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4.63 7.2折 48 全新

库存64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毅,崔允漷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63605

出版时间2008-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9584160

上书时间2024-10-2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近年来,变革一直是教育领域的核心主题。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一个观念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没有学校层面的变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变革。
  在我国,世纪之交的教育正面临着急剧的变革,特别在政策层面。从素质教育到课程改革,学校一直处在教育变革的风口浪尖,经历着变革更新的挑战。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已不能坐等变革,也不能借口不变革;与此同时,在教育的持续改革中有了自身独立利益的学校也开始产生了内发性的变革动因--变革正成为许多学校主动的追求。
  变还是不变,这已不是一个问题。然而,如何实现变革?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许多学校也许不是一件难事,提出一个美好的愿景,描绘一幅完美的蓝图,都不是太难的事,因此,我们看到提供现成答案的文献连篇累牍,其中就包含许多由学校填写的答卷。但是,写出来的答案并不等于“做”出来的现实,对这一问题作出实践回答绝非一件易事--实践是高度复杂的,实践的变革更有其自身的逻辑。
  实际上,没有一所学校会视变革如反掌。对于变革的困难,没有人会比学校更了解且有更深切的体验。但许多学校依然知难而上。在挑战变革所遭遇的困境的过程中,许多学校正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展现出巨大的创造力,探索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创新之路。这既是学校主体意识觉醒的结果,更是学校校长、教师公民意识和创新勇气的体现。



导语摘要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我们有着太多的艰难、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喜悅。故事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旅程,也能让读者理解我们的旅程和课堂观察本身。为此,我们收录了课堂观察大区域合作体——浙江余杭、北京海淀、于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与读者分享。
  第二部分“问题解答”。我们相信,专业行动不仅需要经验积累,而且需要知识基础。我们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范式创新”。拆除听评课的“旧房子”是件容易的事,但重建听评课的“新房子”就不容易了。我们在崔教授团队的强有力支持下创造了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这一部分的核心就是《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观察记录工具。这是我们做得为艰辛的部分,也是本书的精华部
分,它代表着我们的知识创新。
    第四部分“课例研究”。一次课堂观察活动后,我们撰写自成一体的课例,呈现一次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也许这一活动并非课堂观察本身所必需,却是课堂观察的必要延伸,是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研究之必需。课例的撰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为深入的研究过程,这一研究过程改善的不只是我们的课堂观察,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我们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值得推广的。



作者简介

  沈毅,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兼任余杭信达外国语学校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教育和学校管理的研究。
  崔允漷,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临海人。著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等。



目录

基于伙伴关系的学校变革
前言
第一部分 故事分享
1 课堂观察在我校
1.1 《课堂观察手册》诞生记
1.2 手牵手,我们一起走
1.3 生化组,课堂观察的弄潮儿
1.4 四份观察量表的故事
1.5 是谁改变了我的专业生活
1.6 菜鸟眼中的课堂观察
2 课堂观察在他校
2.1 课堂观察在银川一中
2.2 我们这群“课堂观察”的“粉丝”
2.3 量表,好想掀起你的“盖头”来


第二部分 问题解答
1 认识课堂观察
1.1 何为课堂观察?
1.2 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
1.3 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
1.4 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
1.5 何为课堂观察的程序?
1.6 课前会议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1.7 课后会议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1.8 课堂观察的类型有哪些?
1.9 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2 开展课堂观察
2.1 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
2.2 如何确定课堂观察点?
2.3 如何选择或自主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2.4 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
2.5 课堂观察记录有哪些具体的方式?
2.6 如何处理记录的数据?
2.7 在整理数据进行必要的推论时应注意些什么?
3 展望课堂观察
3.1 课堂观察需要哪些支持或保障?
3.2 学校如何培训教师开展课堂观察?
3.3 在开展课堂观察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4 课堂观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第三部分 范式创新
1 课堂观察框架
1.1 课堂观察框架的开发过程
1.2 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
2 课堂观察工具
2.1 学生学习维度
2.2 教师教学维度
2.3 课程性质维度
2.4 课堂文化维度


第四部分 课例研究
课例一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生物必修模块2)
课例二 化学电源的构造与原理(化学必修模块1)
课例三 花儿一路绽放(政治必修模块3)
课例四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生物必修模块1)
建议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内容摘要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我们有着太多的艰难、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喜悅。故事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旅程,也能让读者理解我们的旅程和课堂观察本身。为此,我们收录了课堂观察大区域合作体——浙江余杭、北京海淀、于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与读者分享。
  第二部分“问题解答”。我们相信,专业行动不仅需要经验积累,而且需要知识基础。我们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范式创新”。拆除听评课的“旧房子”是件容易的事,但重建听评课的“新房子”就不容易了。我们在崔教授团队的强有力支持下创造了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这一部分的核心就是《课堂观察框架(第三版)》和部分观察记录工具。这是我们做得为艰辛的部分,也是本书的精华部
分,它代表着我们的知识创新。
    第四部分“课例研究”。一次课堂观察活动后,我们撰写自成一体的课例,呈现一次完整的课堂观察活动过程。也许这一活动并非课堂观察本身所必需,却是课堂观察的必要延伸,是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研究之必需。课例的撰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为深入的研究过程,这一研究过程改善的不只是我们的课堂观察,更重要的是,改善了我们的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值得推广的。



主编推荐

  沈毅,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兼任余杭信达外国语学校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教育和学校管理的研究。
  崔允漷,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临海人。著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等。



精彩内容

  探索
  通过第一个阶段的研究实践,我们探索了“课堂观察”活动的基本步骤以及实施策略。在这里,引用一些真实的案例,展示我们的探索历程。
  2007年7月,从余杭高级中学回来,政史地组先行一步,开展“课堂教学观察”活动。实施步骤按照《课堂观察手册》进行:课前会议一课中观察一课后会议。
  1.课前策划诊断、组织学习手册,寻找一个适合的“视点”
  为落实“课堂观察式”听课,政史地组、生化组教师用一周的时间自我培训,学习《课堂观察手册》,并学会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和反思,着手设计“课堂观察”记录量表。一张“记录量表”的设计花了一个星期,内容一减再减。在反复的修改中,大家体会到,应该把记录课堂上教师做了什么、学生学得怎样作为重点,但我们每个观察者在一节课里一定要有观察重点。通过讨论,把量表的项目定位为三大块:教学环节、实施过程及教学策略、评议意见(目标落实情况)及建议。把目标落实与评议意见进行整合,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即评议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否有效,作为观察、思考、分析的重点。简单来说,以学生学得如何来反思教师设计了什么、做了些什么、效果如何。
  2.实施课堂观察,课后对话交流
  本学期开始进入课堂,各教研组根据本组情况以4人至6人为一组,分成“课程”、“教师”、“学生”和“课堂文化”四个小组分别对课堂进行观察。课后会议集中评议时,听课教师有备而来,汇报交流既有对课堂的“亮点”的肯定,也指出了不足,还提出下一步改进的建议。被观察的教师对观察者提出的疑问可以随时做出解释或提出自己的想法。随后,教师们将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或片段,通过叙事或案例的形式撰写出来。
  【案例1】 历史老师张晓英的《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进程》
  上课时间:2007年7月5日第七节,观察者:全组教师
  马建云一组确立的观察点是“课程资源利用”,观察内容分四大项:资源类型、资源来源、利用方式、目标达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