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3.6 4.5折 ¥ 75 全新
库存21件
作者(意)普里莫·莱维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2981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5元
货号29619201
上书时间2024-10-21
意大利国bao级作家 奥斯维辛集中营174517号囚犯
21种元素 隐喻了生命、痛苦、爱情、死亡
只有通过物质本身,我们才能理解生命
击败达尔文的《贝尔格号航行》,被英国科学研究所评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学著作”
《元素周期表》是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风格最强烈的文集,既有自传因素,又糅合了寓言、想象,甚至历史。作者通过阐释二十一种元素的特性,钩沉了自己在二战前后的成长、生活,对人类道德和物质世界的隐蔽关联进行了深邃动人的追问。
化学家和奥斯维辛幸存者这两个身份,在莱维身上如此强烈地共存着。对于莱维而言,化学是“一所政治的学校”,化学的物质世界向他呈现诸多微妙的伦理和道德隐喻,帮助他面对身为一个意大利犹太人在法西斯岁月中经历的诸般流离。
莱维用惰性气体“氩”来隐喻他成长的犹太社区和皮埃蒙特地区其他族裔之间的隔膜;用“汞”这种不稳定、易挥发的气体来指代当时服膺于希特勒的意大利知识分子;而用元素“锌”“惰性、必须要有杂质才能进行化学反应”的特性来有力讽刺了当时希特勒鼓吹的“犹太人是一种必须要去除的杂质”的荒谬言说。“铈”、“钒”、“金”的故事则隐约还原了作者在奥斯维辛担任“化学工程师”的经历的痛苦记忆;而莱维对生命的看法也在最后一章“碳”中揭露无遗,作家以超历史的视角还原了一枚碳原子在天地万物和人体之间的传递和循环。每个读者也被迫和莱维面临一样的思考:既然生命都是物质的偶然、随机重组,那生命必定是虚无的吗?
普里莫·莱维(1919-1987),意大利化学家,也被誉为意大利guo宝级作家。他是奥斯维辛幸存者,第174517号囚犯,也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公众喉舌,备受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卡尔维诺以及安伯托·艾柯等文学大师的推崇。
莱维1947年出版回忆奥斯维辛经历的处女作《这是不是个人》时,卡尔维诺为他撰写书评,直至该书于1958年推出修订版,莱维才终获文坛认可。从此,他的创作如源泉喷涌,涉及诗歌、小说、回忆录等各个领域。1963年出版的《终战》,描述他从集中营得救回到意大利的经过,这部作品被选入意大利语文教材,并于1997年被改编为电影《劫后余生》。
出版于1975年的《元素周期表》是莱维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并在2016被BBC出于教育公众的目的,改编成两集广播剧。
目录
幸存者的声音——导读 王浩威 1
氩Argon 1
氢Hydrogen 17
锌Zinc 25
铁Iron 35
钾Potassium 47
镍Nickel 59
铅Lead 75
汞Mercury 89
磷Phosphorus 101
金Gold 117
铈Cerium 129
铬Chromium 137
硫Sulfur 149
钛Titanium 155
砷Arsenic 161
氮Nitrogen 167
锡Tin 177
铀Uranium 185
银Silver 195
钒Vanadium 205
碳Carbon 219
翻译莱维(译后记) 牟中原 228
意大利国bao级作家 奥斯维辛集中营174517号囚犯
21种元素 隐喻了生命、痛苦、爱情、死亡
只有通过物质本身,我们才能理解生命
击败达尔文的《贝尔格号航行》,被英国科学研究所评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学著作”
《元素周期表》是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风格最强烈的文集,既有自传因素,又糅合了寓言、想象,甚至历史。作者通过阐释二十一种元素的特性,钩沉了自己在二战前后的成长、生活,对人类道德和物质世界的隐蔽关联进行了深邃动人的追问。
化学家和奥斯维辛幸存者这两个身份,在莱维身上如此强烈地共存着。对于莱维而言,化学是“一所政治的学校”,化学的物质世界向他呈现诸多微妙的伦理和道德隐喻,帮助他面对身为一个意大利犹太人在法西斯岁月中经历的诸般流离。
莱维用惰性气体“氩”来隐喻他成长的犹太社区和皮埃蒙特地区其他族裔之间的隔膜;用“汞”这种不稳定、易挥发的气体来指代当时服膺于希特勒的意大利知识分子;而用元素“锌”“惰性、必须要有杂质才能进行化学反应”的特性来有力讽刺了当时希特勒鼓吹的“犹太人是一种必须要去除的杂质”的荒谬言说。“铈”、“钒”、“金”的故事则隐约还原了作者在奥斯维辛担任“化学工程师”的经历的痛苦记忆;而莱维对生命的看法也在最后一章“碳”中揭露无遗,作家以超历史的视角还原了一枚碳原子在天地万物和人体之间的传递和循环。每个读者也被迫和莱维面临一样的思考:既然生命都是物质的偶然、随机重组,那生命必定是虚无的吗?
普里莫·莱维(1919-1987),意大利化学家,也被誉为意大利guo宝级作家。他是奥斯维辛幸存者,第174517号囚犯,也是二十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公众喉舌,备受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卡尔维诺以及安伯托·艾柯等文学大师的推崇。
莱维1947年出版回忆奥斯维辛经历的处女作《这是不是个人》时,卡尔维诺为他撰写书评,直至该书于1958年推出修订版,莱维才终获文坛认可。从此,他的创作如源泉喷涌,涉及诗歌、小说、回忆录等各个领域。1963年出版的《终战》,描述他从集中营得救回到意大利的经过,这部作品被选入意大利语文教材,并于1997年被改编为电影《劫后余生》。
出版于1975年的《元素周期表》是莱维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并在2016被BBC出于教育公众的目的,改编成两集广播剧。
选自书中“铁”(Iron)一章
一段友情诞生了,而我也展开狂热的一季。桑德多似乎是铁打的,他先祖和铁关系不浅;他告诉我他祖先是铁匠、锅匠,他们在炭火中锻造钉子,覆轮子以铁环,打铁打到耳聋,而他自己看到岩石里的铁矿脉时,就像看到了老朋友。冬天,兴起时,他会把滑雪板绑在脚踏车上,大清早骑着车直到遇到雪地,身上没有一文钱,口袋里一边是生菜一边是水果,然后晚上或第二天回来。睡在草棚里,风雪越大,肚子越饿,他觉得越健康快乐。
夏天,单独出门时,他常带只狗做伴。这是一条表情颓丧的杂种狗;事实上,桑德多告诉我那狗小时候被猫欺负过,边说还边表演。它走得太靠近一窝初生的小猫,恼怒的母猫开始发出嘶嘶声,毛发竖起,但那小狗还没学会这些讯号,站在那儿像个呆子。猫袭击它,追上它,抓破了它的鼻子,此后狗就永久受创。它觉得颜面尽失,所以桑德多做了个棉球,告诉它这就是猫,每天早上给它发泄一顿,恢复它的狗格。同样为了心理治疗,桑德多带它去爬山。他把它绑在绳子一端,自己在另一端,把狗稳放在突岩上,然后往上爬,当绳子拉紧,他慢慢拉上去,所以狗学会鼻子朝天,在几乎垂直的岩壁上爬,还呜呜叫,好像在做梦。桑德多攀岩主要靠直觉,不是技术,信任他的手力及岩石中的矽、钙、镁。如果没把精力耗光,他会觉得浪费了一天。他向我解释,如果不运动,肥肉会累积在眼睛后面,眼都会凸出来,这可不健康。努力运动会耗掉肥油,眼球就陷回眼座变得锐利。
谈起他的冒险他有些勉强。他不是那种会为了能说它而去做某些事的人(像我)。他不喜欢伟大的话,连话也不爱说。就像爬山,他也没学过怎么说话。他只说核心重点,全不像别人。
如必要,他会带个三十公斤的背包,但通常不用。他有口袋就够了,放蔬菜、面包、小刀,有时是毛了边的山岳指南,还有修补用的铁丝。事实上,他带指南不是因为信任它,恰恰相反。他排斥指南,觉得它碍手碍脚。不止如此,他觉得那是一种可厌的雪、石头和纸混合的杂种。他带它上山是为了贬损它,若找到错他会高兴,即使自己或同伴受损。他可以走上两天不吃东西,或一次吃三顿再走,对他,任何季节都好。冬天滑雪,但不是在那些设备优良、价格高昂的滑坡,对此他的短评是:太穷,买不起上坡穿的海豹皮大衣。他教我如何缝大麻布,一种克难品,它吸水然后冻得像鳕鱼,滑下坡时须绑在腰际。他拉我到渺无人迹的新雪地越野滑雪,凭野人般的直觉找路。在夏天,从一个山崖到另一个,陶醉在阳光和风下,指头划过人类从没碰过的岩石,但并非名山,也不是追寻伟绩,这些事他无所谓。重要的是知道他的极限,考验并改进自己。更模糊的目的是为日日逼近的未来苦日子做准备。
看到山上的桑德多,让你还能认命地活在这世界,忘掉欧洲的梦魇。这是他的地方,他生下来就为此,像土拨鼠一般。在山上,他就高兴,那种沉默而感染的快乐,像点亮的灯。他让我进入与天地的和谐,并注入了我对自由的企求,能力的丰饶,及了解事物的饥渴。我们会在清晨爬出帐篷揉着双眼,太阳即将升起,四周矗立着白色、褐色的群山,清新得好像昨夜才出生,但同时又如此古老。它们是孤岛,是他乡。
锌虽然很容易和酸反应,但是很纯的锌遇到酸时,倒不大会起作用。人们可以从这里得到两个相反的哲学结论:赞美纯真,它防止罪恶;赞美杂物,它引导变化以及生命。我放弃了第一个道德教训,而倾向于后者。为了轮子要转,生活要过,杂质是必要的。肥沃的土壤之中,要有许多杂质。异议,多样,盐粒和芥末都是必要的。法西斯不要这些,禁止这些,因此你不是法西斯分子。它要每个人一样,而你就不。世上也没有无尘的贞德,若有也令人生厌。
——普里莫·莱维
只要读完《元素周期表》第一章,你就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位真正的作家。——《纽约客》
化学对于莱维来说,也是一所“政治的学校”。——《纽约时报》
击败达尔文的《贝尔格号航行》,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学著作……读者会开始明白,化学不是一个“学科”,并不晦涩难解,也非令人困惑的、塑造现实的知识基础:化学就是现实本身。化学在我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触摸、每一次反应,甚至在我们和他人的每一种行为之中。——《卫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