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6.37 6.6折 ¥ 40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废名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51912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0元
货号29508498
上书时间2024-10-21
本书精选废名散文近百篇,分为三辑: 辑为散文化小说, 收录《桥》《菱荡》《枣》《墓》; 第二辑收入《说梦》《知堂先生》《关于派别》等佳作,以及《小时读书》《谈用典故》《我怎样读论语》等求学文字; 第三辑为谈诗说文的小文, 收入《谈新诗》三章和《诗经讲稿》。废名的文章有古诗气象,文辞简约幽深,有禅意,在文体和语言上也有创新,本书尽力为读者还原作为散文家废名的全貌。
本书精选废名散文近百篇,分为三辑: 第一辑为散文化小说, 收录《桥》《菱荡》《枣》《墓》; 第二辑收入《说梦》《知堂先生》《关于派别》等佳作,以及《小时读书》《谈用典故》《我怎样读论语》等求学文字; 第三辑为谈诗说文的小文, 收入《谈新诗》三章和《诗经讲稿》。废名的文章有古诗气象,文辞简约幽深,有禅意,在文体和语言上也有创新,本书尽力为读者还原作为散文家废名的全貌。
废名(1901—1967),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师范学校。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周作人的学生。1931 年底, 任北京大学讲师。1937年底, 避居黄梅乡间。1946年,重返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1949年后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52年,调往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任教授。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在现代文学史上, 废名被誉为京派文学鼻祖, 创作风格被称为 “废名风”, 直接影响了沈从文、何其芳、卞之琳、师陀、汪曾祺等一批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竹林的故事》《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等。
本书精选废名散文近百篇,分为三辑: 辑为散文化小说, 收录《桥》《菱荡》《枣》《墓》; 第二辑收入《说梦》《知堂先生》《关于派别》等佳作,以及《小时读书》《谈用典故》《我怎样读论语》等求学文字; 第三辑为谈诗说文的小文, 收入《谈新诗》三章和《诗经讲稿》。废名的文章有古诗气象,文辞简约幽深,有禅意,在文体和语言上也有创新,本书尽力为读者还原作为散文家废名的全貌。
废名(1901—1967),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师范学校。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周作人的学生。1931 年底, 任北京大学讲师。1937年底, 避居黄梅乡间。1946年,重返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1949年后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52年,调往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任教授。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在现代文学史上, 废名被誉为京派文学鼻祖, 创作风格被称为 “废名风”, 直接影响了沈从文、何其芳、卞之琳、师陀、汪曾祺等一批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竹林的故事》《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等。
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城东门,祖籍黄梅县苦竹乡。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早年以小说名世,先后出版《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莫须有先生传》五部小说。1930年后,主要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和新诗研究。1931年底,任北京大学讲师。1937年底,避居黄梅乡间。这段九年深入民间的乡居生活,让废名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为废名1949年后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准备阶段。1946年,重返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1949年后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52年,院系调整,到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为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主任。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废名小说选》。1962年起,任吉林省文联副主席。1967年,在长春病逝。废名逝世以后,作品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包括《谈新诗》(1984年)、《冯文炳选集》(1985年),后又有收入“中国文库”的《废名选集》。
在现代文学史上,废名被誉为京派文学鼻祖,创作风格被称为“废名风”,直接影响了沈从文、何其芳、卞之琳、师陀、汪曾祺等一大批文学家。“废名风”至今仍然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不少当代作家,如阿城、贾平凹、曹文轩等。“废名风”的作品主要是指以《桥》为代表的诗化、散文化田园小说,主要题材为故乡黄梅的“儿女翁媪之事”。这是废名为现代文学做出的为卓越的贡献。废名的诗歌,主要以禅诗著称,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形成了一个小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废名圈。废名圈的主要成员包括沈启无、林庚、朱英诞、鹤西、南星、黄雨等。
目前,世人对废名的小说、诗歌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可惜对散文家废名却关注不够。这或与废名生前不曾将散文结集出版有关。更为尴尬的是,废名哪些作品属于散文,至今众说纷纭。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废名散文价值的估定,更不利于恢复废名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早指出废名散文的价值和地位的是周作人。1931年12月13日,周作人在《志摩纪念》中说道:“据我个人的愚见,中国散文中现有几派:适之、仲甫一派的文章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平伯、废名一派涩如青果;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这已分明指出了废名散文自成一家的事实。
同时代作家中,同样认识到废名散文价值的是李素伯。他的《小品文研究》一书于1932年出版以后,有论者批评遗漏了梁遇春等人。李素伯在1932年10月17日所写的《关于散文·小品》之第二节“遗珠”中辩道:“编者所认为抱憾而且应该向读者抱歉的,是竟遗掉了一颗煞可宝爱的‘明珠’——冯文炳(笔名废名)先生。冯先生有诗人的气质,却写了许多小说,然而他的小说当作散文读是会使你更得益的。周作人先生就说过这样的话:‘我觉得废名君的著作在现代中国小说界有他独特的价值者,其的原因是文章之美。’(《〈枣〉和〈桥〉的序》)要问美在何处?则可以说美在简练。冯先生的文章和俞平伯先生的同是著名难懂的,但难懂的还要推冯先生的文章:原因是冯先生的文章太简洁、太凝炼,简炼得使无耐心的读者认为晦涩不通了,但这正是对现时专做流利脱熟的文章的青年好的针砭。……我是真的抱憾并向读者抱歉,竟把冯先生那样一颗大明珠遗掉了。”李素伯作为中国部白话散文研究专著的作者,在他的《小品文研究》中向读者介绍了周作人、鲁迅、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叶圣陶、丰子恺等十八位散文家,不为批评者认为遗掉梁遇春而感到抱歉,而独独为遗掉废名“那样一颗大明珠”而向读者道歉,可见在他的心中,废名的散文家地位不在这十八位之下。
......
名家评论:
(废名)的作品,是充满了一切农村寂静的美。差不多每篇都可以看得到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农民,在一个我们所生长的乡村,如我们同样生活过来的活到那地上。——沈从文
(废名)所写文章甚妙……《莫须有先生传》与《桥》皆是。——周作人
废名实在是一个真正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在当时的读者就不是很多,但是他的作品曾经对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青年作家,至少是北京的青年作家,产生过颇深的影响。这种影响现在看不到了,但是它并未消失。它像一股泉水,在地下流动着。也许有一天,会汩汩地流到地面上来。——汪曾祺
唯其他(废名)用心思索每一个句子的完美,而每一个完美的句子便各自成为一个世界,所以他有句与句之间长的空白,他的空白长,也耐人寻味。——李健吾
《桥》里充满的是诗意,是画境,是禅趣。——朱光潜
“废名风”的作品主要是指以《桥》为代表的诗化、散文化田园小说,主要题材为故乡黄梅的“儿女翁媪之事”。这是废名为现代文学做出的为卓越的贡献。废名的诗歌,主要以禅诗著称,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形成了一个小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废名圈。废名圈的主要成员包括沈启无、林庚、朱英诞、鹤西、南星、黄雨等。——学者 梅杰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