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45.5 7.3折 ¥ 198 全新
库存21件
作者杨叔子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65511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29160298
上书时间2024-10-20
一
“记忆的需要就是历史的需要。”[法]皮埃尔·诺拉主编:《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黄艳红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历史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这是自有人类记忆以来传统总是被口耳相传和文字记述的原因,也是今天学者们通过不同的历史课题探究过去的原始驱动。记述往往与客观现实有所偏差,使得部分历史学家不满足于从正统的史书和典籍中发现过去,热衷于从笔记、小说等私人叙述空间中寻找历史。在当代,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不再只是枯守故纸堆,而倾注时间走向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留心于观察、倾听、访谈,用声音和影像来保存历史,是为口述历史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大时代,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高校校长,成为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他们大都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推动者、见证者,他们或重教学改革或重科学研究,或重社会服务或重文化引领,或重国家需要或重大学自主,或重人文社科或重自然科学,或重行政改革或重教师作用,或重本科教学或重研究生发展,或重顶层设计或重基层创新,或重本土联盟或重国际合作,以高等教育改革家之风范,从高等教育不同层面入手,披荆斩棘,大刀阔斧,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奠基和垂范开拓作用。本套丛书以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为主题,以当面访谈聆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高等教育改革家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同时将这些一手资料整理成书,传于后人,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组织编写出版本丛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现代口述历史先驱、英国历史学家保尔·汤普森(Paul Thompson)认为,口述历史的基本重要性在于给了孩子们、学生们,或者说年轻人,一个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机会。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社会各界和人士通过不同的方式举行了纪念活动。恢复高考是国家的英明决策,于国于民都影响深远。那么,高考是如何恢复的?恢复之后大学的办学是如何逐步恢复并发展的?其中都离不开大学校长在此间的努力。本套丛书所邀请的校长便是这一重要历史活动的亲历者与主持者,他们能够提供作为历史参与者的视角与声音。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社会整体变革的内容。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他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并将其摆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首位。在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对于中断高考十年之久的国家来说,急需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骨干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任。本丛书的出版对回顾过去40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社会经济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既是缅怀过去,也是总结现在,还能展望未来。
编撰出版本丛书为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发展历程提供口述历史资料很有必要。口述历史的必要性关涉的是历史本质、功能与意义的讨论。历史是什么?谁是历史的叙述者?怎样的档案资料才能呈现客观的历史?在历史学的研究中,此类问题的解答通常被视为专业的缄默知识体系构建。口述历史研究者认为人民应该享有话语权,通过人民的声音,把历史交还给人民。正如意大利历史学者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口述历史的基本功能在于留存当代历史参与者的口述档案资料。收集口述历史资料的必要性在于:一是能提供档案资料的补充与印证,弥补档案资料中某些重大事件过程与细节的缺失;二是口述历史资料可以发挥历史研究和社会教育功能,那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决策者、参与者通过口述历史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细节,而对于一般公众来说,通过阅读这些口述资料更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本丛书是口述历史在当代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次尝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挫折、中断、恢复、改革与腾飞的多样化的发展阶段,我国当代对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的研究是当代教育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丛书编撰出版具有紧迫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均涌现出杰出的大学领导者。批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校长们有的已经辞世,大多已进入耄耋之年,本丛书的编撰有抢救性保护之意,是为这批勇立改革潮头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领军人物留下智慧以指导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创新。本丛书编撰的初衷之一便是考虑到曾担任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兼院长的朱九思先生已年近百岁,为他整理完成口述史实属迫在眉睫。遗憾的是,我们在整理朱九思教育口述史的过程中,先生于2015年6月13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他指导的博士生、现为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的陈运超教授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凭借朱九思先生生前谈话、师门集体回忆,以及朱九思先生系列著述,费时数年完成该书的整理工作。因而,当面访谈聆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高等教育改革家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同时将这些一手资料整理成书,传于后人,已经成为一件具有重要意义和急迫的事情。
二
口述历史不同于学术著作,相比学术著作而言口述历史的读者受众更加广泛。我们在编撰本丛书的过程中,结合口述历史的特点考虑本丛书所追求的风格、特点和定位。
力求复原史实、保全史料、深化史学。要做好口述历史研究工作,应明确“历史”的三层含义,即客观的事实(史实)、主观的记载(史料)和主客观结合的研究(史学)。与传统的单纯以文献为依据进行的历史研究不同,口述史研究是史实、史料和史学三层历史的融合。口述者叙述的是史实,但首先是属于口述者自己认定的事实,还需要通过记载的史料去印证,整理者通过比对口述材料与文献材料也能得到终的口述历史作品。口述历史必须恪守真实、客观、中立的基本原则,必须厘清访谈者与口述者之间的关系。左玉河教授认为历史研究者与历史当事人是口述历史研究的双重主体,但两者在口述访谈中充当的角色及所尽的职责是不同的。作为访谈者的历史研究者,是口述历史访谈的策划者和引导者;作为口述者的历史当事人,是口述历史访谈不可缺少的主角。口述历史访谈的过程,是访谈者与当事人通过口述访谈的方式共同回忆和书写某段历史的过程。本套口述史丛书力求做到以史为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述多议精,求信、求实、求真,为后世存信史,为学术做积累,为改革指正路。
力求形式与本质的结合。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史学实践在近年来颇为兴盛,源于社会大众对历史的关注热情显著增强。大众在获得一定的物质保障之后,会转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以提升自身的素养,人们开始去关注历史的、过去的、传统的东西,而不只是当下的日常生活。口述历史能很好地满足大众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某些重要事件的了解。这套口述史丛书,“口述”是形式,是特色,“历史”是本质,是根本。既要遵从口述的“形式”和“特色”,更要坚持历史的“本质”和“根本”,使之与一般历史著作区别开来,具有口述历史的风格和追求。
力求口述文本鲜活、生动、可读。口述者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善述者引人入胜。作为大学领导者,卓越的演讲能力是其胜任领导职位的基本能力之一。然而,口述历史与平常的对话不一样,需要整理者在前期做好一定的准备,把要了解的内容提前告知口述者,口述者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回忆,甚至是查阅资料去印证。对话的过程要尽可能做到问题有来由、事情有曲折、过程有细节、结果有悬念、语言口语化。问题有来由强调的是口述历史有自己的主题,是带着问题开展的研究工作,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漫谈。问题可以是整理者在前期准备的,也可以是口述者根据主题自我提出的。事情有曲折强调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均是螺旋式前进的,其过程大多循环反复,通过不懈的坚持与努力才能终取得成功。过程有细节强调的是在事件的重要节点与关口,某些重要决策与行动使事件的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此结果之前所发生的细节过程仅仅是少数参与者才知晓的,而这也正是需要通过口述历史公之于众的。结果有悬念强调的是叙述能引人入胜,而不是故作惊悚,是增加可读性,使人们意识到任何一次成功的改革实践均是特定时期不同主体博弈的终结果。语言口语化强调的是口述历史不是文本写作,是日常生活中口述者的自我呈现,这种表述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力求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本套口述史丛书以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为主题,每一位大学领导者均以个人主导大学改革为主题开展口述史的整理工作,每一本口述著作既要反映时代和改革的共性问题,也应体现传主的个别应对及其个性特征。共性指不同高校教育改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每一位大学领导者推进教育改革的特殊性质。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教育改革离不开整体的社会变革系统的支持,也受制于一定时期的社会改革氛围。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高校的改革,所面临的时代和改革背景是一样的,具有共性的时代烙印。不同的大学领导者具有不同的改革思路与领导方式,即使在共性的改革背景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改革实践。从纵向来看,不同时期的大学改革实践更是如此,因而,对每一位大学领导者的个性呈现是本丛书的特色所在。
力求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口述历史的叙事风格在追求可读性、鲜活性、生动性的同时,必然以付出较多的篇幅为代价,甚至是事无巨细的情节交代,在此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呈现重点的内容,而不至于被其他非重点内容所掩盖,是本丛书在编撰时一直强调要处理好的问题。我们认为,重点不在于篇幅的“多”,更是思考的“深”,只有篇幅的“多”而没有思考的“深”,那是“流水账”,要避免写成“流水账”,力争成为“沉思录”。而要成为“沉思录”,需要做到“国际视野、中国特色、问题意识、改革导向”。国际视野是叙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生被置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观照之下。毋庸置疑,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自己的道路与模式,然而西方国家建设高等教育的经验应该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的借鉴。中国特色是指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内进行的,尽管有借鉴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经验,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永不动摇的根本。问题意识是指以问题为中心论述大学改革的主要思考与举措,这些问题能反映大学改革的困境与突破以及决定未来走向,在推进大学改革这一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并有哪些经验和启示。改革导向是指这套口述历史丛书不是个人的生活史、活动史,而是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改革为主线的口述史。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把个人生活史与改革史结合起来,个人的日常生活与后来的主持大学改革是有内在关联的。
应处理好经验与教训、正面与负面的关系。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过程必然是反复曲折而终达成的。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经过拨乱反正后,在思想解放的大潮下获得快速发展,但在80年代末也遭受了西方势力侵蚀后的挫折,影响了一些大学改革的步伐,因而,该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既有良好的经验,取得了积极的改革成效,也有深刻的教训。进入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之后,中国高等教育迎来理性的快速发展,逐步走向以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并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轨道。因而,口述传主在对改革进行总结时应坚持客观理性的态度,认识到个体在整体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宜只写传主如何“过五关斩六将”,还要写其“走麦城”,敢于自曝其短。这不仅反映历史的真实,体现人格的境界,而且也会给后人更多的启示。
力求处理好学校与个人的关系。一所大学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校长的改革思路与实践以及协调各方关系的人格魅力,但不能完全归功于校长一人,与学校整体的改革环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所形容的,两者是“山”与“老虎”的关系,没有学校这座“山”,就没有校长展示治校智慧与能力的舞台,所以说“山与虎为”,而没有校长的治校智慧与能力,学校也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虎壮山威”。两者不可或缺,相辅相成。因而,在口述的过程中,如何以大学领导者为核心,探讨学校在某个时期的整体发展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力求处理好大学自身办学规律与少数非学术、非教育因素但带有中国现阶段特征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系统的支持,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大学发展同样如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内设计我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大学改革发展史,既有大学自身的办学规律,同时也要考虑到非教育因素、非学术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然而这部分的影响因素如何评判,不是短期内能够给予的,历史毕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清背后的事实,这就要充分依靠传主和整理者的人生智慧。口述者应该谈出正能量,给人以温暖和力量,谈出未来,谈出希望。
杨叔子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机械工程学家、教育家。1993年1月至1997年7月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本书采用口述史的方法,记录了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背景下,作者在华中科技大学从事管理工作以及学校改革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将近20年的历史发展,展示了丰富的历史画卷。本系列成果以重点系列图书集中分批展现出版形式,将口述者亲自动笔撰写和口述与整理形式相结合,每本书都集中反映一位口述者在任职校长期间的高等教育改革背景、措施办法、实施效果和反响、启示和反思,重点突出,有足够的深度和厚实度,目前市面上无同类书出现。
杨叔子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机械工程学家、教育家。1993年1月至1997年7月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本书采用口述史的方法,记录了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背景下,作者在华中科技大学从事管理工作以及学校改革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将近20年的历史发展,展示了丰富的历史画卷。本系列成果以重点系列图书集中分批展现出版形式,将口述者亲自动笔撰写和口述与整理形式相结合,每本书都集中反映一位口述者在任职校长期间的高等教育改革背景、措施办法、实施效果和反响、启示和反思,重点突出,有足够的深度和厚实度,目前市面上无同类书出现。
杨叔子,男,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共十五大与十六大代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30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名誉教授。荣获国*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立足于机械工程领域,把机械工程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紧密结合,与合作者致力于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交叉的研究与教学,特别是在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诊断、信号处理、无损检测新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专利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4种。获国*级、省部级教学、图书重要奖励13项,其中,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百余人获博士学位,指导的博士后已有10余人出站。
目录
章基于诚·根于勤·贵于恒/ 1
一、绝不当亡国奴/ 1
二、床前明月光/ 9
三、我是中国人/ 13
四、教忠教孝教修身/ 18
五、读好书,做好人/ 21
六、年轻人,火热的心/ 26
七、上大学真幸福/ 33
八、提前毕业留校/ 43
九、一定要当个好老师/ 48
十、鹣鹣比翼,互尊互信/ 55
十一、年轻的教授/ 65
十二、开发国内台微机信号处理系统/ 70
十三、突破断丝定量检测的国际难题/ 75
十四、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79
十五、振动工程及攻下“洋宝贝”难关/ 83
十六、首倡“智能制造”/ 87
十七、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93
第二章出思想·优生态·办氛围/ 99
一、重任落双肩/ 99
二、继承传统,丰富发展(上)/ 104
三、继承传统,丰富发展(下)/ 110
四、总结学校发展“三个转变”/ 114
五、促进学校“第四个转变”/ 120
六、关心和尊重教师(上)/ 125
七、关心和尊重教师(下)/ 130
八、学科建设是龙头(上)/ 135
九、学科建设是龙头(下)/ 143
十、教学是立校之基/ 152
十一、科研是强校之路/ 160
十二、服务增加大学活力/ 166
十三、管理就是服务/ 172
十四、办出大学氛围/ 179
十五、办出大学特色/ 187
第三章以文化人,以人化文/ 193
一、做人·做事·素质(上)/ 193
二、做人·做事·素质(下)/ 197
三、“五重五轻”现象反思/ 201
四、人文讲座的精神魅力/ 206
五、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 213
六、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基地建设/ 216
七、《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220
八、博士生培养及要求背诵《老子》和《论语》/ 223
九、文明以止,化成天下(上)/ 228
十、文明以止,化成天下(下)/ 232
第四章以人为本,以育为法/ 239
一、育人为本/ 239
二、教育定位于文化/ 244
三、教育是文化教育/ 248
四、教育是素质教育/ 252
五、爱国创新与共/ 260
六、学习·思考·实践/ 266
七、深知识·浅知识·实践/ 272
八、诚信是成人的基础/ 275
九、尊师重道,尊师爱生/ 280
第五章人文科学,和而不同/ 285
一、假命题·真问题·大课题/ 285
二、“五精五荒”/ 288
三、科学求真/ 293
四、人文求善/ 296
五、和而不同(上)/ 301
六、和而不同(下)/ 305
七、绿色教育(上)/ 310
八、绿色教育(下)/ 315
第六章经典需诵读,诗教应先行/ 319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因”/ 319
二、“背靠五千年”,坚持“三个面向”/ 324
三、经典需诵读/ 328
四、诗教应先行(上)/ 337
五、诗教应先行(中)/ 341
六、诗教应先行(下)/ 344
七、国魂凝处是诗魂/ 349
八、诗教美人文/ 354
后记/ 360
一、春风化雨/ 360
二、山高水长/ 366
三、育人为本/ 375
四、爱国科学家、教育家/ 380
五、致谢/ 383
章基于诚·根于勤·贵于恒/ 1
一、绝不当亡国奴/ 1
二、床前明月光/ 9
三、我是中国人/ 13
四、教忠教孝教修身/ 18
五、读好书,做好人/ 21
四、年轻人,火热的心/ 26
五、上大学真幸福/ 33
七、提前毕业留校/ 42
八、一定要当个好老师/ 46
九、鹣鹣比翼,互尊互信/ 53
十、年轻的教授/ 63
十一、开发国内台微机信号处理系统/ 68
十二、突破断丝定量检测的国际难题/ 73
十三、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77
十四、振动工程及攻下“洋宝贝”难关/ 81
十五、首倡“智能制造”/ 85
十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91
第二章出思想·优生态·办氛围/ 97
一、重任落双肩/ 97
二、继承传统,丰富发展(上)/ 102
三、继承传统,丰富发展(下)/ 108
四、总结学校发展“三个转变”/ 112
五、促进学校“第四个转变”/ 118
六、关心和尊重教师(上)/ 123
七、关心和尊重教师(下)/ 128
八、学科建设是龙头(上)/ 133
九、学科建设是龙头(下)/ 141
十、教学是立校之基/ 148
十一、科研是强校之路/ 156
十二、服务增加大学活力/ 161
十三、管理就是服务/ 167
十四、办出大学氛围/ 174
十五、办出大学特色/ 181
第三章以文化人,以人化文/ 187
一、做人·做事·素质(上)/ 187
二、做人·做事·素质(下)/ 191
三、“五重五轻”现象反思/ 195
四、人文讲座的精神魅力/ 200
五、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 207
六、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基地建设/ 210
七、《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214
八、博士生培养及要求背诵《老子》和《论语》/ 217
九、文明以止,化成天下(上)/ 222
十、文明以止,化成天下(下)/ 226
第四章以人为本,以育为法/ 233
一、育人为本/ 23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