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料帝王 刘秀
  • 双料帝王 刘秀
  • 双料帝王 刘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双料帝王 刘秀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4.11 4.8折 49.8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正宇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56087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412047

上书时间2024-10-2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同样是开国皇帝,其名气却远远不如刘邦、李渊、朱元璋等帝王大。正史中对刘秀的评价多是溢美之词,鲜有批评的话。刘秀麾下的文臣武将们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易被忽略的部分,大家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很熟悉,但对“云台二十八将”却很陌生。真实的刘秀是个什么样子?东汉王朝的初期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作为西汉皇室的远亲,他依据什么当东汉的皇帝?作为开国皇帝,刘秀如何处理“创革”与“中兴”的关系?又是如何施展政治手腕构建权力体系的?

作者翻阅多本史料,结合多位史家观点,力图揭晓一个真实的刘秀,探寻东汉权力场中真正的叱咤风云。



商品简介

同样是开国皇帝,其名气却远远不如刘邦、李渊、朱元璋等帝王大。正史中对刘秀的评价多是溢美之词,鲜有批评的话。刘秀麾下的文臣武将们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易被忽略的部分,大家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很熟悉,但对“云台二十八将”却很陌生。真实的刘秀是个什么样子?东汉王朝的初期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作为西汉皇室的远亲,他依据什么当东汉的皇帝?作为开国皇帝,刘秀如何处理“创革”与“中兴”的关系?又是如何施展政治手腕构建权力体系的?

 

作者翻阅多本史料,结合多位史家观点,力图揭晓一个真实的刘秀,探寻东汉权力场中真正的叱咤风云。



作者简介

孙正宇,1980年11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法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现为北京市平谷区作家协会会员。


自10岁始热衷于三国历史故事,酷爱研究三国历史和文化,著有《纵横三国论英雄·乱世英雄》《知三国》,并发表过多篇关于三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文章,颇受好评。



目录

楔子


朝代因素 003


后世的美化 007


章 称帝的硬伤,有苦难言


想当皇帝却总拒绝称帝,告诉你刘秀的“小九九” 011


儒学主流排斥图谶,为何刘秀对二者都提倡 017


维护东汉皇帝帝位合法性的三大“法宝” 023


图谶“转正”:败也儒生,成也儒生 030


第二章 天子无私事∶是家事,更是国事


更始帝刘玄:刘秀怎样突破“剪不断,理还乱”的君臣关系 039


刘秀叔父兼养父刘良的尴尬境遇 047


刘秀与刘縯:先为利益,后是兄弟 054


高祖约“非刘氏不王”,刘秀封卢芳为王是否违约 061


天下略定,宗室降爵,刘秀如何给皇族重新排序 066


皇后之争,刘秀如何让两位贵人都满意 071


储位之争,阴丽华家族缘何笑到后 076


第三章 妙算政治账:要安全,也要利益


制衡三公、监控郡县,刘秀怎样进行顶层设计 085


因人设官,无战功的卓茂竟位列百官之首 095


刘秀是如何既善待功臣,又保住皇位的 099


都是官场名儒,刘昆比伏湛高明在哪儿 103


“退功臣而进文吏”,刘秀为何让“3 1”位功臣参议国事 109


同属忠臣,刘秀对刘恭和耿 的态度为何不一样 115


刘秀朝的三大叛乱:地位落差 发的心理失衡 122


同样是直谏,为何宋弘没事,韩歆却自杀 131


刘秀为何重用鲍永,却不待见冯衍 137


侯、建义大将军、不义侯,刘秀给官爵起名背后的用意 146


第四章 官场龙虎斗:为君难,为臣不易


离奇的戴涉案:一个尘封千年的禁忌话题 153


敢“捅马蜂窝”的董宣如何闯官场 163


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罢官与此有关 169


随军与入侍:刘秀时期变相去当人质的特殊方式 174


四大“利器”告诉你刘秀如何抓兵权 180


逸民真相:揭晓严子陵不愿当官的千古之谜 185


中兴二十八将之外,为何这四人也可以位列云台 192


马援案与梁松案:两大外戚家族几代人的旧怨新仇 198


第五章 东汉大视野:事变→时变→世变


西汉定都长安,刘秀为何要定都洛阳 211


人生岔道口:盘点五位改变刘秀命运的贵人 217


士族崛起、戚宦之争,这些事与刘秀有多大关系 223


昆阳大捷:六分天意,人力多四分 230


度田事件:刘秀如何化解称帝以来的政治危机 240



内容摘要

同样是开国皇帝,其名气却远远不如刘邦、李渊、朱元璋等帝王大。正史中对刘秀的评价多是溢美之词,鲜有批评的话。刘秀麾下的文臣武将们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易被忽略的部分,大家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很熟悉,但对“云台二十八将”却很陌生。真实的刘秀是个什么样子?东汉王朝的初期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作为西汉皇室的远亲,他依据什么当东汉的皇帝?作为开国皇帝,刘秀如何处理“创革”与“中兴”的关系?又是如何施展政治手腕构建权力体系的?


作者翻阅多本史料,结合多位史家观点,力图揭晓一个真实的刘秀,探寻东汉权力场中真正的叱咤风云。



主编推荐

孙正宇,1980年11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法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现为北京市平谷区作家协会会员。

自10岁始热衷于三国历史故事,酷爱研究三国历史和文化,著有《纵横三国论英雄·乱世英雄》《知三国》,并发表过多篇关于三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文章,颇受好评。



精彩内容

制衡三公、监控郡县,刘秀怎样进行顶层设计

在制定顶层设计时,有两件事情让刘秀心有余悸。一件是王莽代汉,这让刘秀意识到“臣权重,君权轻”会严重危及皇位的传承;另一件是渔阳太守彭宠的反叛,这让刘秀意识到如果朝廷管不住地方,可能会引发叛乱,轻则消耗国力,重则危及王朝的存续。有鉴于此,刘秀是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的?他所构建的权力体系在后世的效果怎么样?咱们来一一揭晓。

不设丞相,而设三公

西汉末年,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由此,三公分别指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

在刘秀看来,三公之间互相牵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所以他在称帝之后,沿袭了三公制度。

那么,三公由谁来当呢?

邓禹担任大司徒。东汉建立之初,刘秀需要倚重能征善战的功臣,三公首要的人选自然是统兵大将。例如:大将邓禹当时正在率兵西征,且平定了河东;刘秀拜他为大司徒,其中必然有拉拢抚慰的意图。

王梁担任大司空。图谶是刘秀称帝的重要依据。刘秀以《赤伏符》中所言拜原彭宠的部下王梁为大司空,一方面意在拉拢王梁,另一方面也是借机提升图谶的影响力。

重要的是大司马的人选。大司马掌管兵事,可以说是武官中的官职,而兵权实际上决定了一个政权的归属。所以,刘秀对这一职位的人选必然是慎之又慎。

大司马之争:为什么是吴汉

刘秀即位,以谶文让平狄将军孙咸代理大司马,结果搞得大家都不高兴。

孙咸是什么人?他代理大司马为什么招致这么多人反对?

其实无论是现存的《东观汉记》还是《后汉书》,对孙咸的记载都仅限于刘秀即位时考虑大司马人选一事上。也就是说,孙咸之前做过什么?我们不知道。孙咸之后怎么样了?我们也不清楚。只知道刘秀在考虑大司马人选时,孙咸是平狄将军。

由此可见:一来,孙咸此人没立过什么显赫的战功,所以不知名;二来,孙咸前后都没做出什么突出的成绩,能力一般。

在刘秀看来,让这样的人代理大司马对自己威胁较小;可在群臣看来,这样的人何德何能,凭什么代理大司马?

于是,刘秀就想以谶文的形式把孙咸扶上来。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大家还是对孙咸不认可。考虑到创业之初,功臣们的威望较高和实力较强,刘秀终没有坚持任用孙咸,而是让大家推荐人选。

群臣推荐了两个人:吴汉和景丹。

终,刘秀选择了吴汉,给出的理由是景丹很合适,但吴汉功劳更大。

要是按刘秀的逻辑,孙咸的功劳远不如景丹、吴汉,可之前他还是属意孙咸。所以刘秀口头上给出的理由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说辞,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另有门道。

我们先看一下二人的来历。吴汉曾是渔阳太守彭宠的部下,而景丹曾是上谷

太守耿况的部下,也就是说二人都出自河北。

我们再看一下二人的籍贯。吴汉来自南阳郡宛县,属于刘秀的老乡;景丹是“冯翊栎阳人”,栎阳地处关中。

刘秀称帝时,其部下很多来自河北与南阳两地,而吴汉是出自河北的南阳

人。所以,由吴汉担任大司马,可以兼顾到河北与南阳两系的感受。这一点是景

丹所不具备的,也正是刘秀所看中的。

我们再对照一下二人的简历。

吴汉早年家贫,当过亭长;在王莽末年,因宾客犯法,当过逃犯;而且此人没什么知识文化,说话时经常是一时半会儿想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景丹年少时曾在京都长安学习。王莽时期,举有德行、能言语、通政事、明 文学之士,也就是举四科。当时景丹因“能言语”而担任固德侯相;又因被认为能干事,迁调为朔调连率副贰(相当于上谷太守属令)。

通过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事业的起点,还是文化水平,景丹都要远高于吴汉。当时是封建等级社会,在刘秀看来,吴汉这样的人担任大司马,会让许多人瞧不起;而且吴汉因为知识水平有限,他在与上层社会知识分子的交流上就会存在许多困难。吴汉的这些劣势正是景丹所不具备的。而正是因为吴汉有这些劣势,所以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有限,对皇权的威胁就较小,这点也正是刘秀所看中的。

再有,当初吴汉斩杀了更始帝刘玄委派的幽州牧苗曾,并夺其兵马。回来时,将领们看到吴汉“士马甚盛”,都说他不想分兵给别人。结果,吴汉把兵簿上交,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多分兵马。这件事让刘秀觉得吴汉这人野心不大。

制衡三公:刘秀布局

刘秀即位之初,三公毕竟都是功臣,为了尽量减少他们对皇权的威胁,刘秀在皇权与三公之间设置了太傅一职,位在三公之上,由德望很高的卓茂担任。虽然建武四年卓茂就去世了,太傅一职也没有再设,但设立太傅于刘秀即位早期确实在皇帝与三公之间起到很大的缓冲作用。

咱们再说大司马吴汉,虽然吴汉担任大司马有许多劣势,但大司马毕竟是掌管兵事的武将官职,所以刘秀对吴汉自然也多有限制。

在西汉时期,骠骑将军是可以被冠名大司马的。由此,刘秀提出:“依据旧制,骠骑将军与大司马是相兼的。”于是,以吴汉为大司马,而拜景丹为骠骑大将军,意在让二人互相牵制。

建武二年(26),刘秀让大司空王梁与大司马吴汉一起出兵,虽然在军事上由大司马吴汉拍板,但这其中明显有互相牵制之意。可令刘秀没想到的是不听诏令擅自行动的居然是大司空王梁。后,王梁被免除大司空一职,改任中郎将,行执金吾事,而接任王梁担任大司空的就是宋弘。

咱们再说大司徒邓禹。邓禹西征时,在关中被赤眉军所败,后改任右将军,接任邓禹大司徒一职的是伏湛。

邓禹、王梁、吴汉有一个共同点,都属于中兴二十八将。宋弘、伏湛也有共同点,一来其家族都属于西汉旧贵,二来他们都属于大知识分子,但并不属于中兴二十八将。也就是说伏湛、宋弘取代邓禹、王梁位列三公,是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总体方略的具体体现。

那三公中属于中兴二十八将的功臣就只剩下大司马吴汉了。咱们翻阅一下史书,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作为大司马的吴汉基本上都是在前方作战,即使在建武十二年(36)天下略定之后,吴汉也经常带兵出征。如建武十五年(39)北击匈奴,建武十八年(42)平定蜀郡守将史歆的反叛。

长期在外带兵,必然会导致吴汉与朝廷群臣的联系并不紧密,进而对朝廷的相关信息和动向了解得既不及时又不全面。这正是刘秀权力布局中的一环。在刘秀看来,这样既可以发挥吴汉的带兵才能,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大司马对皇权的威胁。

即使在外带兵,吴汉也受到诸多的限制。

例如:建武十一年(35),在即将伐蜀之时,吴汉与岑彭在荆门(地名)产生了分歧,刘秀给岑彭的指令是:“大司马(吴汉)习用步骑,不晓水战,荆门之事,一由征南公(岑彭)为重而已。”后来在伐蜀之战中,岑彭在一线作战,吴汉居后跟进。直到岑彭被刺杀,吴汉才到一线指挥作战。

虽然岑彭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刘秀开始伐蜀时主用岑彭,次用吴汉,可见其对大司马还是多有顾忌。

因为朝中大臣普遍是大知识分子,吴汉又与知识分子之间缺少共同语言,而且天下略定之后,刘秀很少谈论军旅之事,加之,吴汉本人担心一旦开口,容易暴露其文化水平不高的缺憾,不仅有伤大司马的颜面,长此以往,还可能会引发朝臣们对他是否适合继续担任大司马的质疑。所以,吴汉在朝廷之中表现得“斤斤谨质,形于体貌”。这也是担心大司马威胁皇权的刘秀所希望看到的。

建武二十年(44),大司马吴汉去世了。那么,大司马的工作谁做合适呢?刘秀看中一个人,此人就是刘隆。刘隆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隆是出自南阳的汉朝宗室。因为吴汉去世时已经是建武二十年,河北系对刘秀来讲,已经远不如东汉建立之初那么重要,更何况此时郭皇后已经被废,太子刘强又已失位,所以,同样出自帝乡南阳的刘隆,比较能够得到南阳系的认可。

刘隆是中兴二十八将之一,属于功臣,具备一定的资历。

刘隆原为更始帝刘玄的部下,投奔刘秀之后,反过来和冯异一起对抗朱鲔等镇守洛阳的刘玄部将。结果,刘隆留在洛阳的妻子和儿子被刘玄的部将李轶杀害。所以,刘隆是为刘秀打天下做出过很大牺牲的人。

综上,刘隆能够代表四类人:汉朝宗室、南阳系、功臣以及为刘秀打天下做出很大牺牲的人。所以由刘隆来做大司马的工作,阻力应该不会太大。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