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卷一,百端待举:1978-199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卷一,百端待举:1978-1991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3 4.7折 6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章石山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92518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9.8元

货号29180068

上书时间2024-10-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1979年12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当大平正芳提出“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时,邓小平凝思片刻后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小康?大平正芳一时听不明白,他将目光投向身边的翻译。翻译急中生智答道:“就是……就是一个人身体恢复的时候。”

“噢——”大平正芳若有所悟地张了张嘴,然后起身笑眯眯地握住邓小平的手,说:“祝您和中国人民早日小康。”

邓小平同时站起身,豁然一笑道:“好好,小康,我们大家都小康。”

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进行反复思考后,次创造性地用“小康”概括中国发展的初步目标。

 

小康是什么?尽管人类困于语言的巴别塔,在对话时经常产生歧义,但“小康”在改革开放之初的语境中却生动地表达了这一词语的内在意蕴。

小康似乎不属于宏大叙事,但它内嵌着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在《诗经·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一语,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古籍中的早出处,大意是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它表达了古代先民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小康也是儒家对社会发展的理想设计。“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这是《礼记·礼运》描绘的秩序井然、人民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

在儒家学说中,小康只是初级生活状态,大同才是高阶社会愿景,而小康是迈向大同的必由之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大同世界以社会文明、长幼有序、保障充分等为显著特征,是儒家的政治追求。在社会客观条件尚未达到“天下为公”境界前,治国的主要手段是“礼义以为纪”,即在道德和制度约束下实现国泰民安,达成小康。小康社会也是法家管子的治世理念。“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道出了小康生活与文明社会的内在关联。

小康与大同,同样是世界之梦、人类之梦。中西方文明中,都有各种学说探寻人类心中美好的理想生活。春秋战国,正处于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轴心时代”。孔子描绘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便有不少相似之处。在《理想国》中,财产是公产,权力是公器,族民被要求一心为公,与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想象高度一致,堪称东西方的“梦想共同体”。

小康是治世的追求、乱世的希冀。中国古代历史一直都在乱世与盛世的交替中行进,但在有民族国家概念以来的数千年中国历史长河中,盛世只是浪花,终成支流。中国历史上公认有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它们的存续时间其实都不长,加在一起不过两百多年。

汉武帝在位50余年,在封建帝王中可谓“长寿”,但剔除其大权旁落的开始几年和晚景不妙的后几年,“汉武盛世”满打满算也只持续了不到50年时间。唐玄宗在位44年,但鼎盛的开元时期不过28年;即便把之前“贞观之治”的20余年计入其中,唐朝前期的这段盛世期也只有50年左右。宋代创造了繁盛一时的市民文化,《清明上河图》的喧嚣和《东京梦华录》的荣光,都很快成为梦幻泡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位时间加起来有130多年,算是长的一段盛世了。

盛世之外是“剩世”。数千年中国历史,盛世和治世累计不过400年左右,剩下的是充满灾荒、动乱和腐败的平世、衰世,令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梦想数度搁浅。尤其在近代,一个颟顸帝国把自己封闭于紧锁的国门背后,在一潭死水中又被腐败和鸦片掏空了国力和民力,以致内忧外患、民生凋敝,让西方列强找到入侵之机。从鸦片战争开始,各派政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都没能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路径,当国家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后,小康显然只能变成残存的梦想和难及的奢望。尽管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出路,试图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寄托在洋务运动之上的富强梦想彻底破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维新派和革命派轮番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的改良主张,夭折在垂死挣扎的保守势力的顽抗之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并未真正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连小康的梦想都无法实现,更不用说强国梦了。

国家的盛宴,落在平民百姓身边,不过是盘满钵满;政治的大盘,体现在民众的“K线图”中,不过是红色阳线。所谓宏大的盛世图景,初都微缩成邓小平所说的“小康之家”。

小康,也是不分种族、年龄和语言的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景。然而,人类在由前现代向现代社会转型、追求富裕和平的道路上,至少面对着三重“诅咒”:一是人口的诅咒,二是资源的诅咒,三是西方建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诅咒。西欧、美国、日本等近代强国的崛起,建立在工业革命与殖民主义的原罪之上。二战以后,占世界人口80%以上的亚、非、拉人民纷纷实现了民族独立,然而,西方主导的经济秩序并未改变。这些欠发达国家,仍然处在技术、全球金融与产业结构分工的劣势,或产品结构单一,或高度依赖国际资本,或受困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过高的人口增长率。人类,虽已渐渐摆脱饿殍遍野、衣不蔽体的劫难,却始终被贫穷的阴影追逐。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没有看到普世繁华的兑现。

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小康是“薄有家财、安居度日”的基本生活形态;在治国理政层面,小康是拨乱反正、重塑民生的初期政治目标。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中国人民在国运沉浮的漫漫长路里,在百转千回的历史脚步声中,希望能看到毅然转向的身影,期盼能听到步入小康的响声……

 

(因网页空间有限,此处介绍有省略)

 

……

没有奋斗,就没有辉煌。

1978年9月,中国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加工厂——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惠阳、海南、湛江部分山区和贫困地区的生产队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深圳蛇口建立中国大陆个出口加工工业区,这也是中国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随后便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声开山炮”。这一年,广东率先进行商品流通体制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并推广“清远经验”,扩大企业自主权。

198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我国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广东就占了3个。

1982年,广东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次严峻的考验,全省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打击走私贩私的斗争。广东省委在提出“三严”(执法更严、纪律更严、管理更严)的同时,仍然要求保证“三放”——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提出“打击经济犯罪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坚定不移”“有所引进,有所抵制”“排污不排外”的方针。

1988年至1990年,广东在全省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彻底打破外贸长期以来吃国家“大锅饭”的体制。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改革开放、特区建设和“姓社姓资”争论中孕育诞生,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集中交易的先河。

1991年至2000年,珠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奖励珠海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每位获特等奖的首席获奖者奖品总值超过100万元。

在文化方面,广东同样有许多创举:广东的流行音乐改变了对“靡靡之音”的认知;广东的影视触碰了“公关”“警界”等敏感题材;广东的报纸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广东的选美冲破了审美的禁区;广东的时尚改变了“时髦”的贬义色彩……

许多人都说广东人会做不会说,“会生小孩不会起名字”,其实广东人在提出众多的开创性政策和破冰式壮举的同时,还产出许多“广式语言”或“广式说法”——

见了红灯绕道走,见了绿灯赶快走,没有灯要摸着走。

要摸着石头过河,水深水浅还不很清楚,要走一步,看一步,两只脚搞得平衡一点,走错了收回来重走,不要摔到水里去。

开放不排外,引好不引坏。

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用外国人的钱办中国人的事,用社会的钱办企业的事,用活钱、活用钱……

这些大开大合的历史瞬间和生动鲜活的民间话语,无不诠释出广东的精神: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没有敢为人先的气魄,便会束手束脚;没有务实进取的精进,便会凌空虚蹈;没有开放兼容的胸怀,便会画地为牢;没有敬业奉献的境界,便会悭吝自满、与邻为壑,就会小富即安、坐吃山空。广东人的奋斗,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分寸感,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平衡感,是有钱大家赚、有事一起扛的格局感。农业文明与工商文明在这里接轨,大地的厚重与海洋的辽阔在这里相遇。

198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上,上百部彩车驶过长安街,其中一部企业彩车就是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彩车,车上挂着一幅醒目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如“冲破思想禁锢的声春雷”,为利润正名,为效率呐喊,更是在价值观上率先突破。对于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根本的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句口号作为市场经济的逻辑起点,成为影响当代中国人思维的重要的理念之一。有人说,中国走向市场经济就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广东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每到关键时刻,都有国家领导人从广东发声。

当改革开放在个十年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来”,却又陷入了众说纷纭的“姓社姓资”之争。1992年的春天,春潮带雨,雾气漫天,邓小平以年近九旬的高龄南下考察,在深圳、珠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他对广东,特别是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又一次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争议和质疑给予了针锋相对的回应:“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一番讲话如拨云见日。东方风来,勇者不惧。广东率先冲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释放出更强劲的活力,迈进了一个“风生水起”的阶段。在1992年至2001年这十年里,广东经历了股市起伏、劳资平衡、安全生产、通胀压力、亚洲金融风暴等一系列严峻考验,破解了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初步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并用立法筑牢小康之基。与此同时,随着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入世”,广东正加快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2000年的春天,在广东视察时首次做了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从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进步要求的高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做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归结起来,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为改革开放奔小康进一步指明了航向。

中国“入世”后,广东又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看,如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所说,“中国经济将会持续强劲,中国的崛起将是全球化的主要催化剂之一”;从挑战看,在全球化视野内,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是竞争力,又以产业结构、环境质量、公务员素质和机制、国民幸福指数为评估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素。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必须率先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重重藩篱,2002年至2011年这是“攻坚克难”的十年。而在这十年里,相继发生了非典、世界金融危机、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等灾难。2003年,胡锦涛到南粤大地考察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广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齐头并进,化危为机,加快转型升级,抓到了科学发展的“牛鼻子”,并把改善民生、建设“幸福广东”放在突出位置。十年攻坚克难,十年砥砺前行,广东克服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南粤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外出考察的站就是广东。他对广东做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指示,这是新时代赋予广东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和责任。在近十年里,广东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深入推进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正风反腐,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来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在晒谷场上,在一棵高耸入云、300多年树龄的梨树下,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总书记次提出“精准扶贫”,指导全国扶贫攻坚战。“一个不缺,一个不少”的“全面小康”要求,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挂帅出征的影响下,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超千万人,打破中国前两轮扶贫每当贫困人口减到3000万左右就减不动的瓶颈。

截至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9万亿元,脱贫摘帽有序推进,困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危房等问题在大部分地区得到了较好解决。

2015年,广东率先完成国家标准下贫困减贫任务。自2016年以来,广东省累计投入近千亿元资金,用于省内各项脱贫攻坚及援助对口扶贫协作工作。2016年到2019年底,全省累计脱贫人口160万人,脱贫率90.7%,贫困发生率降至0.1%以下,94%的相对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

“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决胜就是冲锋号,就是总动员。”

2020年伊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理念,全国人民同心“抗疫”、英勇奋战,4万多名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演绎举国战“疫”的壮丽诗篇。举国上下,“战‘疫’战‘贫’两手抓”,咬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放松。

 

当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广东如何确立均衡发展的战略新布局?

当人类进入“5G 云 AI”的时代,广东如何腾“云”驾“AI”?

这个世界无论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创新都是为了让人类更幸福,让美丽乡村留得住乡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让粤港澳大湾区插上翅膀,带领整个广东一起腾飞……

在美国政治学者克里斯·马修斯看来,“一切政治都是乡土的”。其实,从民本和人本角度看,一切政治都是民生的。民众的生活水平是检验政治是否正确的试金石。无论政治之手如何高高举起,终都轻轻地落在人民的生活之上。

40多年沧海桑田,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人民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广东奇迹”。时至今日,当年没有出走的广东人大多会发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40多年前的广东,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人均GDP甚至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19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连续32年稳居全国首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同期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相当,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也一直名列前茅。广东在科技、教育、体育、网民数量、平均寿命等方面,几乎都是数一数二。过去的那些出走者,现在也开始逆向而动,或者回来经商创业,或者实现落叶归根。

 

40多年来,广东大地的小康之路,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精神的力量支撑着奋斗,创造了辉煌。那是“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敢于触及未知的探索精神,在特殊语境中只做不说的务实精神,有好政策时用足政策、在政策的模糊地带不观望不等待、适时选择选项的灵活精神,不排外、不排他的包容精神,讲规矩、守规矩的契约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小康并不是终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现在,广东已经站在“全面小康”的里程碑旁,站在重新出发的起点上……



导语摘要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卷一  百端待举,记录了1978-1991十年间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广东与香港经济差距很大,广东建设百端待举。广东人民追求小康,是革命的原动力,源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1978年9月,广东引进*家“三来一补”企业——东莞太平手袋厂。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深圳蛇口建立中国大陆*个出口加工工业区,这也是中国*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随后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声开山炮”。198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设立我国*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广东就占了3个。

  作品以详实的数据串联着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展现广东小康建设的艰辛历程与辉煌成就。全书讲述了广东人民为摆脱贫困所做的艰辛探索和全力拼搏,从个体户之变、经济特区建设、流行文化兴起、地方修建铁路、劳务市场、广交会、六运会等方面,或以故事带人物,或人物带故事,全景式展现该时段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



作者简介

章石山

  为集体创作团队总笔名。“石山”取自13位创作团队成员的谐音。由广东省作协牵头,组织省内优秀作家和媒体人组成的集体创作团队,包括张培忠、喻季欣、黎衡、姚中才、王十月、何龙、刘鉴、陈启文、盛慧、李焱鑫、曾平标、王威廉、陈枫等。



目录

章 穷则思变

  1. 大逃港
  2. 破冰
  3. 南有上屋
  4. 清远经验

 

第二章 先行一步

  1. 民以食为天
  2. 个体户之变
  3. 雇工不是剥削
  4. 白天鹅之舞

 

第三章 经济特区

  1. 奇迹的起点
  2. “二线关”不相信眼泪
  3. 工业区的夜与日
  4. 特区串珠成链

 

第四章 从街巷到山野

  1. 唤醒五羊城
  2. 春江水暖
  3. 山野不再沉默
  4. 农村的“二次革命”

 

第五章 知识改变命运

  1. 公正的龙门
  2. 天公重抖擞
  3. 流行文化兴起
  4. 市场运作赛事

 

第六章 八面来风

  •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卷一,百端待举:1978-199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