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6.23 5.3折 ¥ 6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 鲍川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63911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8988931
上书时间2024-10-20
总序
汩汩义乌江,从远古流来,流过上山文化,流经乌伤古县,流入当今小商品之都,流成一条奔涌着2200余年灿烂文明浪花的历史长河。
义乌江流域,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2200多年的历史时期,勤劳智慧的义乌人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
义乌地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义乌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里,体现在“崇文,尚武,善贾”的义乌民俗里,体现在“博纳兼容,义利并重”的义乌民风里。义乌精神及民风、民俗遂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脉,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千百年来,义乌始终在传承着文明,演绎着辉煌,从而使义乌这座小城魅力无限。
义乌自古崇尚耕读,特别是唐代之后,学风渐盛,素有“小邹鲁”之称。自宋以来,县学、社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故士生其间,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学有成就,烨烨多名人。并且,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学海与宦海中大展宏图,而且还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绝的文化承续与传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里独树一杆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之帜,在优雅千载的儒风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义乌,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鲜明形象而历久弥新。
历史,拒绝遗忘,总要把自己行进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景,淘尽了英雄,留下了无数文化胜迹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经过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信息,而《义乌丛书》正是记录这些信息的真实载体。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怎样继承古老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格局,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鉴于此,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抢救文化典籍,古为今用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富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义乌历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栋。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国之重宝”,或则出于保护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甚低;或则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面临圮毁。如今,《义乌丛书》编纂工作的启动,为古籍的保护与使用找到结合点,通过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掸除世纪风尘,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同时,原本也可以得到保护。真可谓是两全之策,是为民族文化续命,是为地方文化续脉。
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义乌历史上,有许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值得记载。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孝义文化值得发扬,义乌兵文化应予光大。但由于历史上的义乌是个农业县,文化底蕴虽然深厚,载入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能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而,《义乌丛书》编纂者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创作出义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系列丛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追溯文化发源,承前启后义乌经济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定有其源。”义乌发展的文化之源,义乌商业的源流之根,义乌文化圈的形成特质包括宋代事功学说对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响,明代“义乌兵”对义乌“勇于开拓,敢冒风险”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代“敲糖帮”对义乌“善于经营,富于机变”文化精神的影响等。因而,如何用文化来解读义乌,也成了《义乌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从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义乌丛书》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广、狭之间,凡学术思想、哲学原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与层次,均在修编范围之内。
几千年岁月蕴蓄了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面对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义乌文化形态,我们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动。
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如今,守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能不呼吁,不要让义乌失去记忆。
《义乌丛书》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江南“小邹鲁”的清新佳景和礼仪之邦精深的内涵。走进她,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义乌区域文化赓续绵延的基石,也是义乌继续前进乃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力量。在建设国际商都的进程中,抢救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是全市文化学术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编纂这套丛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势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一直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认为,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我们对地方文化源头的追寻,正是为了坚定我们中华文化的自信。这也正是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
本书为“义乌丛书”一种。大先生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巨擘。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鲁迅先生生命中的*后十年里,一群义乌文人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包括陈望道、冯雪峰、刘朝阳、何家槐、何爱玉、吴晗、王西彦等。他们追随着鲁迅先生的事迹,也与历史的记忆一起流传下去。
施章岳,原任职义乌文化局。现任义乌市志、义乌丛书、义乌年鉴执行主编。
总序/ 001
序章浙东人的血性与气节/ 001
章鲁迅离开北京到上海/ 002
第二章陈望道:鲁迅先生有文来/ 006
第三章何菁谈鲁迅“木瓜之役”/ 016
第四章厦门大学刘朝阳、吴斐丹/ 023
第五章文人云集上海景云里/ 031
第六章《湖畔》诗集寄给了鲁迅/ 044
第七章冯雪峰住在鲁迅家对门/ 061
第八章冯三昧撰写《鲁迅先生》/ 067
第九章冯雪峰当先生的联系人/ 076
第十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081
第十一章“鲁迅有话要我转告你”/ 087
第十二章为鲁迅过五十岁生日/ 096
第十三章《前哨》:左联作家五烈士/ 102
第十四章鲁迅全家携雪峰全家照/ 114
第十五章雪峰陪鲁迅见瞿秋白/ 120
第十六章中央特科徐强、李云/ 128
第十七章鲁迅资助艾青办画展/ 132
第十八章冯雪峰组织营救丁玲/ 145
第十九章公开发表《不算情书》/ 151
第二十章尹庚采访远东反战会议/ 154
第二十一章:今晚只谈鲁迅/ 158
第二十二章吴晗编辑的《文学季刊》/ 163
第二十三章在中国大学读书的王西彦/ 166
第二十四章陈望道请鲁迅编《太白》/ 169
第二十五章萧三给鲁迅的一封来信/ 180
第二十六章何家槐写信寄给了鲁迅/ 186
第二十七章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 192
第二十八章李云当上宋庆龄的秘书/ 198
第二十九章送儿子赴苏联/ 202
第三十章大先生鲁迅生病时/ 205
第三十一章文坛的两个口号之争/ 210
第三十二章鲁迅答复尹庚的来信/ 219
第三十三章“你的老师与沈兄好吗?”/ 223
第三十四章:你们不尊重鲁迅/ 232
第三十五章鲁迅:皮脊的是送M的/ 237
第三十六章冯雪峰主持鲁迅的葬礼/ 244
尾章:鲁迅的骨头是硬的/ 250
附录一《鲁迅日记》中的义乌文人/ 255
附录二《鲁迅与义乌人》代序周海婴/ 270
后记/ 272
本书为“义乌丛书”一种。大先生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巨擘。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鲁迅先生生命中的*后十年里,一群义乌文人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包括陈望道、冯雪峰、刘朝阳、何家槐、何爱玉、吴晗、王西彦等。他们追随着鲁迅先生的事迹,也与历史的记忆一起流传下去。
施章岳,原任职义乌文化局。现任义乌市志、义乌丛书、义乌年鉴执行主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