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88.07 7.3折 ¥ 119.9 全新
库存46件
作者[美]安妮·墨菲·保罗(Annie Murphy Paul) 著,吴艳红等 译,湛庐出品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3907172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19.9元
货号29653235
上书时间2024-10-21
推荐序 大脑从来不是一台孤立的思考机器
万维钢
科学作家
“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在某种意义上都已经是脑力工作者,但我们对“如何使用大脑”的认识可以说才刚刚开始。近年来脑科学研究日新月异,一方面有了像实时的脑成像扫描、脑机接口这样更好的观测工具,一方面又可以跟计算机、跟人工智能研究交叉对比,相关的资金和项目也特别多,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正处于黄金时代。我感觉自己已经做过大量的调研,结果一转头又发现一本好书。
这本书是科学作家安妮·墨菲·保罗的《思考如何超越思考》(The Extended Mind: The Power of Thinking Outside the Brain )。英文版书名不足以表达它的新意和价值。此书对我的第一个直接影响是,我刚读到一半,就赶紧买了个显示器。
本来我为了读电子书已经在用一个32 寸的大显示器,但这本书以强有力的证据说明屏幕越大越能提升大脑性能,我感觉需要建一面屏幕墙。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大脑不是一台孤立的思考机器,它的性能会受到身体、周围环境、周围的人的强烈影响。
高敏感度大脑——大脑有大脑的用法
你只要把大脑跟计算机对比一下就知道二者的差别了。计算机的特点是只要机器能运行起来,计算结果就都是一样的:它不会因为今天下雨或者偶尔发脾气就把账算错,它也不会因为你擦拭了机箱就给你一个更漂亮的输出。它是一台永远恪尽职守、发挥稳定的机器。可是,人的大脑不是这样,它存在不同状态。状态好,你能灵感爆发,以极高的效率进行创造性工作;状态不好,你连最简单的知识都记不住。艺术家和科学家早就知道应该特别注意大脑的状态,正如运动员一直都知道身体状态会极大地影响比赛发挥情况。但大多数人不太在意大脑状态,这可能是因为没有测量手段而对状态差异的感觉不明显,也可能是平时用脑功率本来就不高……
如果你的工作要求你高功率用脑,你就得对环境和心境高度敏感。
先说说为什么你需要大屏幕。按理说,大部分工作都跟文字操作有关,而当你集中精力做文字操作的时候,你盯住的只是屏幕上很小的一块地方。那大屏幕有什么意义呢?想象你正在写一份报告,为此你必须随时查阅各种数据图表。所以你的计算机屏幕上大概要开几个窗口:一个是文本编辑器、一个是网页浏览器,一个是整理出来的资料,等等。对这些窗口有两种操作方式。如果面对是一块小屏幕,你要做的是切换窗口。这很容易,直接用键盘快捷方式操作就行。你的身体、头部、眼睛都不需要怎么动,是不同的窗口在你眼前换来换去。但如果你有几台显示器,又或者有一面超大屏幕墙,就可以把所有窗口同时展现出来。你的头必须左右上下转来转去,甚至可能要走上几步,才能在各个窗口间切换。你需要物理上的移动。这似乎更麻烦,那我们何必呢?保罗在书中列举研究表明,第二种操作方式更有利于大脑发挥。
想象你面前有一块宽1 米、长2.7 米、3 150 万像素的超大屏幕。研究表明,这样的超大屏幕把被试执行“基本可视化任务”的平均速度提高了10 倍,把执行像寻找图案那种更有挑战性的任务的完成速度提高了200% ~ 300%。而且面对超大屏幕,你会有更高层次的思考,提出综合性更强的观点。
这恰恰是因为超大屏幕要求你“移动”:移动给你眼前的信息都附加了一个“空间位置”。记录空间位置是大脑的本能,是无须努力、不必占用思考资源就自动进行的操作;而让新信息和空间位置互相映射,会显著加深你对信息的印象。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一边散步一边听有声书,以后一想到书中的内容,你很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你当时在什么地方。空间位置给信息提供了方便的挂靠点,一旦你要调用什么信息,身体就会给你提供直观且毫不费力的导航。对比之下,如果用小屏幕,各种信息没有挂靠点,就只能直接映射在大脑里,不但费力,而且容易发生扭曲。
我们的大脑不习惯各种窗口在眼前换来换去,我们更倾向于用到什么东西就去它所在的地方找。这不仅是个方法,还代表了一个更深的道理:你不应该把大脑当机器用,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活的、有个性的东西,顺着它的脾气用。
想更好地动脑,先主动去动身
大屏幕这个例子的反直觉之处在于,你做了更多的动作,反而减轻了大脑的认知负荷。其实很多科学用脑方法都是这样。
比如做手势。我们知道在演讲的时候做手势可以更好地表达意思,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做手势对学习知识和加深记忆也很有帮助。老师讲新概念的时候让学生用手势把那个概念“演”出来,比如模仿一个生物大分子的样子,会显著加深理解。把一个东西比划出来,那种感觉跟只是在头脑里想象一个东西,效果截然不同。生物教授让学生用手势动作模拟各种解剖学概念,测验成绩居然比只用术语教学提高了42%。
这是因为做手势不但提供了一种能勾住信息的“视觉鱼钩”,还附带手这个“身体装置”在空间所处位置的“本体感觉”——这也是一种位置感,所以新信息也可以挂在上面,从而加深记忆。专业演员很容易就能记住好几页的台词,就是因为他们会首先设计配合台词的身体动作。他们每一次演练都是让动作和台词同步。
这些会让你想到“具身认知”。是的,这本书中列举的研究也证明了身体对大脑的强烈影响。我们专栏有句话叫”不是爱情导致心跳,而是心跳导致爱情”,这本书中则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一个更激进的说法,即“感到伤心是因为我们在哭泣,感到愤怒是因为我们在进行攻击,感到害怕是因为我们在颤抖”—— 而不是反过来。
那既然如此,要想更好地动脑,就得先主动动身。
其实哪怕仅仅是从坐着改成站起来,也能让你的思维敏捷很多。在一项让放射科医生检查X 光片的研究中,坐着的医生找到了85% 的异常,而站着的医生找到了99%。再考虑到久坐对身体不利,你真的应该尝试站立办公。站立能提高大脑性能,是因为人站着的时候更容易“动”起来。比如扭扭腰摆摆手,比如把重心从一条腿换到另一条腿上,像这种”低强度活动”能增强大脑对当前任务的参与度。为什么呢?因为“动一动”反而解放了大脑的认知。
对大脑来说,坐在那里不动并不是最自然的状态:人的自然状态其实是动来动去,你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必须不断向身体发出“不要动”的指令才能保持不动,而那些指令都在耗费认知负荷。每个孩子都在践行这一点。做小动作其实是对大脑的松绑。
再进一步,像散步这样的“中等强度运动”能让大脑更清醒,提高专注力。这可能是因为中等强度运动是一种轻度的“生理唤醒”,大脑的血液流量增加,信息传输速率提高,促进神经元再生的化学物质也得到了更多释放。如果是跑步那样的“高强度运动”,就不能用于思考需要专注力的事儿了,因为跑步时你专注不了。但有一种思维恰恰不需要专注,甚至不专注反而更好,那就是创造性思维。跑步状态能帮你放空自我,产生不容易出现的灵感。
我用站立状态工作已经好几年了。如果你旁观我工作时的样子,你看到的我绝不是老老实实地面对屏幕,我大概是时而向前时而退后,时而猛击键盘,时而双手插兜走来走去,甚至可能一惊一乍的。
大脑最喜欢的并不是极简,而是自然的情境
这也是为什么你最好有个比较独立的办公环境。现在很多公司推崇所谓的“开放式办公”,让所有人在一个大厅里,彼此都能看见。这种布局可能有利于员工之间横向交流,但肯定不利于独立思考。我们的大脑需要四周有墙壁的环境。
处在一个能看到很多人,同时还能被很多人看到的环境中,你会非常警觉,你会自动留意别人在干什么、尤其是是否正在看着你,这是巨大的认知负荷。墙壁的作用就是减轻认知负荷。要促进独立思考,你需要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而且这个办公室最好完全是按照你的喜好布置的。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在《混乱》一书中讲过一个关于办公室的研究,结论是你对办公室的布置越有自主性、越能随便摆放物品,以及越能进行各种折腾,你的工作效率就越高。保罗在书中也引用了这项研究,还特别强调了“主场优势”:如果你感到这里是你的主场,你的发挥会好得多。
脑力劳动者最好的主场就是一间私密的书房。这里的装修设计完全符合你的心意,摆放的都是你的东西,你有绝对的所有权和控制感。这个摆件也好,那幅画也好,各种纪念品,符号、艺术,全都体现了你的身份认同,不是为了向什么客人炫耀,而是为了给你自己看。
因为大脑要高效工作,就需要一个稳定的身份感。每个人都有很多个身份,但如果你是个作家,你会希望书房只提醒你自己是个作家。有人调查发现,像工程师和创意总监这样的专业人士,在工作场所放置的个人标识物中,有70% 都放在别人看不到的位置:它们被用于时刻提醒主人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整洁不是脑力工作者的优良品质,那些在办公桌上摆放各种怪异物品的人才是善于用脑的人。
所以建筑设计不但要考虑美学,更要考虑脑神经科学。又或者说美学的本质就是脑神经科学。如果这个环境让你感到不舒服,那这里显然不利于思考。进化的历史让我们天生喜欢看绿色植物,而研究表明,在植物园中散步一个小时,能让你的工作记忆测验得分比那些在繁忙的城市街道上散步的人高出20%……
多一个屏幕也好,做几个动作也好,运动一下也好,把办公室好好布置一番也好,这些行动都要求你做点什么,可是恰恰降低了大脑的认知负荷,能让大脑变得更灵敏。这个规律很有意思,说明大脑最喜欢的并不是极简的、没有任何“干扰”的情景:大脑喜欢自然的情境。
这也说明你需要做点什么才能让大脑发挥最大的潜能。那就做吧,都是值得的。
股票交易员如何通过练习身体扫描、精/确描述感受等训练,大幅提升业绩?医生如何通过把自己的身体当作雷达捕捉患者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病情,达成更准确的诊断?普利策奖得主如何在一面墙上绘制错综复杂的写作大纲,从而完成厚达4000 页的历史巨著?管理者如何挣脱《乌合之众》带来的偏见,大大提升应对当今社会复杂性的能力? 事实上,更好的思考,意味着更少地使用大脑,学着把整个世界变成你思维的延伸,你将获得超越性的思考能力。
AGI时代呼啸而来,面对人机协作的生存周期,重新理解大脑的个体意义具体而深远。大脑不是计算机、肌肉,而是喜鹊,这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思考”的原理——延展思维决定思考力。延展思维的本质是情境认知的扩展,思考力来自在具体场景中的刻意练习。去建立延展思维的场景智慧,我们才能真/正进入人机共生的新常态。
作者基于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多方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大幅提升思考能力的大脑秘密:借助大脑之外的事物思考。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开启这项了不起的变革:通过具身认知、情境认知和分布式认知来大幅拓展心智和思维,并基于此来逐一领会其中诸多简单而有效的实践方法,你将在这趟饱含传奇性和科学性的阅读之旅中,轻松而愉快地学会事半功倍的思考方式。
安妮· 墨菲· 保罗
知名科普作家、记者,毕业于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目前是新美国学习科学交流中/心(LSX)的研究员,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及其播客“隐藏的大脑”(Hidden Brain)的主笔。
曾任耶鲁大学讲师及普尔沃教育与学习中/心高/级顾问、《今日心理学》编辑,荣获罗莎琳·卡特精神健康新闻奖学金、伯纳德·施瓦茨奖学金、斯宾塞教育奖学金和新美国未来式奖学金等重要奖项。
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生物学的科普领域卓有建树,已出版《思考如何超越思考》《子宫里的起跑线》《个人崇拜》等著作,作品广泛见于《时代》《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波士顿环球报》《科学美国人》《石板》《探索》《健康》等主流媒体。在世界各地广泛讲授关于学习和认知的新科学,其TED演讲已有超过260万人观看。
【译者】
吴艳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重/点实验室教授,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教育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序 大脑从来不是一台孤立的思考机器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译者序 更好的思考,不必执着于大脑本身的能力
吴艳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言 最棒的想法常常诞生于大脑之外
引言 学会像喜鹊筑巢一样去思考
第一部分 动“脑”之前先动“身”
具身认知
第1章 要想做出良好的决策,需要仔细倾听身体给出的信息
第2章 边运动边思考,决策准确率从85%提升到99%
第3章 边做手势边说话,更好地说服与记忆
第二部分 将思考从“大脑”移到“思维空间”
情境认知
第4章 不是最快的路线,而是树木、鲜花、鸟鸣最多的路线
第5章 在 2.4 米高的天花板下洗澡vs在 45 米高的天花板下洗澡
第6章 为什么记忆冠军能记下72个词中的71个,我们只能记住29个
第三部分 把“他人”的智慧纳入“自己”的思维
分布式认知
第7章 “学徒”式模仿:像化学家一样写作,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
第8章 “独”思考,不如“众”思考
第9章 相比一起看Excel报表,不如一起聚餐
结语 每个人都有能力重塑大脑
股票交易员如何通过练习身体扫描、精/确描述感受等训练,大幅提升业绩?医生如何通过把自己的身体当作雷达捕捉患者无法用言语表达出的病情,达成更准确的诊断?普利策奖得主如何在一面墙上绘制错综复杂的写作大纲,从而完成厚达4000 页的历史巨著?管理者如何挣脱《乌合之众》带来的偏见,大大提升应对当今社会复杂性的能力? 事实上,更好的思考,意味着更少地使用大脑,学着把整个世界变成你思维的延伸,你将获得超越性的思考能力。
AGI时代呼啸而来,面对人机协作的生存周期,重新理解大脑的个体意义具体而深远。大脑不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