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77.16 5.6折 ¥ 138 全新
库存36件
作者杨东方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208415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38元
货号29634187
上书时间2024-10-21
序 一
王育林
两个多月前的一天,东方教授通过微信寄来新作《清代整理中医药文献研究》的电子版书稿,当时就以先睹为快的心思急切地打开电脑读起来。我一边读着一边想象,这部四十多万字的书稿,将来印出来一定会是一本厚厚的沉甸甸的书吧?待读完书稿之后,便认定这部书的厚重感更是来自它所蕴含的学术内容。杨东方教授这一部内容厚重的文献学专著,有观点也有材料,是近年难得一见的实实在在的干货,学术价值高,值得推荐给研究古典医学的学者和学习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的学子看一看。
清代是总结和整理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书籍生产的高峰时期。估计这一时期所生产的包括刊印本和稿抄本在内的医学典籍成果总数当不下七千种,而且随着新的发现其数量还有增加。清代医书如此之多,堪称浩瀚,使得相关整理研究工作成为一项巨大、持久、艰苦的工程。工作的第一步自然是清理家底,杨教授包括本书在内的许多论著首先在做这种基础性工作。
面前这部书稿长处多多,可举出给我印象较深的两点。其一,本书研究清代整理医书的策略问题。清代整理医书数量大、品目多,种种情形好似一团乱麻。东方教授首先提挈官方主导下的中医药文献整理的大纲,开张诸如士大夫、经学家、医家、藏书家等方面的整理工作的网目,得以观照清代中医药文献整理的全貌。这个策略无疑是正确的高效的。作者在全书七章中,用五章的篇幅讨论官方组织下的医籍整理。此外又用两章讨论了与官方作用相同却容易被以往研究者所忽视的藏书家群体的作用,在行文上可以看作前五章的自然延伸,即提供了在官方主导下聚集社会力量整理古代医籍的一个重要案例。其二,作者在研究中用心广泛而细密,可见坐得冷板凳的功夫。书中对陈梦雷个人生活遭际与编集《古今图书集成》时重视和增大医部篇幅的关系的考察,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之细目、选材及版本的考察,对《医宗金鉴》编纂者和编纂过程的考察,对《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收书数量和版本得失的考察以及对湖北崇文书局、浙江书局、武昌医馆、思贤书局医籍整理的考察,对俞樾、王先谦、王闿运、柯逢时、陆懋修、陆心源及金山钱氏家族整理刊刻医籍的考察,无不深入周至。相信读者在以上所举两点之外,会从书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古籍整理是一项需要学力、更需要耐力的工作,也是一份苦役。与此事可有一比的苦差事只有编词典了。我在十年前承蒙汪启明先生邀请参加四川语言学会年会的时候,曾听过赵振铎老先生用俄语背出欧洲人的格言:“要惩罚一个人,就让他去编词典。”编词典和整理古籍都是为他人铺路的事情,是一项辛苦而伟大的事业。浩瀚的中医古籍值得更多的年轻人投入毕生精力去整理研究。这是我在展读东方教授大作的时候产生的联想,也是阅读东方教授大作的一个收获吧。
我热心地推荐东方教授的新作,既出于公心,也为私谊。我和东方在同一个教研室工作一晃已经有十七八年了。教课之外,在研究上也有合作,又先后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兼职,彼此在学术上交流的机会也多。我从东方教授那里学到不少新知识,例如我第一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还是从东方教授那里得到项目招标的消息的。东方教授在学术上最值得我学习的是勤奋和专注,选择了方向就锲而不舍地做下去。听说这回写书太过辛劳,以至于完工后腰部也受了伤,这种投身学术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东方寄来书稿,热情索序,承蒙看重,却也为难。我以前没为人写过序,因为不知道怎么写,此前曾推脱了两位朋友的邀约,也是这个缘故。先是陈子杰教授有一部研究近代方笺的著作《故纸寻踪》,是一部有价值也有趣味的书。陈教授向我索序,我趁一起去南开大学见余新忠先生的时候当面建议他请余先生作序。承蒙余先生爽快地答应,在我这儿算是帮了朋友的忙也给自己解了套。后来又有谷建军教授作《宋元明清医学哲学思想史》,是一部很有思想的书。谷教授向我索序,我辞谢了,谷教授倒也体谅我的难处。这一回东方教授索序,终于让我觉得却之不恭了,就写了上面的一些心得和感想。是为序。
2023年5月5日于蜕迁斋
序 二
张如青
清代初年,顾亭林先生倡“好古而多闻”,一扫晚明“束书不观,游谈无垠”之空疏陋习,开创一代朴实存真的考据学风,加之有清一代,统治桎梏,文网周纳,才识之士纷纷转向整理研究古代文献。清人整理古籍,遍及经史子集各个学科,自然也包括子部的医药之书。清初“康乾盛世”,盛世修典,期间产生了《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医家类等大部头医学著作或汇编。又,清代医药文献得明代刻本大盛之续,有学识的大家研治医学之风盛行,如乾嘉著名学者戴震曾校注《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据《扬州画舫录》),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素女方》,刊宋本华氏《中藏经》,一时间医药文献刊印、整理、研究大行其道。恰中医学的创新学派“温病学派”亦成熟于是时,同时,又有新安医学、孟河医派、钱塘医派、永嘉医派等医学流派,涌现出诸多名医,纷纷著书立说,于是众多医家医案以及阐释医学经典的著作也在此时大量问世。据初步统计,在现存的中医药古籍(1911年前)中清代成书的有7000余种,约占四分之三,而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清代中医药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故此役长期以来乏人问津。可喜的是,杨东方教授迎难而上,于大量文献史料中,搜剔爬梳,缜密分析,严谨考证,终结出穰穰满家之硕果。《清代整理中医药文献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清代官方及私家整理中医药文献之力作,其研究视角与方法、使用之材料与得出之结论,均具创新性。余初读此书,欣喜之余,更记数语,以期有裨于此上乘之作推而广之。
是作并不囿于传统医籍分类方式,而是从医籍整理者的视角出发,将关于编目、校勘、类分、辑佚、汇编、评注等整理方法的研究有机融入于整体研究之中。同时,作者还敏锐地察觉到,清代中医药文献整理者除当今学界较为关注的医家、文史学者以外,官方机构、藏书家亦是不容忽视的主要力量。因而通过综合考察清代医籍的官方整理路径以及医家、藏书家等个人整理之道,全面地勾勒出清人整理中医药文献的总体面貌。
再细观全书各章节,可谓字斟句酌,毫无废笔,不仅学术价值丰厚,亦对现实应用颇具启示。譬如,在官方整理医药文献方面,第一章对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药部分的版本源流、内容价值、学者评述、不足之处等作了全面梳理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使用该书查阅、获取资料及学习医药知识提供清晰指引;第二章对清代最著名的官修医书《医宗金鉴》进行研究,条分缕析,例证详明,尤其对《订正仲景全书》着墨较多,可为运用《医宗金鉴》学习仲景医学者提供莫大帮助;第三章则是在作者前著《〈四库全书总目?医家类〉研究》基础之上,对《四库全书》医家类纂修、誊录、校勘人员及其收录医书种类、版本特点与辑佚优劣等方面作了更为详实的考察与论述,可互为参补,对四库学研究的完善助益匪浅;第四章着眼于考察清代著名书局刊刻中医书籍之特色、代表作,并评述其缺陷与不足等,在补充学界研究缺憾的同时,也有助于相关中医书籍史的完善;第五章则围绕武昌医馆校勘医书相关人员展开,对其所刊及未刊医书进行细致的求索,并品评其整理之得失,对学界了解相关史实极具意义。书末两章对医家与藏书家整理医药文献方面进行专题论述,聚焦陆懋修、周学海等清代医家以及王琦、程永培、陆心源、钱氏家族、丁氏兄弟等藏书家,兼及其他相关整理人员,尤其注重对这些学者编纂的医学丛书进行考察,呈现中医丛书在医籍保存与流传方面的重要价值,也提示后辈学人研究中医书籍不应忽视对丛书的考察。书中还有不少观点推陈出新,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关于《四库全书》医家类的研究中,肯定了主持人纪昀的学术贡献以及《四库全书》医家类收书特色;关于官书局刊刻医书的研究中,提出了浙江书局刊刻医书受俞樾的影响极大、湖北崇文书局刊刻医书较多而背后多有推手、官书局刊印医书有“三多”特点等;关于清代医家整理医书的研究中,指出医家整理医书时擅改原书较为普遍、注释不尚训诂详切等。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东方教授勇于发表独到之见,于学术之推进洵为难能可贵、不可或缺!
要而言之,本书以清代中医药文献整理者为线索,系统地考察了清代不同机构、不同群体、不同人物整理中医药文献之动机、过程与效果,提纲挈领,由点及面,巨细必究,又加以总结提高,切中肯綮,充分反映出有清一代整理中医药文献的概况与整体特点。《清代整理中医药文献研究》一书可谓特色鲜明,建树丰赡,彰显了东方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医文献学研究积累的深厚功底与焕发出来的光彩。寥寥数语未足道尽全书奥旨,诚俟读者诸君披览而细品之。
2023年春于上海中医药大学
序 三
沈澍农
清朝近三百年间留下了大量的墨稿文籍,其数量不仅远超秦简汉牍,即便是前朝明代也难与之比肩。但目前学界对清朝文献研究的力度非常孱弱,医学文献更是如此,不仅缺乏整体系统的研究,即便是一书一事的局部研究不少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东方教授是青年学者中少有的踏实勤奋的典型,为学颇有前人风范,从初入医史文献学科研究目录学到目前涉及更为广阔的“整理文献”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出东方教授研究的学术路径越走越稳,越走越宽,这令人感到欣慰。本次不避艰难选择清代整理中医药文献作为研究课题,着力非常,成果经得起检验。不仅改正了前人研究成果中诸多问题,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读全书之后,窃以为本书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其一,系统有序,呈现角度合理适用。本书首次系统研究清代整理中医药古籍的情况,通过对史实的梳理,开创性地选择以“整理者角度”展开研究,由此形成了对官方与民间共七个不同范围整理者群体及众多重要个体的分别论述,既论及不同群体和个体研究的著作,又研究整理过程中人、事的动态变化,从而系统而鲜活地展示了清代数百年校理刊刻中医药文献的宏观图景。
其二,深入细致,内容全面广泛。本书对每一重要整理者群体和其中的关键个体都有较为详尽的分析论述,涉及各个整理事项的缘起、关键人物对古籍整理的立场及其所起作用、各项目的取材角度与原因、实际完成与未能完成的工作状况、整理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以及总体水平评价等,充分而细致地反映了清代中医药文献校理刊刻的具体状况。
其三,资料翔实,创说信而有征。东方教授对课题所涉历史资料展开了广泛阅读调查,引进了许多既往研究中未能使用的新材料,又充分吸取了当代研究者的新见,对既往模糊不清或互有分歧的看法作了中肯的分析论证,提出了不少新的发现和新的见解,对不少旧说或歧见有重要的辨正,全面而切实地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清代医学文献的研究是一个宏大而又富有深度的课题,东方教授此书价值自不必多说,既开研究之先河,又启后学之思路。诚望诸君:开卷有益。
2023年春于南京
清代是整理前代文献的一个高峰期,比较重要的历史典籍大多经过了清人的重新注释、校勘、刻印,重视朴学、昌言古道的风气也使中医药文献焕发新生。在官方的支持下,《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医家类》等书编成问世,影响很大,湖北、浙江等地官书局校勘出版了大量医书。得益于主持人柯逢时的权利经营,半官半私的武昌医馆汇刊了质量较高的《武昌医馆医学丛书》。民间的医学家与藏书家如陆懋修、王琦等人也致力于整理刊刻医籍。本书是对清人整理中医药文献活动的全面梳理,涉及官私各方的撰著、编纂、校勘、刊刻全过程,对清人整理医籍的得失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评价。
杨东方,1978年出生,河南省夏邑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古汉语与医古文”后备学科带头人。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以优秀等级结项。出版《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汇考》《典籍文化与中医学》《吕留良医论医案集》等著作多部,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等奖项多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多篇转摘或获奖。
序一 王育林
序二 张如青
序三 沈澍农
绪论
第一章 《古今图书集成》的《医部》与《药部》
第一节 陈梦雷
一、陈梦雷生平及其协助者
二、陈梦雷与《医部》的重要地位
三、陈梦雷与《古今图书集成》医学内容的取舍
四、文学之士身份的影响
第二节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到《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一、现有观点
二、晚清聂缉规抽印《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三、民国徐宝鲁出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四、1959—196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新版
第三节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的价值
一、征引书籍广博
二、内容丰富全面
三、医经注释与医术名流列传
四、便于使用,利于阅读
第四节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的不足
一、部分医书版本不善
二、部分内容考证不足
三、遗漏重要医籍与医家
四、医学概念宽泛不切于实
五、其他问题
第五节 《古今图书集成•药部》
一、《药部》《医部》板块设置的不同
二、重视文化类资料
三、汇考的意义
四、《医部》《药部》之外的中医药内容
第二章 《医宗金鉴》
第一节 《医宗金鉴》的编纂过程
一、编纂原因
二、编纂过程
三、《医林大观书目》反映的编纂信息
四、乾隆铜人铭文反映的编纂信息
第二节 《医宗金鉴》的编纂人员
一、总修官
二、纂修队伍分析
三、编纂态度谨慎
四、编纂之成效
第三节 《医宗金鉴》非整理类医书
一、《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二、《正骨心法要诀》
三、《眼科心法要诀》与《眼科龙木论》
四、《四诊心法要诀》与《四言脉诀》
五、《删补名医方论》偏于重编
第四节 《订正仲景全书》
一、底本之选择
二、参校本之选择
三、注释
四、集注
五、校勘
第三章 《四库全书》医家类
第一节 纂修、誊录、校勘人员
一、纂修官
二、誊录生
三、校勘人员
第二节 收书
一、收书特点
二、漏收
第三节 版本
一、善本
二、足本
三、藏书家的贡献
四、劣本举隅
第四节 辑佚
一、为何辑佚
二、未佚之书被辑
三、漏辑与补辑
四、改窜
五、误辑
六、馆臣辑本之价值
第四章 官书局校刊医书
第一节 崇文书局(湖北官书局)
一、刊刻医书概况
二、李瀚章与《沈氏尊生书》
三、何国琛与《医宗备要》
四、包诚与《伤寒审症表》《产孕集》
五、胡凤丹与《徐氏医书六种》
六、崇文书局医书的价值
七、崇文书局医书海外展出情况
第二节 浙江书局
一、光绪三年刊刻《黄帝内经》
二、光绪四年至光绪十二年未刊医书
三、《素问直解》《素问集注》《灵枢集注》的刊刻
四、浙江书局刊刻医籍与江南学者的治医热情
五、《温疫条辨摘要》《治喉捷要》
第三节 其他官书局
一、江苏官书局
二、湖南官书局
三、江西书局
四、桂垣书局
五、山西浚文书局
六、山东书局
七、迪化官书局
八、北京武学官书局
九、广州广雅书局
附:成都尊经书院
第四节 官书局刊刻医书的特点
一、医书类型
二、学者的参与
三、刻书的随意性
第五章 武昌医馆校刊医书
第一节 武昌医学馆校刊医书原因
一、柯逢时的医学情怀
二、柯逢时的藏书校书刻书
三、潘霨的影响
第二节 医书搜集和底本确定
一、瞿氏铁琴铜剑楼
二、杨守敬
三、缪荃孙
四、盛宣怀
五、江南图书馆
六、底本选择
第三节 校勘人员和校勘原则
一、武昌医馆人员
二、南京校勘人员
三、其他人员
四、校勘原则
五、刻工和经理书籍人
第四节 武昌医馆整理书籍考
一、《武昌医馆丛书》
二、《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药证直诀》《太素》
三、《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等未能出版的医书
四、是否出版不明的《备急千金要方》
第六章 医家整理校刊医书
第一节 陆懋修与医书整理
一、陆懋修及其家族
二、《世补斋医书》的《前集》和《后集》
三、《重订傅青主女科》
四、《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
五、《重订绮石理虚元鉴》
六、《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
七、陆懋修整理的其他医学著作
八、陆懋修整理医书的特点
第二节 周学海和《周氏医学丛书》
一、整理方式多样
二、校刻医籍的选择原则
三、校勘
四、评注
第三节 更改古书和不尚训诂
一、更改古书
二、不尚训诂
第七章 藏书家整理校刊医书
第一节 王琦与医书整理
一、王琦生平
二、《医林指月》
三、《慎斋遗书》
第二节 程永培和《六醴斋医书》
一、程永培生平
二、《六醴斋医书》
三、程永培校刊的其他医书
第三节 金山钱氏家族与医书整理
一、钱树棠、钱树芝、钱熙辅
二、钱熙祚
三、钱培杰、钱培荪、钱培名
四、钱国宝
五、顾观光、张文虎等学者的协助
第四节 丁丙、丁申与《当归草堂医学丛书》
一、收书特点
二、校勘
第五节 陆心源与医书整理
一、医学藏书
二、医书题跋
三、医书校勘
四、医书辑刊
参考文献
后记
清代是整理前代文献的一个高峰期,比较重要的历史典籍大多经过了清人的重新注释、校勘、刻印,重视朴学、昌言古道的风气也使中医药文献焕发新生。在官方的支持下,《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医宗金鉴》《四库全书·医家类》等书编成问世,影响很大,湖北、浙江等地官书局校勘出版了大量医书。得益于主持人柯逢时的权利经营,半官半私的武昌医馆汇刊了质量较高的《武昌医馆医学丛书》。民间的医学家与藏书家如陆懋修、王琦等人也致力于整理刊刻医籍。本书是对清人整理中医药文献活动的全面梳理,涉及官私各方的撰著、编纂、校勘、刊刻全过程,对清人整理医籍的得失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评价。
杨东方,1978年出生,河南省夏邑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古汉语与医古文”后备学科带头人。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以优秀等级结项。出版《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汇考》《典籍文化与中医学》《吕留良医论医案集》等著作多部,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等奖项多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多篇转摘或获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