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4.97 6.4折 5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东黎 著

出版社大有书局

ISBN9787807720591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5元

货号29352203

上书时间2024-10-2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旧京风华如梦

刘东黎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近百年间,关乎北京的各种书写形形色色,比如说建筑史,梁思成、林徽因、侯仁之等前辈学者都有相关的著述,写尽了京城地理和空间建筑的风风雨雨。几代帝京,五方杂处,北京是写不尽的。《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初版书名《北京的红尘旧梦》)这本关于北京历史人文的书,则是我十几年前一次努力启程的文化寻根之旅。

索斯克在《欧洲思想中的城市观》中说:“没有人是孤立隔绝地想到城市,人们对城市的想象,往往是通过由其所继承的文化,并染上的个人经验色彩所构成的感觉来实现。”城市不单是一个拥有街道、建筑等物理意义的空间和社会性呈现。比如说北京,它就好像一座原始森林,处于一种非中心的、多元的和不统一的状态,各种各样的物种似乎漫无目的地发芽、生长,在威严正史的树干上生长着温情血肉的部分。在我看来,北京城正是与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审美趣味以及文化品格为契合的城市。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尤其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以后,及至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北平被定位为“文化故都”。这期间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中心均已移到江南,北平失去了昔日的消费主体,城市社会发展实际上丧失了原来的发展动力,在经济上来说,总体趋势是日益衰败的。荒凉与萧索,是当时北平传递给外来观察者直观、感性的印象。而更为严峻的局面是,日本军国势力阴云浓密,步步紧逼,北平外患日亟的局面变得极为严重。实际上从1933年起,北平就已成国防前线。

但尽管如此,回望那段历史,故都北平绝非“衰落”二字就可以简单概括。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到首都职能南迁,这样的历史变迁,无不为城市空间的拓展创造了社会前提。以政治权力为核心运行的城市社会体系迅速地消解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老舍《想北平》);它“古今并容,新旧兼收,极冲突、极矛盾的现象,在他是受之泰然,半点不调和也没有”(《宇宙风》(半月刊)“难认识的北平”)。这个城市仿佛拥有了别样的生命,能够为自己塑造一个前所未有的“美丽新世界”。

正如巴什拉所说,“伟大的形象有其历史和史前史,是记忆与传奇的掺合。每一个伟大的形象,都有难解难测梦一般浩瀚的深度,而个人的体验则为之增光添彩”。自主的和多样化的文化气息,成为那一时空迷人的光影。历经苦难,北京仍是一座充满伟大力量的城市,庄重而和谐,悠然又自在。

故都北平只剩下明清两代五百多年的宫殿、陵墓和一大群教员、教授、文化人,以及一大群代表封建传统文化的老先生们,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群体荟萃其中。更不消说北京的教育水准,使故都的文化魅力得到更为有力的彰显。另外就是公园、图书馆、名胜古迹、琉璃厂的书肆与古玩铺等,可以说,“没有一个城市像北平一样的近于理想,注意自然、文化、娇媚和生活的方法”(林语堂语)。

与上海以“声、光、化、电”为代表的都市文明相比,北平很少因其现代性发展程度不足而引发“衰老”“缓慢”之类的批评。相反,北京的文化气质甚至连“在北京旅居的外国人,无形中都受了威化;住在商埠口岸踢惯洋车夫的侨商,一到北京,也要装出一点斯文气来;就连在外国读过书、信过教,回国之后喜欢跟在外国人背后走的留学生,面上似乎也常带有三分愧色”(宇文《北京的空气》,《现代评论》1926年)。历史积蕴濡染而成的一种斯文,再加上前朝遗留下来的壮观建筑和清秀景色,更使其荣膺“西方游客心目中为向往的中国城市”之美誉。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在故都时期被继续稳固下来,整座城市现代化程度不高的事实得到广泛的宽容,尤其在京沪等地的文化人眼中,白塔、城阙宫院、天坛、古老的松柏、城砖、护城河、旧书摊,这些代表着“旧中国的灵魂。文化和平静”以及“和顺安适的生活”,“文化故都”的城市意象也由此确立。

20世纪初的人口统计表明,外地乡村移民构成了北京人口的主体,且多数为来京求学、谋官或接受培训的男性青年。对于他们而言,北京类似于乡土与都市的连接带,或者是对乡土的拓展。“使文化发展到美丽、和谐的顶点,同时含蓄着城市生活及乡村生活的协调”;北京的街巷胡同,就是北京这片叶子的“叶脉”,外乡人在叶脉里穿行,为近代北京留下了多样化的记述,他们就是这座城市翠绿欲滴的“汁液”。

随着政治地位的变化,北京旧有的士大夫讲学之风与中国传统文化随之复兴,实现了文化领域的回归传统。来自湖、广、云、贵各地的读书人,走出“耕读为本”的土地与书斋,来到北京,古朴的城市底色更加符合他们的日常趣味与审美。与上海的魔都气息、斑驳的现代性话语不同,北京在事实上隐喻了乡土中国的文化地位,成为中国文化人久久低回的精神故乡。

浓郁醇和的传统文化,也关联着茶食、市声、四季、年景、娱乐这样的日常细节与事物。正是这一个个“点”撑起一座古城厚重的文化根基,也令后人寻找到一种内心深处苍茫的家园感。晒在身上暖烘烘的太阳,一溜溜灰房,街边的大槐树,边挥汗边喝酸梅汤的洋车夫,提鸟笼逛北海的公寓掌柜,水墨黄昏和暖色灯光,深灰色的墙和暗青色的路,烤白薯老人的叫卖,午夜漏断人初静的梆子,胡同里穿梭往来的笑语,口外来的驼队与独脚推车……斑驳的旧京岁月,细腻生动、内容多元的文人叙述,是融合了集体文化记忆的情感载体。一种作为文化记忆和文化想象的北京形象,经由岁月积淀,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并被纳入与历史重合、与前人叠加的生命经历和生命记忆当中,这也成为我这部作品初的创作动机。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中,北京都与上海作为重要的文学空间双峰并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老北京”的城市意象和“地方感”,正是由京派作家与京味文学的作品建立,并赋予其诗意、唯美、灵动、和谐的审美表现。当然“往事随风”这部作品,并不是一部关于北京的文学研究史,我也无意于以“文学中的北京”进行定位。这部小书,尽管致力于沿袭“文学中的城市”“城市想象”的途径,去感知北京历史(主要是近代史)为敏感的文化神经末梢;但是因为学有不逮、力有不足,还是不能完美呈现北京文化兼具包容性与丰富性的特质,也未能更好地展现人与城的复杂关联。在这个题材面前,我次深切感受到了文学阐释的有限性。

然而,京都文脉,茶楼食肆,帝京胜迹,故都风俗,还是停留在泛黄的旧梦里;它越是远离,就越是紧紧抓住我们的想象,这部作品能够得以再版,也再次印证董桥的名言:

我们惦挂的已然不是名利场中过客匆匆的脚印:我们惦挂的是雪夜归人推门一看还看得到灯火阑珊处的那份安宁和幽静。

——董桥《南洋梦忆》

时间像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历史云雾斑驳陆离、变异奇幻,我们的记忆和回望,是永不会断绝的。谁在进行或舒心或感怀的想象?人在城里寻寻觅觅,有初遇时的欢欣和感叹,错失后的茫然与心痛,出走后的眷恋,遥忆中的惘然……时光流转,人与城的故事就在北京城清疏寂寥而又华贵雍容的气息中,穷尽了过去和未来。就如沈从文在《月下小景》中提到的那句古老歌词:“我不必问什么地方是天堂,我业已坐在天堂门边。”

多么希望在世事的变化中能留住一些不变,包括那温柔敦厚、宁静清雅,经常勾起人们感怀的“老北京城”。文化故都作为凝聚家园情感与文化记忆的象征符号,成为后世忆念北京的情感之源。当特有的情调与气氛在时光中逐渐消失褪色,我们仍可以在北京的漫游与记忆中重新发掘其蕴藏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那里是“常四爷”“祥子”“英子”们的故乡;是纳兰性德、林语堂、老舍、梁实秋的精神故园。从那里走出去,就是古老的中国,是在因袭的旧梦中、历史的流沙里浮沉数千年之久的古老而美丽的中国。

 

2021年7月9日



导语摘要

       数百年来,北京一直是帝王将相熙来往攘、才子佳人趋之若鹜的所在,远可推至辽金元天之骄子的纵横捭阖,自明而清再到民国,多少精英涌入北京,在这里做官、应试、教书、游行、研究、革命……他们每个人与北京的因缘,都是一部个人化的北京史;而整个北京史的本身,则是所有人集体记忆的总和。本书以散文笔法,为金元明清北京城里那些曾经叱咤文坛、政界的名人立传,诸如纳兰性德、辜鸿铭、王国维、胡适、老舍、林海音等,试图通过这些文人丛中的旧闻轶事、政界学界的陈迹残影,再现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世态人心以及那个时代格外令人着迷的一份精致和清雅。



作者简介

刘东黎,男,汉族,1961年10月生,黑龙江哈尔滨市人,中共党员,编审。1980年9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4年7月本科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任中国林业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出版作品有《黄花落,黄花开》(现代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月涌大江流——历史深处的江右士风》(现代出版社 2000年)《北京的红尘旧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梁希林业图书期刊奖及优秀畅销书奖。2020年4月,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院校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



目录

再版自序 旧京风华如梦


银汉无声转玉盘:一个元代北京人和他的传奇爱情 001


萨拉图斯脱拉来到鹘突之国鲁钝之城,拜见国君俑,太子懦,宰相顒蒙,太傅鹿豕,主教安闲及御优东方曼倩;觉得这鹘突国中鲁钝城里,只有曼倩一人聪明,只有他尚分得青红皂白,只有他不玩世盗名,游戏人生;他的笑中有泪,泪中有笑……


桃花扇底舞兴亡:独怀孤愤的宣南旧友 014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纳兰性德:御座下的忧郁背影 024


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当围绕在他身旁的繁华如云烟般散尽之后,诗人如愿以偿地回归到了诗人本身——也许,这才是世上幸运的事情。


曹雪芹:在黄叶村,品咂时光的声音 034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顾太清:百年风貌忆倾城 044


她带着一种冷艳凄美的忧伤,以及繁华落尽的沧桑,在美丽而孤绝的梦境里,在旧日京华大半个世纪的岁月氤氲下,将自己绽放成一束古典而凄艳的花……


德龄公主:掌心里的紫禁城 055


宫闱秘闻,作为一种想象的疆界,从来都是街头巷尾、茶余酒后的绝好谈资,那幽暗深邃、玄机重重的宫门背后,到底有多少神秘、离奇的故事?德龄公主一身颓靡感伤的传奇,带给我们一种恍若隔世的感慨。


庄士敦:水晶球里的帝都 062


夕阳渐深,将城堞浸润成一片金色,安详的流光在无声地蔓延。在这座城池之上,有满涨的御河、皇宫的荷花、黄顶的阁楼、女墙的堞齿;这里居住着永世的天子,隐藏着古老中国的全部秘密。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074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王国维:文化神州丧一身 084


天地沙鸥,花果飘零,“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冥冥之中,王国维是听到了屈原在清水中的召唤吗?漓漓水光里,留下一长串寂寥空阔的回声。


章太炎:激越佻,孤鲠半生 094


“被发大叫,抱书独行,无泪可挥,大风灭烛”。那个时代的慷慨士风,在文网密布的古文时代,固然是红尘梦杳,在“文明日进”的现代读书人中,更是难见如此气象了。


林白水: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105


中国的报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一种令人赞叹的办报的氛围。他们代表民意,以监督政府为报人天职。林白水饮弹身亡后,很让人有“广陵散绝”之叹。


邵飘萍:我的黑白两界 117


在风险莫测的时局中,他放任自己享受着追寻、实践自由的快乐,也难能可贵地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生抉择。在一个充满不安的乱世,他以自己后的蒙难,完成了作为中国报界先驱者的形象,昭示了中国新闻自由的漫漫长路。


鲁迅:雨天里,那些沉郁的琐屑 127


“我走尽迢递的长途,渡过苍茫的灰土,作徒然的话别……兄弟,你收了这些东西吧,都沁透了我的眼泪,从此永隔冥明。兄弟,只嘱咐你一声珍重。”


张恨水:我与北京的“啼笑因缘” 137


他的文字是很人间、很市井化的,当然也少不了佳人才子的旖旎风情、慧心兰质;他心里也满是情缘未了、春梦无痕的故事,烽火离乱,姻缘聚散是他好的素材。经由他的全力铺陈,人生的啼笑因缘此起彼落,有笑有泪……


林语堂:北京人的戏性精神 148


旧京的一切都在他的记忆里沉积下来,化为浮雕,午夜梦回时,如同飘絮落下,围拢过来的是庞大的根须,上千年的光阴,上千圈年轮……那是他心魂相系的文化领地和精神家园。


胡适:在容忍与自由的天平上 156


他从不嫉俗愤世,总是和颜悦色;他对师友微笑,对论敌微笑,对素不相识的人也同样微笑。他那经典的“胡适的微笑”,从不吝啬也从不矫饰,让“他的朋友”们无不如坐春风……


徐志摩:一个诗人的云水襟怀 164


他常常在日落时分,骑着自行车像夸父逐日一样疾驶在英国乡间的小路上,追逐着渐渐西沉的太阳。西天上的云彩覆盖下来,夕阳在云层里放射出万缕金辉。天和人离得很近,仿佛可以一直骑到云中去。


林徽因:一身诗意四月天 177


那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独特气质已无从复制了,我们这个时代可以生产成批的珠光宝气、魅影四射的明星,但却已经不可能再造具有同样气质的“林徽因”——那个时代的温润风华,早已不堪历史激烈演进的冲击而渐行渐远了。


沈从文:北京城里的乡下人 191


乡下人沈从文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北京给了他全新的体验,这座没亲没故的城市,早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了。小说家坐在自己家中的书桌前,感觉从没有如此安稳实在。


梁实秋:秋水文章不染尘,京华乡梦未曾休 200


我并没有失去我的故乡。当年离家时,我把那块根生土长的地方藏在瞳孔里,走到天涯,带到天涯,只要一寸土,只要找到一寸干净土,我就可以把故乡摆在上面,仔细看,看每一道褶皱,每一个孔窍,看上面的锈痕和光泽。


老舍:用光荣的名字温暖一座城 212


他与一座城市心心相印。他就像是一座岛屿,尽管它的植被和泥土,被历史的进程冲刷得面目全非,但岩层与基石仍在,就像巨大岩石的骨骼,顽强地挺立在一个城市时光的激流之中。


林海音:我的年华,在幸福中忘却 224


林先生心上的北平不在了,林先生笔下的北平还在:中国乡愁文学的后一笔,终于随着运煤骆驼队走进淡淡的水墨山影里,不必叮咛,不带惊讶,依稀听到的是城南那个小女孩花树下的笑语和足音。林先生永远不老,像英子。


袁克文:负尽狂名的末世王孙 233


一个众星捧月的贵族子弟,从绮罗庭院的大宅门里走出来了,他为笙歌巷陌里的女孩子们流连忘返,只因为自己想活得简单。他将自己云水生涯里残余的闲逸心思,全部缱绻在一片青花粉彩之间,消受着一片孤寒之中难得的温暖……


沈佩贞:流光容易将人抛 244


人们想象中的民国女子,大概都有些像旧时月份牌上那些广告美人,性情温婉,含蓄蕴藉。但有些民国女子的确非常的明朗爽利。她们大大方方的,大大咧咧的,大步流星的,在历史的旧光影中,绽放着一种豪情的气质。


民国年间的朱氏八卦 251


欲把东亚变西欧,到处闻人说自由。一辆汽车灯市口,朱三小姐出风头——一段民国时期北京城里的八卦新闻、市井情状。


八旗子弟的颓废美学 261


从山海关的铁骑纵横开始,八旗子弟的“堕落”是从头就开始的宿命:他们用了三百年的时间,为自己筑造了一座淫靡虚浮的末世天堂。那是已成为过去的风景,是死掉了的故事。


京剧:旧光影里的华美与惆怅 271


紫陌红尘扑面来,无人不道看戏回。四百年的风雨艺程中,京戏不拒陈艺,善收新艺,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览数百余年之箫鼓流韵,阅华夏坊间草民之粉墨春秋,令人感慨万端。


旗袍:旧光影里的冷艳香凝 280


在北平城明净高远的天空下,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大学生们,穿的是一身蓝色阴丹士林旗袍,纯静温婉、清雅怡人。在平和安闲的四合院里,主妇们的寻常装束,也是白色网眼罩衫搭配着的蓝布旗袍。透出的是温厚、安心、含蓄与矜持……


老北大与新青年 289


时间的流水一去不返,动摇了多少权威的根基?但老北大与新青年却魅力不减、风神依旧,只因为那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是关乎青年的成长和一个古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成长与复苏。


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 往事随风:旧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