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教程(第2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心理学教程(第2版)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51 8.5折 49.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欧晓霞 主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2538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216301

上书时间2024-10-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第2版前言
  
  《心理学教程》的第1版于2007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到现在已经有9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该教材多次加印、产生了良好的影响,2011年本教材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二等奖。由于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心理学教学的需要,有必要对《心理学教程》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
  第2版《心理学教程》的教材体系结构与第1版基本保持一致,第一部分导言篇,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主要探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方法及科学的心理观等心理学的一般性问题,第二部分认知篇,由第三章至第七章组成,主要介绍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的心理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应注意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第三部分为情意篇,由第八章、第九章组成,情意是指情感和意志,情感和意志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第四部分为个性心理部分,包括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主要探讨个性心理中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知识与理论;第五部分是心理健康部分,包括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主要介绍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理论。从内容上看,第2版的教材还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线,以便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和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方面的内容。第2版的教材依然保留了第一版的写作风格,把心理学的系统性与应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突出了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第2版教材对第1版教材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与修改,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增加了案例分析与阅读导航,并且在文字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参加第2版《心理学教程》教材编写的人员与分工:欧晓霞编写第一、三、八、十、十一章、第十三章、附录一、附录二,李天思编写第二章,王玲编写第四章、第五章,庄国萍编写第六章、第七章,玄爱玲编写第九章,赵嘉编写第十二章,本书由欧晓霞对全书进行修改统稿。第2版教材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关心与支持,在这里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编  者  



导语摘要

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学生的核心课程,也是培养未来教师基本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学好这门课,不仅有助于学习其他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课,而且还有助于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从而按照其心理规律进行教学,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介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启发学生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和理解各种心理现象和解决有关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业职能做好准备;介绍各种心理学的应用技术和方法,使学生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公共课教材,也可作为师范院校的函授生、中小学教师进修的心理学教材。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
二、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4
三、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5
第二节  心理学的发展 6
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6
二、心理学的学派简介 8
第三节  心理学的方法论 10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0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1
本章小结 14
案例分析 14
思考题 15
阅读导航 15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17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17
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17
二、人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8
三、脑的机能 22
第二节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4
一、心理是一种反映 24
二、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
反映 25
三、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
和发展的 26
第三节  人的心理的基本特征 26
一、相对主观性 26
二、能动性 27
三、预见性 27
四、社会历史制约性 27
本章小结 27
思考题 28
案例分析 29
阅读导航 29
 第三章  注意 31
第一节  注意概述 31
一、注意的概念 31
二、注意的功能 32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33
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与组织教学 33
一、注意的分类与规律 33
二、注意的规律在组织教学中的
应用 36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与培养 38
一、注意的品质 38
二、青少年注意的特点 41
三、青少年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43
本章小结 44
案例分析 44
思考题 45
阅读导航 46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47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概述 47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论 47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49
第二节  感知规律与组织教学 52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52
二、知觉的特性与规律 55
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59
第三节  感知能力的培养 62
一、青少年感知的特点 62
二、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 63
本章小结 65
案例分析 65
思考题 66
阅读导航 67
 
第五章  记忆 68
第一节  记忆概述 68
一、记忆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68
二、(记忆)表象 69
三、记忆的分类 70
第二节  记忆过程的规律与组织教学 72
一、识记 72
二、保持和遗忘 77
三、再认和回忆 80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82
第三节  记忆的品质与培养 84
一、记忆的品质 84
二、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85
三、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86
本章小结 90
案例分析 90
思考题 90
阅读导航 91
 第六章  思维 93
第一节  思维概述 93
一、思维的概念 93
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94
三、思维和语言 94
四、思维的过程 96
五、思维的种类 98
第二节  思维的基本形式 99
一、概念 99
二、判断 102
三、推理 102
第三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03
一、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析 103
二、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04
第四节  思维的品质及培养 109
一、思维的品质 109
二、青少年思维的特点 110
三、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13
本章小结 116
案例分析 116
思考题 117
阅读导航 118
 第七章  想象 119
第一节  想象的概述 119
一、想象的概念 119
二、想象和实践的关系 120
三、想象的功能 120
四、想象的意义 121
第二节  想象的种类与规律 121
一、无意想象 121
二、有意想象 122
三、幻想 125
第三节  想象的品质及培养 125
一、想象的品质 125
二、青少年想象的特点 127
三、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27
本章小结 131
案例分析 131
思考题 131
阅读导航 132
 第八章  情绪与情感 134
第一节  情绪、情感 134
一、情绪、情感概述 134
二、情绪、情感与机体变化 136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137
四、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139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种类 140
一、情绪、情感的基本形式 140
二、情绪的基本状态 141
三、高级的社会情感 143
第三节  情绪、情感的品质与培养 144
一、情感的品质 144
二、青少年情绪、情感的特点 145
三、健康的情绪、情感的培养 148
本章小结 151
案例分析 152
思考题 152
阅读导航 153
 第九章  意志 155
第一节  意志概述 155
一、意志的实质 155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156
三、意志与认识、情感 158
第二节  意志行动过程的分析 160
一、采取决定阶段 160
二、执行决定阶段 162
第三节  意志品质与培养 163
一、意志品质的基本特征 163
二、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特点 164
三、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65
本章小结 167
案例分析 167
思考题 168
阅读导航 169
 第十章  个性倾向性——个性的动力
          系统 170
第一节  个性概述 170
一、个性的概念与结构 170
二、个性的特征 171
第二节  需要与动机 172
一、需要概述 172
二、动机 175
第三节  兴趣 180
一、兴趣的概念 180
二、兴趣的种类 181
三、兴趣的品质 182
四、学习兴趣的发展 182
五、学习兴趣的培养 183
本章小结 184
案例分析 184
思考题 185
阅读导航 186
 第十一章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
            特征系统 187
第一节  能力 187
一、能力及其分类 187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88
三、能力的测量 189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192
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95
第二节  气质 197
一、气质的概念 197
二、气质的类型及特征 198
三、气质与实践活动 200
第三节  性格 203
一、性格的概念 203
二、性格的结构及其特征 204
三、性格的类型 206
四、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 207
五、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209
本章小结 212
案例分析 212
思考题 213
阅读导航 215
 第十二章  自我意识——个性调节
            系统 216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216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216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217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218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生、发展的规律 220
一、自我意识的发生 220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221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特点与培养 223
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 223
二、自我意识的培养 224
本章小结 227
案例分析 228
思考题 228
阅读导航 229
 第十三章  心理健康 230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230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230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231
三、心理健康的特点 234
四、心理健康的意义 235
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异常的表现及
   原因 236
一、常见的心理异常表现 236
二、心理不健康的机理 241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244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与教育 247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247
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48
本章小结 251
案例分析 251
思考题 252
阅读导航 252
 附录一  心理学十大流派 253
 附录二  心理学的五种研究取向 260
 参考文献 264



内容摘要

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学生的核心课程,也是培养未来教师基本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学好这门课,不仅有助于学习其他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课,而且还有助于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从而按照其心理规律进行教学,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介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启发学生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和理解各种心理现象和解决有关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业职能做好准备;介绍各种心理学的应用技术和方法,使学生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公共课教材,也可作为师范院校的函授生、中小学教师进修的心理学教材。



主编推荐

第2版《心理学教程》的教材体系结构与第1版基本保持一致,第一部分导言篇,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主要探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方法及科学的心理观等心理学的一般性问题,第二部分认知篇,由第三章至第七章组成,主要介绍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的心理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应注意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第三部分为情意篇,由第八章、第九章组成,情意是指情感和意志,情感和意志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第四部分为个性心理部分,包括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主要探讨个性心理中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知识与理论;第五部分是心理健康部分,包括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主要介绍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理论。从内容上看,第2版的教材还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线,以便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和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方面的内容。第2版的教材依然保留了第一版的写作风格,把心理学的系统性与应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突出了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
  第2版教材对第1版教材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与修改,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增加了案例分析与阅读导航,并且在文字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精彩内容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的基本特征
  
  
  人们的心理现象是丰富多彩的。究竟什么是心理?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客观唯心主义者则说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机械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这些理解都是错误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者才科学地揭示了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一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究竟是什么?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十分清楚的。历史上,相当长一个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西方有人认为心脏产生心理如同胆囊分泌胆汁;同样,汉语中也保留着这种错误认识的痕迹:与精神活动有关的字大都带有"心"字部首;成语"义愤填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都反映了这种认识的痕迹;至今我们思考问题时还常说"用心想一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我国清代医生王清任早在1830年就指出脑与心理的关系。30年后,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在其著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以后,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其实,常识也告诉人们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们在睡眠或酒精中毒状态下,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心理活动却与清醒时大不一样。临床又发现,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与正常人相比,差别很大,而他们的心脏机能却与正常人相同;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比如"植物人"就是这样。
  物种进化的历史和个体发育的进程,也表明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从单细胞动物到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而只能对生存具有直接意义的事物产生有限的感应。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但由于没有脑,所以不能对刺激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其心理也只能停留在极其原始、简单的感觉阶段。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进一步发达,原始的脑开始形成,爬行动物又有了大脑皮层,这就具备了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因而就有了稳定的知觉。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接近人脑的水平,所以对事物有了原始的概括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思维。到了人类,大脑结构更加复杂,其机能高度完善,所以人类成了地球上最聪明的主宰者。就人类个体的发育而言,心理水平的发展也是与脑的发育紧密相联的。婴幼儿的大脑虽然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人差不多,但由于重量轻、细胞分支少等原因,其心理活动要比成人简单得多。
  以上事实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都依存于大脑。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它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列宁也下过同样的结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
二、人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个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一)神经元及突触传递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大小、形状和类型是复杂多样的,但每个神经元的结构都是共同的,即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由胞体发出的突起有树突和轴突两种。树突一般较短,分枝较多,能接受刺激,并把冲动传向胞体。每个神经元有一个轴突,而且较长,其外围包有一层髓鞘,以保护轴突并防止冲动的扩散。其末端的分枝叫神经末梢。轴突就是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聚集成束,构成分布于全身的神经,能将冲动从胞体传出。如图2-1所示。
  每个神经元在结构上是独立的。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接触,接触的部位叫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突触前膜即前一个神经元末梢膨大部分的底端,内有许多含化学递质的小泡。突触后膜即后一个神经元含有分子受体的部位。突触间隙即前后膜之间宽约200埃(1埃=0.1纳米)的部位。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密如蛛网,遍布全身。据研究,人的大脑皮层中的每个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大约有3万个,神经网络系统极其复杂。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其传导冲动功能的实现是依靠突触传递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到末端时,前膜内的小泡便会穿破前膜释放一定的化学递质而通过间隙,作用于后膜的分子受体,当其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后一个神经元便会产生同样的神经冲动,依次传递,直至中枢。
(二)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由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脑神经由脑发出,主要分布于头、面部,与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有关。脊神经由脊髓两侧发出,分布于躯体和四肢,与躯体感觉和四肢运动有关。植物性神经又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广泛地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调控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活动。
  周围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联系感受器和效应器的纽带,它使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起着传入和传出神经冲动的作用。
2.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有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之分。
  (1) 低级中枢。低级中枢包括脊髓、脑干、间脑和小脑四部分。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呈索状,位于脊椎管内。它的基本功能是传导冲动和控制躯体与内脏简单的本能反射,如膝跳、排泄等。
  脑干由延脑、桥脑和中脑组成。它既是大脑、小脑联系脊髓的通道,又是许多内脏器官活动和视、听定向活动的中枢部位。呼吸、心跳、吞咽、呕吐、喷嚏以及视、听觉探究反射都受脑干的调控,这一部位受到损害,生命将受到威胁,故而脑干有"活命中枢"之称。
  间脑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被大脑所覆盖。它是大脑皮层下的感觉中枢,是除嗅觉神经冲动外,一切感觉神经冲动的转换站,所以是大脑皮层产生兴奋的最直接的来源。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较高级中枢,又是情绪反应的较高级协调单位。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脑干的背侧面,由两半球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协调随意动作、调节肌肉活动、保持躯体平衡。
  此外,在脑干中央和丘脑底部这一广大区域,神经纤维纵横交织,并有许多神经细胞散在其中,称作网状结构。它的功能十分特殊,既可以下行调节躯体感觉和运动以及内脏活动,又可以上行激活皮层神经元,以使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并使之保持警戒水平。这一区域受到损伤的人或动物,就会陷入昏睡状态。
  (2) 高级中枢。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是大脑,其中最高级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人的大脑由对称的左右两半球构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