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南事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皖南事变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8.57 7.4折 79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黎汝清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85927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9元

货号28984823

上书时间2024-10-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这个由国民党顽固派策划、让国共两党由合作抗日变得兵戎相见的事件,被周恩来总理定性为“同室操戈、千古奇冤”,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痛:新四军政委项英无辜被杀、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囚,悲愤地写下著名的“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本书以1941年1月4日~1月14日的皖南事变发生过程为线索,以真实的史料和历史细节为支撑,全面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该书曾获1988年华东文艺图书奖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图书奖金钥匙奖,出版以来长销不衰。

 

战事时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

战场位置:安徽南部

交战双方: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

双方将领:项英、叶挺;顾祝同、上官云相

兵力对比:9千:8万

结果:新四军伤亡被俘七千人



作者简介

黎汝清1928-2015)山东省博兴县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昌潍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曾立过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曾获三级解放勋章。著有《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黄洋界上》《皖南事变》《碧血黄沙》《湘江之战》等作品。儿童文学《三号瞭望哨》195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儿童文学一等奖,长篇小说《皖南事变》获1988年华东文艺图书奖一等奖及全国第二届图书奖金钥匙奖,《黄洋界上》获全军第三届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长征》获1988年华表奖、第二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被誉为“红色经典巨匠”“中国党史小说人”。



目录

出版说明


主要人物表


卷 事变前


章 1940年12月2


第二章 1940年12月27日


第三章 叶挺与顾祝同


第四章 1940年12月28日


第五章 叶挺与林志超


第六章 1940年12月29日


第七章 1940年12月30日


第八章 1941年1月4日


第二卷 事变中


第九章 茂林


第十章 重庆


第十一章 百步坑


第十二章 高坦村岔路口


第十三章 高坦村徐家祠堂


第十四章 星潭


第十五章 石井坑


第十六章 东流山


第十七章 石井坑,东流山


第十八章 上饶


第十九章 大康王


第三卷 事变后


第二十章 蒋介石


第二十一章 赵令波


第二十二章 袁国平


第二十三章 镜心法师


第二十四章 郑芳雪


第二十五章 林志超


第二十六章 项英


第二十七章 王自中


第二十八章 刘厚忠


尾声


代后记一


代后记二


附录一 何应钦白崇禧致朱彭总副司令、叶挺军长皓电(一九四○年十月十九日)


附录二 为顾全大局挽救危亡朱彭叶项复何应钦白崇禧佳电(一九四○年十一月九日)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自卫作战要图1941年1月4日~14日



内容摘要

这个由国民党顽固派策划、让国共两党由合作抗日变得兵戎相见的事件,被周恩来总理定性为“同室操戈、千古奇冤”,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痛:新四军政委项英无辜被杀、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囚,悲愤地写下著名的“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本书以1941年1月4日~1月14日的皖南事变发生过程为线索,以真实的史料和历史细节为支撑,全面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该书曾获1988年华东文艺图书奖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图书奖金钥匙奖,出版以来长销不衰。


 


战事时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


战场位置:安徽南部


交战双方: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


双方将领:项英、叶挺;顾祝同、上官云相


兵力对比:9千:8万


结果:新四军伤亡被俘七千人



主编推荐

黎汝清1928-2015)山东省博兴县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昌潍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曾立过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曾获三级解放勋章。著有《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黄洋界上》《皖南事变》《碧血黄沙》《湘江之战》等作品。儿童文学《三号瞭望哨》195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儿童文学一等奖,长篇小说《皖南事变》获1988年华东文艺图书奖一等奖及全国第二届图书奖金钥匙奖,《黄洋界上》获全军第三届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长征》获1988年华表奖、第二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被誉为“红色经典巨匠”“中国党史小说人”。



媒体评论

他会成为遗忘的党史小说大师吗?

作者:付如初

他的书比人有名。

五十岁以上的人,没有不知道《海岛女民兵》和《万山红遍》的。全国当时流传着一句话:“从南京到北京,都说《海岛女民兵》”。尤其是改编成电影《海霞》之后,更是尽人皆知,主题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也响彻大江南北。

那时候,他当红,和赵树理、浩然不相上下。

后来,特殊的历史时期结束了,“讲话”精神影响下的文学也开始被反思。然而就在人们以为,这些作家只能和这个时代捆绑在一起,难以转型的时候,他抛出了一部震惊文坛,也震惊了党史和军史界的大作品《皖南事变》。

这个由国民党顽固派策划、让国共两党由合作抗日变得兵戎相见的事件,被周恩来总理定性为“同室操戈、千古奇冤”,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痛:新四军政委项英无辜被杀、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囚,悲愤地写下著名的“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

如果一个作家没有史笔、史识、史胆,更重要的,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甚至,如果革命资历不够,都难以把握这充满悲剧意味的事件,更别说把我党、我军的重要将领作为文学中人,放到历史语境中还原去写。

他是黎汝清,山东人,只读过四年小学,半年私塾和三个月中学,17岁入伍,18岁入党。参加过昌潍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到过老山前线。在战争年代曾立过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获得过三级解放勋章。创作上,有儿童文学、中篇小说、电影剧本和17部长篇小说。他的小说涵盖了中国革命史的各个阶段。

“面对稿纸,背对文坛”是黎汝清的志向,“一旦存疑,我必探究”是黎汝清的创作追求。他认定写作是党赋予他的责任和使命,认定忠于历史真实就是忠于信仰。他追求书比人活得长。

如果说之前的名气是特殊历史时代赋予他的,那这一次,他“破茧成蝶”,真正成了一个挣脱时代观念束缚,理当被文学史铭记的大作家。

然而,观念变革总是困难的,认识分歧熄灭文学之火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皖南事变》出版之后,一方面是读者和评论界的“惊叹”和好评如潮,给予它“金钥匙奖”等荣誉;另一方面则是史学界的质疑和争论,*厉害的则是很多直接和间接的当事人的“告状”。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现象:一个作家不断自我突破,作品越写越好,思想高度和历史深度达到了空前的阶段,但他的文学地位却越来越边缘,越来越被冷落和遗忘。

到底是历史反思的戛然止步还是人事的力量太强大?或者,勇于打破创作禁区的作家不配有好命运?一位俄罗斯当代作家曾经说:“俄罗斯人不是历史变迁的牺牲品,而是不断变化的阐释的牺牲品。”

好在,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在文学氛围日益重视反思的大环境中,《皖南事变》经受住了考验。

当然,那个时候的黎汝清,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命运的吊诡之处,除了对文学负责,除了背着大量的史料去陈述、去证明,他没有考虑个人的荣辱,更没有怕。相反,他不满足于《皖南事变》的成功,而是沿着书写我党、我军历史上悲壮篇章的路,一走到底,相继又出版了《湘江之战》和《碧血黄沙》。

当时,有关西路军的史料大量解密,徐向前元帅出版了回忆录,许多普通党员也开始回忆自己的悲壮历程。黎汝清抓住时机,将建国后走访四方面军首长的*手资料,和《皖南事变》引起的“麻烦”所形成的创作经验,一并融入《碧血黄沙》的写作。他更理性,更注重用史料说话,更注重人性深度的开掘,正因为如此,这部书给读者提供的,并没有比历史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更少,而是更多。

而对“长征路上的红色惊叹号”湘江之战,他也是如此,将红军在几次反围剿斗争中的英勇表现,长征路上不断变幻的局势,对路线选择的要求,党的领导集体中各自的革命履历和性格表现,以及蒋介石和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全部考虑进来,让军事上这一场血流成河的悲壮抗争,折射出全党、全军乃至全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危难局势。他说:“95%的内容都是有史实可考的,可以当历史来读”。作家借由悲剧进行的历史反思,早已远远超过了“失败”本身,信仰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别样的光芒闪烁出来。

黎汝清注重真实,想为“无名的牺牲者立传”;黎汝清强调信仰,想寻找高级将领在复杂危局中的决策智慧和人性逻辑;黎汝清相信“以史为鉴”。作为中共党员,他是理想主义者;作为作家,他是文学的信徒。

《皖南事变》的结尾,战地记者白沙留给陈毅军长一封信,信中说:“历史是多面的,每个人只能用一双眼睛看世界,千秋功罪评说不一。阴谋拉开悲剧的序幕,性格才是悲剧的主角;在万古常新的悲剧人物身上,总能找到那个阿喀琉斯之踵。”

在《湘江之战》中,他说:“生活中,人事关系大概是*复杂的,智莫难于知人。”

在《碧血黄沙》中,他则说:“你是英雄,还要有命运之手把你放在英雄的底座上。”

2015年2月25日,黎汝清在南京逝世,享年88岁。作为他的责任编辑,我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却是在八个月之后。据他爱人邓德云介绍:黎汝清生前有嘱托,一切从简。

我遍搜网络,看到的的确只有报道黎汝清去世的短消息,和一篇很短的友人悼念的文章。

人固有一死,而且,历史和现实中也不乏轻如鸿毛者备极哀荣,重如泰山者黯然远去的例子。从哲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死本身和怎么被哀悼本身并不值得过分注意,然而,这样一个作家死之后,怎么被时间和历史记忆,却值得关注。

黎汝清会成为“被遗忘的大师”吗?

普希金在《纪念碑》中曾这样呼喊:“不,我不会死亡——我的灵魂在圣洁的诗歌中,将比我的灰烬活得更久长。”以此纪念一代大师远去。

 

与其他作家相比,黎汝清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败仗……人民军队艰苦奋斗,英勇顽强,与敌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歌颂的,而黎汝清这三部历史性小说,总结了我军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这对人民的教育特别深刻,对人民的启迪也特别深刻。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当感谢黎汝清同志对总结我军历史经验教训所做出的贡献。

——军事历史研究专家   朱清泽

《皖南事变》在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有重大的突破,具有革命史诗的品格。《湘江之战》写的是红军长征*战的惨烈与悲壮,《碧血黄沙》写的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西征战况,也都是气壮山河、催人泪下之大作。

——著名文学评论家  何镇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