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6.12 6.4折 ¥ 56.8 全新
库存25件
作者郑 开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9097236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6.8元
货号29391765
上书时间2024-10-21
庄子善于以汪洋恣肆、神鬼莫测的文字表达空灵深邃的哲学思考,启示那种超逸出尘、天马行空的精神境界。他以独特的思想深刻性与文字消遣性,揭示了对物之沉沦的反思和对道之真理的洞见,对社会与政治的激越批判和对人性与人心的深度开掘,对得失与生死的达观态度和对艺术审美的亲切体验,触发了千载以来无数读者的无穷兴味和无尽想象;更耐人寻味的是,在现代思想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我们仍能看到庄子的身影,因为他对自由、和谐以及物化——即投身于大化流行的永恒生命——的启示与指点,对沉沦于物欲的社会现象和宰制人心的意识形态之反省和批判,恰恰与我们深切的生存结构和生命意义息息相关。本书将为我们指示一条通向庄子思想世界的哲学之路,进而提示进入庄子精神境界的真理之门,领悟庄子哲学的现代意义。
郑开,祖籍安徽合肥,1965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哲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等。
◎目录
讲 庄子及其哲学精神_
一、庄子和《庄子》_ / 二、思想对话关系中的庄子_ / 三、庄子的思想旨趣和精神气质_
第二讲 庄子的言说:固着性与魔幻力之间_
一、文的自觉_ / 二、语言的固着性_ / 三、语言的魔幻力_ / 四、叙事策略_
第三讲 大与小:道物关系之一_
一、老子的大小之说_ / 二、庄子的小大之辩_ / 三、至大至小的讨论_ / 四、多与少_
第四讲 终与始:道物关系之二_
一、终与始_ / 二、因与果_ / 三、死与生_
第五讲 有与无:道物关系之三_
一、有与无_ / 二、道与物_ / 三、物物者非物_ / 四、“无”的深化_
第六讲 真知:追寻道的真理_
一、众妙之门_ / 二、不知_ / 三、知止_ / 四、无知_ / 五、真知_
第七讲 洞见:开启真理之门_
一、知识论语境中的洞见_ / 二、洞见、觉照与精神经验_
第八讲 玄德(一):对伦理和政治的质疑与批判_
一、玄德与明德_ / 二、道与德_ / 三、超道德论_ / 四、至德之世:理想社会和政治期望_
第九讲 玄德(二):对人性和人心的反思与开掘_
一、人性概念溯源_ / 二、自然人性论_ / 三、无为心性论_ / 四、纯粹真性论_
第十讲 梦与化:生命的永恒轮回_
一、梦的世界_ / 二、梦中梦_ / 三、蝴蝶梦_ / 四、孟孙氏之梦_ / 五、流变的“化”与永恒的“不化”_ / 六、物化:审美意味和永恒生命_
第十一讲 游心乎德之和:逍遥自由的精神_
一、精神高于物外_ / 二、卮言提示逍遥之境_ / 三、乘物以游心_ / 四、独与天地精神往来_
第十二讲 道行之而成:技艺和游戏精神_
一、技艺和游戏隐含的问题_ / 二、技进乎道_ / 三、游戏精神_
第十三讲 我与庄子不期而遇_
对现代科学思维的启发_ / 二、与现代哲学思想的共鸣_ / 三、与市场经济逻辑的契合_ / 四、与艺术实践真理相印证
后记_
庄子善于以汪洋恣肆、神鬼莫测的文字表达空灵深邃的哲学思考,启示那种超逸出尘、天马行空的精神境界。他以独特的思想深刻性与文字消遣性,揭示了对物之沉沦的反思和对道之真理的洞见,对社会与政治的激越批判和对人性与人心的深度开掘,对得失与生死的达观态度和对艺术审美的亲切体验,触发了千载以来无数读者的无穷兴味和无尽想象;更耐人寻味的是,在现代思想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我们仍能看到庄子的身影,因为他对自由、和谐以及物化——即投身于大化流行的永恒生命——的启示与指点,对沉沦于物欲的社会现象和宰制人心的意识形态之反省和批判,恰恰与我们深切的生存结构和生命意义息息相关。本书将为我们指示一条通向庄子思想世界的哲学之路,进而提示进入庄子精神境界的真理之门,领悟庄子哲学的现代意义。
郑开,祖籍安徽合肥,1965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哲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等。
“逍遥游”就是“精神高于物外”,也可以说《逍遥游》隐含了古代哲学的自由理论。“精神高于物外”的“精神”与现代汉语中的“精神”有些不同,古之“精神”含义复杂,交织于复杂的身体因素之中,与身体的机制和生理的状态不无关系。身体和思想具有隐秘联系。这里的“精神”二字并不是在身心两元分立的意义上使用的,“精神高于物外”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在庄子看来,“道”不是物而是物的本原与根据,与此同时,“道的真理”又可以在“通于神明”的精神状态、精神境界下呈现在无知、无为的“常心”——“心中之心”中,换言之,所谓“道”,乃是某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因此,“精神高于物外”也就是“道高物外”“澄澈神明之精,以与天和相婴薄”“以道观之”的另外一种说法,而“逍遥游”即指高迈超越的精神境界(不仅仅是思想境界)。这就是庄子哲学所说的“自由”,换言之,经过梳理与重建,我们可以在庄子哲学的内部确立“自由”观念。
所谓的“自由”观念,章太炎先生曾说,《逍遥游》所展示的“自由”、《齐物论》所阐论的“平等”,乃庄子思想的核心。显然,他是以近代的观念作为参照,重新发现了《庄子》的价值。事实上,构筑我们现代“自由”观念的思想资源大多是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运动及其哲学思考,近代哲学中的“自由”含义就是自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不依靠上帝和鬼神,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由”。康德哲学尽管十分复杂,但“人是自由的”这一命题则是他后且根本的命题。哲学家的工作,其所有的深刻思考、所有的抽象论证终都将指向一个归宿。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中的“自由”语词初可能出自高诱的《淮南子注》,出自道家的思想语境之中。它的意思是“从自己出”,并没有近代哲学以来所讲的“意志自由”的含义——别人不可以强迫我,这是近代观念中有关人性乃至人的价值的一个基础。由此,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古代所讲的“自由”与现代所讲的“自由”差别很大,而我们讨论的则是庄子的“自由”。
庄子通过“逍遥”和“游”的概念阐述了古代哲学的“自由”观念。我们说,庄子的“自由”概念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它不是“意志自由”,因为意志自由需要诉诸主观意愿。其次,它包含有“被动智慧”(passive wisdom)的意义,道家所说的“自由”确有这样的特点。相比之下,儒家一般不讲“自由”,儒家也几乎没有使用过这样的语词,这更说明庄子哲学中的“自由”问题值得另眼看待。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庄子哲学中的“自由”问题?
其实,《庄子》中的“自由”是相对于“有待”这一概念而讲的,而与“有待”相对的又是“无待”,整篇《齐物论》几乎就是旨在阐明和论证这一点。所谓“有待”,就是有所凭借、具备各种各样条件的意思。我们之所以在这间教室听课,正是因为具备了各种各样的条件才能如此,比如,你有学籍,选修了这门课,在食堂吃饱了饭有力气走过来等等。有一次,费孝通先生在北大讲社会学,讲到社会角色和社会圈子时,他说,在座的各位将来毕业后,就会知道这是很重要的人生资源,因为你拥有了一个社会圈子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背景。然而,这种种的社会圈子,在庄子哲学的角度看来,却都是“有待”,它可能产生负面作用,甚至陷入异化状态,因此,庄子更强调“无待”。而所谓的“无待”,就是摆脱所有的条件。那么,摆脱了所有的制约、束缚和条件之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呢?剩下的就是本质、重要且不可让渡的那个东西,剩下的就是人性中核心的部分——“自由”。实际上,“待”或者“有待”是生活中的常态,几乎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凭借他人、依赖社会以安身立命,但是,我们知道,庄子擅于从反面思考问题,揭示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真理。
《庄子》中记载了一则很有意思的“列子御风”的故事,同样,这个故事也载于《列子》。我们先来看看庄子是怎么说的: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列子乘风飘飘然而来,自己觉得挺了不起,可庄子却觉得他的境界还不够高、不尽妙,质疑说,你毕竟还有待于风,所谓“犹有所待”。庄子的意思是说,把“风”这个因素也去除掉,不要凭借它,才可称作“无待”,这就凸显了自由的意义。进而,通过“无待”分析庄子的“自由”,便不能不提到“独”与“立”。因为“无待”就意味着“独”“立”。庄子曾说“遗物离人而立于独”,“独”“立”尽管是孤零零的,但却可以傲然“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是何等的气象!顺便提一下,《列子·黄帝》更发挥了物我混冥之物化说,其述列子之“神游”曰:“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可以视为对庄子“无待”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我们说,“自由”这一概念,它并不是一个经验的东西,换言之,它并不出现在经验中,日常经验中的我们也感觉不到“自由”。“自由”如果是一种感觉,那就意味着你的眼睛能够看到,鼻子能够闻见。我们当然可以说闻见了自由的气息,但这只是比喻而已,不是对它的真实描述。那么,我们可以经验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经验的都是“不自由”,亦即“自由”的反面。那么,按照道家的思想逻辑,对这种种的经验上的不自由加以否定,即加个“无”之后,就等于“自由”。“自由”就是所有“不自由”的反面。庄子曾说,鱼在水中优游于水,它根本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但你把它放在岸上,没有了水,它便有了失去水的痛苦知觉。由此可见,道家思想自有其独特逻辑,我们应该通过认真地思考发现其中的逻辑。
总之,“逍遥”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自由”。换言之,庄子的“自由”理论,交涉于心性论、精神哲学和境界理论等多个层面,这是我们理解庄子自由理论的基础。而心性论与境界说作为某种哲学理论又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是在西方哲学中找不到明确对应物的。那么,对于心性论和境界说的探讨与把握,以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说就是孤军深入,因为我们并没有一个参照系,也找不到一个与它相似的理论形态可以互相比照。在此,我们再次回顾之前的讲授与讨论,我们分析了庄子哲学中的“知识论语境”,展开了人性论和伦理学的探讨,也花费不少时间澄清了道物关系——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自然哲学”“本体论”的内容。由此,我们发现,庄子哲学的这些重要理论,似乎都指向了一个更加重要的方向,即心性论。我们说,这种思路与观点是逐渐形成的,它足以概括庄子哲学的理论特征。而“逍遥”的概念及其理论正体现出心性论哲学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特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