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澄明之境 哲学的新方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进入澄明之境 哲学的新方向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9.87 7.9折 88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世英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8017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9423222

上书时间2024-10-2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大约30年前,我曾经在当时的《新建设》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声称要立志搞一套类似黑格尔逻辑学的概念体系,然而不是唯心论的,而是唯物论的。《新建设》是当时的全国性重要综合性刊物,而且文章发表后,还得到不少人的好评,可见我当时的哲学观点也是很合乎当时的时宜的。但是现在看来,我的那套想法虽说要在唯物与唯心上与黑格尔对立,实则是典型的西方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在场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presence)的旧观点。“在场形而上学”是西方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批评传统哲学时所用的一个贬词。“文化大革命”前,人们搞西方哲学,大都是限于黑格尔以前的古典哲学,虽然主要还是立足于批判,但也注意吸取其“合理的东西”,至于西方现当代哲学,则被视为洪水猛兽,一律不加分析地加以驳斥。我在那个年代里,和其他许多哲学工作者一样,根本不认真阅读和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不理会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含义,更不懂得从现当代哲学的立场批评传统的“在场形而上学”。一直到80年代初,我转向西方现当代哲学,才逐渐理解到西方传统的旧形而上学的抽象性、纯理论性和现当代人文主义思潮之注重现实性和实践性。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实,西方现当代哲学的人文主义思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以外把旧形而上学的抽象性和纯理论性还原为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另一支巨大的思想力量。旧形而上学以为哲学的任务就是从感性中直接的东西上升到理解中的东西(“逻各斯”),从而以“永恒在场的”抽象同一性或本质概念为万事万物之根底,这种哲学观点把人引向抽象的概念世界,就像黑格尔的逻辑概念体系那样,哲学变得苍白无力,枯燥乏味,为人们所畏惧。现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潮不满足于这种“在场形而上学”,其中的许多哲学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德里达等和其他一些专家教授都强调构成事物的背后的隐蔽方面的重要性,强调把在场的具体的东西与不在场的然而同样具体的东西结合为一个无尽整体,认为这才是人们实际生活于其中、实践于其中的活生生的世界。形而上学所崇尚的抽象性被代之以现实性,纯理论性被代之以实践性(广义的,而非仅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狭义的实践)。哲学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诗意,引导人进入澄明之境。



导语摘要

西方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不满足于传统哲学从感*中直接的东西上升到理解中的东西,以“永恒在场”的抽象同一*或本质概念为事物之根底的“在场形而上学”,而要求回到具体的、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从而转向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然而同样个体的东西结合为一个无尽的整体的哲学观点,哲学的优选任务不再是单纯地达到同一普遍*,而是要求达到了天地间各种不同事物之相通,相融。哲学所崇尚的把握事物的方式不再是单纯的思维,而是想象。本书依据这种转向,改变了西方传统学主要只是讨论思维,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感*认识与理*认识,个*与普遍,具体所抽象等范畴的思维框架,而结合在中国古代哲学拟定的并着重讨论了在场与不在场,显与隐,相同与相通,古与今,思维与想象,言与无言,中心与周边等哲学范畴,**以诗的语言是人生的家园的论断作为全书的指归。



商品简介

西方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不满足于传统哲学从感*中直接的东西上升到理解中的东西,以“永恒在场”的抽象同一*或本质概念为事物之根底的“在场形而上学”,而要求回到具体的、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从而转向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然而同样个体的东西结合为一个无尽的整体的哲学观点,哲学的优选任务不再是单纯地达到同一普遍*,而是要求达到了天地间各种不同事物之相通,相融。哲学所崇尚的把握事物的方式不再是单纯的思维,而是想象。本书依据这种转向,改变了西方传统学主要只是讨论思维,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感*认识与理*认识,个*与普遍,具体所抽象等范畴的思维框架,而结合在中国古代哲学拟定的并着重讨论了在场与不在场,显与隐,相同与相通,古与今,思维与想象,言与无言,中心与周边等哲学范畴,**以诗的语言是人生的家园的论断作为全书的指归。



作者简介

张世英,1921年生,武汉市人。 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为哲学系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导论 哲学的转向(附德文)

存在论与认识论
章 相同与相通
第二章 说不可说
第三章 真理观的转向
第四章 超越在场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 阴阳学说与西方哲学中的“在场”与“不在场”
第七章 进入澄明之境

历史观
第八章 通古今之变
第九章 传统与现在
第十章 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第十一章 中心与周边

艺术观
第十二章 艺术中的隐蔽与显现
第十三章 谈惊异
第十四章 言与无言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第十五章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第十六章 人与人?人与物?

余论 寓所与深渊



内容摘要

西方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不满足于传统哲学从感*中直接的东西上升到理解中的东西,以“永恒在场”的抽象同一*或本质概念为事物之根底的“在场形而上学”,而要求回到具体的、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从而转向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然而同样个体的东西结合为一个无尽的整体的哲学观点,哲学的优选任务不再是单纯地达到同一普遍*,而是要求达到了天地间各种不同事物之相通,相融。哲学所崇尚的把握事物的方式不再是单纯的思维,而是想象。本书依据这种转向,改变了西方传统学主要只是讨论思维,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感*认识与理*认识,个*与普遍,具体所抽象等范畴的思维框架,而结合在中国古代哲学拟定的并着重讨论了在场与不在场,显与隐,相同与相通,古与今,思维与想象,言与无言,中心与周边等哲学范畴,**以诗的语言是人生的家园的论断作为全书的指归。



主编推荐

张世英,1921年生,武汉市人。 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为哲学系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彩内容

《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自柏拉图以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对思维与想象及其关系的理解,基本上都建筑在这样一种“影像-原本”(image-original)的公式之上。我在其他许多地方都已阐述过,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崇尚在场和永恒在场的领域,而这样的领域乃是与“影像一原本”的公式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一般都贬低想象:直接感性中或者说知觉、直观中的事物也好,概念、理念也好,都是在场的东西;想象却总是要飞离在场,这在一心以追求永恒在场者为根本任务的传统形而上学看来,显然是难以容忍的。传统形而上学不屑于与不在场的东西打交道,因而压制想象、怀疑想象(形而上学并不简单排斥想象)就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本性。
  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几乎是个打破柏拉图关于想象的旧观点的哲学家。他说:“想象是在直观中表象出一个本身并不出场的对象的能力。”他的这一定义虽然仍有柏拉图从影像追溯到其原本的思想痕迹,但在康德这里,旧形而上学得到了一次再定位,康德不是把想象放在一个趋向“纯粹在场”的领域,像柏拉图所主张的那样,而是放在一个既有在场又有不在场的领域。康德认为想象乃是主体的综合能力,即为主体构成对象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想象是概念与直观之间的中介,是使知性纯概念同直观对象相结合,从而使经验、知识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桥梁。只是通过想象,概念才不再如柏拉图的理念那样成为“纯粹在场”的“离开了空气的鸽子”,康德的想象为概念提供了一个“图式”。所以在康德这里,想象的作用不再是为了经由它而回到原本——回到“纯粹在场”,而是要把在场与不在场综合为具有统一性的整体而成为现实的知识对象。
  但,康德的想象虽然是为了把“纯粹在场”(“永恒在场”、“常在”)与感性直观综合在一起,他终还是把思维、概念看得高于想象;第二,康德认为在实践理性的领域里,是不掺杂想象中的感性杂质的,康德显然没有脱离西方传统形而上学那种崇尚思维、概念而轻视想象的窠臼。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意味着几千年来受压制的想象得到解放,当然这种解放不是一蹴而就的。
  胡塞尔严格要求回到事物本身,因此,在胡塞尔的现象学那里,初看起来,似乎没有想象的余地。但胡塞尔的现象学从来不是简单地回到事物本身,他认为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敞开一个使事物如其本然的那样显示出来的领域。胡塞尔甚至明确断言:“‘幻想’构成现象学的关键的因素……,幻想是‘永恒真理’的知识得以维持的源泉。”胡塞尔认为一般的想象乃是指“影像一意识”,它以知觉为基础,而“幻想”则是一种特殊的想象形式,“幻想”是没有物理的东西作基础的,“幻想”甚至可以说没有被表象、被代表的东西,因而具有非真实性的性格,例如幻想石头经过窗户而不打破窗户,就是如此。声称严格要求回到事物本身的胡塞尔却更重视“幻想”,而不仅仅是重视一般的想象。何故?
  胡塞尔所强调的所谓回到事物本身的“严格性”,实际就是要求真理必须得到确证。他所讲的“本质直观”就是要求直观到本质,或者说,让本质在直观中出现。“本质直观”(又称“本质洞见”)与“经验直观”(又称“个别直观”)有相同之处,即二者都有直观的性格,在“本质直观”中,本质就像“经验直观”中的个别事物一样是被给予的、现成的;但“本质直观”又有不同于“经验直观”之处,“本质直观”起于“经验直观”,是“经验直观”的变形,具体地说,“本质直观”是在有了“经验直观”的基础上,以“经验直观”中可见的个别事物为范例而形成的。但“本质直观”中所需要的这种范例只要原则上是能出现的和可见的就可以了,而不必只由知觉提供,——不必实际存在,也就是说,此种范例也可以由“幻想”来提供,即此种范例可以是实际经验中从未出现过的。因此,在胡塞尔看来,“幻想”可以让无穷多的个别事物作为本质的范例而被直观到,让本质、真理在无穷多的范例中得到确证。这也就是说,“幻想”可以达到现实中被给予的、现成的东西所达不到的可能性。据此,胡塞尔认为,诗歌、艺术,甚至几何学,都是通过“幻想”而洞察到本质,或者说,都是通过“幻想”而达到一种“本质直观”。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