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哲学的兴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科学哲学的兴起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3.36 7.9折 42 全新

库存1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H.赖欣巴哈 著 伯尼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11068

出版时间1983-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29354240

上书时间2024-10-2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许多人都认为哲学是与思辨不能分开的。他们认为,哲学家不能够使用确立知识的方法,不论这个知识是事实的知识还是逻辑关系的知识;他们认为,哲学家必须使用一种不能获致证实的语言——简言之,哲学不是一种科学。本书旨在建立与此相反的论点。本书认为,哲学思辨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产物,发生在哲学问题被提出,但还不具备逻辑手段来解答它们的时候。它认为,一种对哲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仅现在有,而且一直就有。本书想指出,从这个基础上已出现了一种科学哲学,这种哲学在我们时代的科学里已找到了工具去解决那些在早先只是猜测对象的问题。简言之,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要指出,哲学已从思辨进展而为科学了。
  这样一种写法,在它对于哲学的以前各阶段进行分析时,必然是批判的。因此,在本书部分所涉及的是考察传统哲学的种种缺点。这部分的探讨方向是思辨哲学所以发达的心理根源。因此,它对于弗朗西斯•培根称为“剧场的偶像”的东西采取了攻击的形式。这种偶像即以前种种哲学体系的力量,在培根死后三百年,仍旧足以向批判进行挑战。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对于现代科学哲学的阐述。它企图把经由现代科学的分析和使用符号逻辑而发展出来的种种哲学成果收集在这里。



导语摘要

本书认为,哲学思辨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产物,发生在哲学问题被提出,但还不具备逻辑手段来解答它们的时候。它认为,一种对哲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仅现在有,而且一直就有。本书想指出,从这个基础上已出现了一种科学哲学,这种哲学在我们时代的科学里已找到了工具去解决那些在早先只是猜测对象的问题。简言之,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要指出,哲学已从思辨进展而为科学了。



作者简介

汉斯•赖欣巴哈Hans Reichenbach(1891年9月26日-1953年4月9日)是科学哲学领军人物、教育家和逻辑经验主义的拥护者。赖欣巴哈在科学、教育和逻辑经验主义领域具有影响力。 赖欣巴哈于1928年在柏林创立了经验哲学学会(Gerellschaftfürempirische Philosophie)(也被称为“柏林小组”)。 卡尔•古斯塔夫•亨普尔,理查德•冯•米塞斯,大卫•希尔伯特和科特•格林灵都加入了柏林小组。1930年,赖欣巴哈(Reichenbach)和鲁道夫•卡纳普(Rudolf Carnap)成为《 Erkenntnis》杂志的编辑。 赖欣巴哈还基于概率论、数学哲学与逻辑学、空间时间与相对论、概率分析与推理以及量子力学,为经验主义的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 1951年,赖欣巴哈撰写了他受欢迎的著作《科学哲学的兴起》。



目录

原序


 


部 思辨哲学的根源


 


1.问题


 


2.普遍性的寻求和假的解释


 


3.确定性的寻求和唯理论的知识见解


 


4.道德指导的寻求和伦理—认识平行论


 


5.经验论的研究法:成功和失败


 


6.经典物理学的两重性:它的经验论方面和唯理论方面


 


第二部 科学哲学的成果


 


7.新哲学的来源


 


8.几何学的本性


 


9.什么是时间?


 


10.自然的规律


 


11.原子存在吗?


 


12.进化


 


13.现代逻辑


 


14.预言性的知识


 


15.插曲:哈姆莱特的独白


 


16.关于知识的功能论见解


 


17.伦理学的本性


 


18.旧哲学和新哲学:一个比较


 


索引


 



内容摘要

本书认为,哲学思辨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产物,发生在哲学问题被提出,但还不具备逻辑手段来解答它们的时候。它认为,一种对哲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仅现在有,而且一直就有。本书想指出,从这个基础上已出现了一种科学哲学,这种哲学在我们时代的科学里已找到了工具去解决那些在早先只是猜测对象的问题。简言之,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要指出,哲学已从思辨进展而为科学了。



主编推荐

汉斯•赖欣巴哈Hans Reichenbach(1891年9月26日-1953年4月9日)是科学哲学领军人物、教育家和逻辑经验主义的拥护者。赖欣巴哈在科学、教育和逻辑经验主义领域具有影响力。 赖欣巴哈于1928年在柏林创立了经验哲学学会(Gerellschaftfürempirische Philosophie)(也被称为“柏林小组”)。 卡尔•古斯塔夫•亨普尔,理查德•冯•米塞斯,大卫•希尔伯特和科特•格林灵都加入了柏林小组。1930年,赖欣巴哈(Reichenbach)和鲁道夫•卡纳普(Rudolf Carnap)成为《 Erkenntnis》杂志的编辑。 赖欣巴哈还基于概率论、数学哲学与逻辑学、空间时间与相对论、概率分析与推理以及量子力学,为经验主义的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 1951年,赖欣巴哈撰写了他受欢迎的著作《科学哲学的兴起》。



精彩内容

当我们把他的伦理学与其逻辑形式分离开来,它就代表着一个不动情感的人格的信条;对于这个人格,自制和智力劳动是的善。他把他的伦理学演述为逻辑的时候,表露出他对逻辑的赞赏高过于他在逻辑方面的能力;事实上,他所推导出来的论点的逻辑性是不强的,那些论点如不外加一些默认的附加论点和心理解释,就不能为人所理解。他的体系完全不能被认为至少在其本身内部是有效的,即是说,不能被认为是从他的公理中正确地推演出来的。他的结论越出他的前提的内容太远了。例如,他把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也搬过来了。但是,无效的逻辑结构仍旧可以具有加强主观信仰的心理功能,谬误的推理也可以是一个教条的不可少的工具。斯宾诺莎需要逻辑形式作为后盾来支持他抑压情感,支持他对情欲方面的愉快采取非常冷漠的态度。因此,一如他之前的一些人所做一样,他利用苏格拉底对伦理学的理智化来建立一种轻视情感的伦理学。那也许是伦理一认识平行论的为荒谬的后果。从斯多葛哲学的时代以来,把哲学家当作清心寡欲的人的见解统治着公众意见,使人在发现自己不能获致这样的明智而感到自卑。我不认为哲学家应该为了这种无情欲形式的光荣而活着。对于那些从清心寡欲中得到满足的人,我并不想劝说他们放弃他们的愉快;但我不认为其余的人应感到自卑,这些人的愉快是属于更具人性的一类的。使生命值得活下去的就是情欲;这一条规则也适用于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情欲表现于对于逻辑的不幸热爱似乎与在别人身上得到表现的更耸人听闻的情欲类型并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演绎结构,以及它的想证明伦理规条可以得到一个演绎证明的目的,是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见解的较精致形式。而且,它还把这种见解建立在一个较坚实的基础上,因为它指出,伦理知识并不只是理性领悟的产物,而也是可由理性思维的有力的技巧,即逻辑推导,所能获致的。一如在几何学里那样,伦理学的公理只是演绎结构的出发点,这种演绎结构则通过推理的链环导致出一层一层的结果来。伦理学之所以是知识,并不只因为它的基本原理是“真的”,而也因为它服从于逻辑推理的原则,并允许采用逻辑证明的技巧来建立道德规条之间的关系——这一论证表达出了斯宾诺莎的见解,也表达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见解。
  从认识领域和伦理领域两方面选取来的推导的例子,可以使这种平行论清楚明白。像获致知识的过程一样,找出什么是善的过程,也是渐进性的,并且是经由逐渐改善的领悟的步骤而完成过程的;传授真理和传授美德都一样,都在于帮助人走完这些步骤。例如,我们问,在三角形内可否画一圆,使三角形的三边都与圆周相切。我们想象出一些图形,在其中圆与三条边有这样一种关系,但我们还不知道,是否一切三角形都可以这样做,做起来是否不止只有一种办法。后,几何证明获得了,每一种三角形都可以这样做,但每种只有一种办法。这一发现是逐步获致的,不论是我们自已找到这一证明,还是由教师演示给我们看的。同样地,我们问,对别人说谎是否善。我们可以回答,这有时是善的,有时则是恶的;但在进一步分析之下,我们看到,虽然说谎有时可以对我们个人有利,但这并不是善,因为我这方面有这种行为可以导致别人也做出同样行为来,结果是在人类之间的关系中消除了互相信任。这种思考的逐步过程似乎与数学思考类同,因而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伦理规条是可以传授的。
  但是,对于推导过程的研究也可以对伦理学的认识观有新的启发。逻辑推导并不是一种发现终极真理的手段,而只是确立不同真理之间的关系的工具。在前面举出的例子中的数学推导在于证明如果某些公理已被假定,那么就会得出关于三角形内切圆制作的结论;前面讨论了的伦理学推导则提供一个证明,如果我们要达致某些目的,那么我们必须坚持不说谎的道德规条。说得更明白些,我们证明了的是:如果我们要获得一个社会秩序,在其中人类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之上,那么我们必须不说谎。
  在这两个例子里,可以证明的是“如果-那么”关系;这两个例子的共同之处则在于这种关系的可演绎性。美德之所以说能传授,是由于伦理思考和数学推导一样,包含一种逻辑成分,这种成分是可以由相应于数学证明的逻辑步骤的逻辑步骤分析而达致的。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