持体系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评估。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数字社会的适老化挑战”,包括数字社会与老龄社会的碰撞、认识适老化问题的现象与本质。第二部分是“适老化支持体系基础”,包括老年用户分析、数字产品的用户使用能力要求与使用负担分析、数字产品的适老化设计、面向老年用户的使用培训、面向老年用户的使用支持。第三部分是“适老化支持体系建设”,包括适老化的系统思维、适老化支持体系概要、适老化支持体系的建设、适老化支持体系的落地。第四部分是“应用分析”,包括智慧养老、数字化老年医疗保健、应用分析案例。第五部分是“展望与总结”,包括展望未来、结束语。



导语摘要
本书作为一本研究数字社会适老化的中文专著,系统地介绍了数字社会适老化的必要性、所面临的挑战和通过建设一套适老化支持体系来应对这些挑战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数字社会的适老化挑战,重点讨论了我们当前面临的适老化问题的现象、本质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介绍了国际上一些在适老化方面的尝试和经验,以帮助读者对适老化的必要性形成较全面的认识。第二部分介绍了适老化支持体系背后的理论基础,包括老年用户分析、数字产品的用户使用能力要求与使用负担分析、数字产品的适老化设计、面向老年用户的使用培训、面向老年用户的使用支持。第三部分描述了本书提出的核心理念——适老化支持体系建设,包括建设适老化支持体系所需要的系统思维、核心要素和建设目标,适老化支持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以及适老化支持体系落地的方法和建议。第四部分介绍了适老化在智慧养老、数字化老年医疗保健,以及一些常见的数字化应用中的运用。第五部分是对适老化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总结。

作者简介

王杰, 北京大学学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曾任美国贝尔实验室高级研究员、Flash Networks 亚太区总监、江苏省信息安全应用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养老技术研究院院长。现任北京怡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全国智能养老专家委员会委员;智慧养老五十人论坛联合发起人。



目录

第一部分 数字社会的适老化挑战 

第1章 数字社会与老龄社会的碰撞 2 
1.1 社会的老龄化 2 
1.2 社会的数字化 3 
1.3 数字化与老龄化的交织 8 
1.3.1 老龄化影响数字化 8 
1.3.2 老龄化需要数字化 12 
1.3.3 适老化的角色 13 
1.4 数字社会的适老化问题 14 
1.4.1 前所未有的挑战 15 
1.4.2 适老化中老年人的角色 16 
1.4.3 适老化的五个层面 16 
1.4.4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19 
第2章 认识适老化问题的现象与 
本质 20 
2.1 适老化问题的现象 20 
2.1.1 几个例子 20 
2.1.2 数字产品的适老化不足 26 
2.1.3 老年人的使用环境 27 
2.2 适老化的缺失 27 
2.2.1 四个老年人典型代表 27 
2.2.2 老年人面对数字产品 29 
2.2.3 当前的适老化缺失 33 
2.2.4 推动适老化面临的挑战 35 
2.3 适老化问题的本质 41 
2.3.1 适老化的内涵 42 
2.3.2 适老化的目标 43 
2.3.3 适老化中的“老” 45 
2.3.4 适老化中的“适” 49 
2.3.5 数字产品的适老化 54 
2.3.6 补偿数字产品的适老化 
不足 54 
2.4 一些常见的认知误区 55 
2.4.1 认知误区的体现 55 
2.4.2 常见的认知误区 55 
2.5 适老化问题的持久性 59 
2.5.1 新技术出现、扩散和普及的 
加速 59 
2.5.2 新技术与老年人 61 
2.5.3 数字产品全民应用的适老化 
驱动力 64 
2.6 适老化的发展趋势 66 
2.6.1 数字化与老龄化的持续 
影响 66 
2.6.2 从可有可无到必不可少 67 
2.6.3 向高龄老年人渗透 68 
2.6.4 向半失能老年人渗透 68 
2.6.5 应用更加多样化 68 
2.6.6 从普通的图形界面向增强的 
图形界面转变 69 
2.6.7 从屏幕界面向多元化界面转变 70 
2.6.8 人工智能辅助的适老化 70 
2.6.9 适老化元年——2020年 70 

第二部分 适老化支持体系基础 

第3章 老年用户分析 72 
3.1 人类寿命的变化 72 
3.2 老年人的生理变化 73 
3.2.1 视力 74 
3.2.2 听力与语言 75 
3.2.3 肢体操控 75 
3.2.4 大脑 76 
3.3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77 
3.3.1 探索的欲望 77 
3.3.2 态度 78 
3.3.3 受他人影响 80 
3.4 老年人的知识特点 81 
3.4.1 知识的时代烙印 81 
3.4.2 老年人的既有知识 82 
3.4.3 晚年的新知识获取 83 
3.5 老年人的学习特点 84 
3.5.1 学习动力 84 
3.5.2 时间观的影响 85 
3.5.3 记忆的障碍 85 
3.5.4 经验的依赖 85 
3.5.5 信息的选择、判断和过滤 85 
3.6 老年人的需求判断 86 
3.6.1 直接需求 86 
3.6.2 间接需求 86 
3.7 老年人的个性化差异 87 
3.7.1 教育背景 88 
3.7.2 工作经历 88 
3.7.3 收入水平 88 
3.7.4 健康状况 88 
3.7.5 归属感 89 
3.8 老年群体的多样性 89 
第4章 数字产品的用户使用能力 
要求与使用负担分析 90 
4.1 用户使用能力要求的演变 90 
4.2 数字产品的普及与用户使用 
能力要求 92 
4.3 常见的用户使用能力 94 
4.3.1 感知能力 94 
4.3.2 肢体操控能力 96 
4.3.3 认知能力 96 
4.3.4 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 97 
4.3.5 学习能力 98 
4.4 数字产品的使用负担分析 99 
4.4.1 感官负担 99 
4.4.2 肢体负担 100 
4.4.3 认知负担 100 
4.4.4 知识要求带来的负担 100 
4.5 数字素养 101 
4.5.1 数字素养的定义 101 
4.5.2 数字素养的四项原则 102 
4.5.3 数字素养的标准 103 
4.5.4 老年人数字素养的提升 104 
4.6 知识与使用动力 107 
第5章 数字产品的适老化设计 108 
5.1 适老化设计的目标 108 
5.2 传统的可用性设计 111 
5.2.1 概念与历史 111 
5.2.2 可用性的5E理论 112 
5.2.3 可用性与适老化 113 
5.2.4 度量与评估可用性 113 
5.3 传统的用户体验设计 114 
5.4 适老化设计概要 118 
5.4.1 适老化设计的八个层次 120 
5.4.2 适老化设计的范畴 121 
5.4.3 几个相关的概念 124 
5.4.4 适老化设计的流程 134 
5.5 可信代理 136 
5.6 准人工服务 136 
第6章 面向老年用户的使用培训 138 
6.1 老年用户使用培训的特点 139 
6.1.1 老年用户的视角 139 
6.1.2 学以致用 139 
6.1.3 培训对象的特点 140 
6.1.4 信心问题 140 
6.2 动力与能力 140 
6.3 哪些产品需要率先培训 142 
6.4 老年用户使用培训的内容与 
适老化评估 143 
6.5 老年用户使用培训中常见的 
问题 146 
6.6 改善老年用户使用培训效果的 
方法 147 
6.7 继续学习与自我培训 148 
6.7.1 继续学习 148 
6.7.2 自我培训 149 
第7章 面向老年用户的使用支持 150 
7.1 老年用户使用支持的 
必要性 150 
7.2 老年用户使用支持的特点 152 
7.3 老年用户使用支持的 
可持续性 154 
7.4 查询与搜索 155 
7.5 一种混合型的适老化支持 
平台 156 
7.5.1 平台的角色 157 
7.5.2 平台的功能 157 
7.5.3 平台的适老化支持服务 158 
7.5.4 平台的人工服务 159 
7.6 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影响 160 

第三部分 适老化支持体系建设 

第8章 适老化的系统思维 162 
8.1 动态性 162 
8.2 多面性 164 
8.3 多方位/多环节 166 
8.4 内在关系 167 
8.5 激发动力 169 
8.6 新常态 171 
8.7 范围 171 
8.8 规模 172 
第9章 适老化支持体系概要 173 
9.1 老年人学习使用数字产品的 
过程分析 175 
9.2 适老化支持体系的要素 176 
9.2.1 数字素养提升 176 
9.2.2 适老化设计 179 
9.2.3 老年用户使用培训 180 
9.2.4 老年用户使用支持 181 
9.3 安全、隐私和风险 182 
9.4 适老化支持体系与技术采纳 
模型 183 
第10章 适老化支持体系的建设 185 
10.1 概念澄清与问题界定 186 
10.1.1 老年人的适老化需求 
变化 186 
10.1.2 哪些方面需要适老化 187 
10.1.3 “适”的重点 188 
10.1.4 当前适老化的主要缺口 188 
10.2 知识体系与方法论 190 
10.2.1 知识基础 190 
10.2.2 关键技能 190 
10.3 人员与培训 193 
10.3.1 设计人员 194 
10.3.2 培训人员 194 
10.3.3 支持人员 194 
10.4 政策与实践 195 
10.4.1 阶段性的目标 195 
10.4.2 资金来源与可持续性 
问题 195 
10.4.3 适老化评估 196 
10.4.4 循序渐进 196 
第11章 适老化支持体系的落地 197 
11.1 适老化支持体系建设的两个 
层面 197 
11.2 区域特色 198 
11.3 顶层设计 198 
11.3.1 需求情况摸底 199 
11.3.2 资源盘点 199 
11.3.3 设立各个阶段的目标 200 
1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