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密码:通达智慧之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文化密码:通达智慧之门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1.02 5.0折 42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钟国兴 著,华景时代 出版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52837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8475483

上书时间2024-10-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文化有密码

怎样从根本上理解文化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文化之中,但如果认真追问,文化究竟是什么,又很难说清楚。

人类创造了文化,却又感到它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就像父母生了孩子,但是未必真正能够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何况,文化并不只是人类的孩子,它还是每个人成为这个人的原因,

反过来还是每个人的母亲。人和文化的关系比较复杂。

那么什么是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它们的根本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

学者们给出了关于文化的各种各样的定义,而且定义还在不断地增加。有的时候,关于文化的解释恰恰就成了人们对文化认知更加迷茫的原因。

这就需要弄清楚,当我们说一种东西属于文化的时候,是指它具有什么关键性的因素,是指它承载人类活动的某种信息,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应的信息也就不成其为文化。自然界的

一块石头和文化无关,但若上面刻上了文字图案,或者被人类使用过,它就和文化有关了。

那么文化是什么?首先是信息,是关于人类的各种信息。纯粹的、与人类无关的自然信息就不属于文化,而一旦与人类相关联,也就具备了文化的属性。当然,一般来说这种信息是

有方向的,其指向是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不是被其破坏和毁灭。

既然文化的实质是关于人类的信息,那么它也就有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表达方式。人类社会的文化灿若繁星、多姿多,根源在于其信息的排列方式、表达方式不同。因此,从这

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入手,就可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解读。

在不同的民族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逻辑,而这些逻辑背后又有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基本规则,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自己的“密码本”。这里说的“密码本”,并不是某个高人完全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文化发展中不断演化而出现的,人们为了文化本身便于理解和把握,对文化本身的逻辑顺序不断进行整理和概括而形成的。

文化的关键差异在数字

大凡“密码本”往往都和数字有关系,文化的“密码本”也不例外。就像在一般的“密码本”中,简单的数字代表某些基本的信息一样,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基本也是重要的信息往往和简单的数字,特别是十以内的数字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简单的数字,所代表的基本、重要的信息便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塑造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框架,因此它们的不断组合、演绎,就形成了一个民族颇具特色而又绚丽多彩的文化。

人们以往只是从文字的角度来理解文化的差异,那是不够的。其实,文化深层的内核上的差异,在于数字。不理解一系列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数字,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一种文化。因为深层的、能左右人潜意识的概念往往是简单的数字。

人类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往往倾向于寻找简单化的方式来进行认识和把握。人类创造纷繁复杂的文化概念和形式后,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它们归结为一些简单概念,这样的概念往往就是数字。因为人类打交道多的文字符号就是简单的数字。数字对于人类往往有两个为简单、直接的用处:排序和计数。我们一般只重视数字的计数功能,其实排序功能天天都在用,从小学生、普通民众到企业家再到领导人,做事情的时候每天都在排序:第 一件做什么,第二件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等等。数字的第三个功能是计算,而十以内的计算是每个人为熟悉和容易做到的,所以人们往往把复杂的问题归结为十以内的数字。

无论多么复杂的东西,只要归结为十以内简单的数字,就会感觉变成可以把握的东西了。当文化发展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被归结为这些数字,越是复杂的东西越需要简单地把握。人们其实经常使用这种通过简单数字来把握复杂问题的方式方法,但往往又没有特别注意这一点。

尽管任何文化都有通过简单数字来进行把握的倾向,这种倾向必然导致每一种文化特别是在思维方法上归结为一系列简单的数字,但是人们对此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因为这种倾向对人来说是天生的,是自觉不自觉地做到的,正如一首歌所唱:“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些简单的数字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各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对文化核心思维的概括,并且承担着对文化进行解读的功能,但是人们并没有对它们的作用有足够的、充分的、系统的认识。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称这些数字为“文化密码”。

从数字密码来看文化,东西方有极大的不同。西方文化根本的数字是一,也就是万事万物都归结为一个起终决定作用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又不被其他东西所决定。中华文化根本的数字不是一,而是零,因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无”,古印度文化也是如此(空)。这是东西方文化之根的大区别。在西方,数字三、五、七等都有特别的含义,而中华文化的“密码本”比较复杂,从零开始,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分别被赋予丰富的含义。

必须了解和理解了中华文化中从零至九这十个数字,才能从根本上解读中华文化。这十个数字是中国人思维的根本的“密码本”,也是中华文化根本的“密码本”。除了弄清楚这十个数字的含义,没有第二条途径可以从根本上、整体上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化。当然,正确理解这十个数字的含义,也只是正确理解中国人思维和文化的一个正确的开始,而不是全部。

文化的根本差异在原初假设

为什么不同文化会有基本数字的差异?基本数字的差异背后又是什么?其实更根本的是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原初假设。这种假设是从远古人那里就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潜藏在每个人的心底,它是一种极为简单同时也极为根本的思维模式,但这种模式却是整个文化原初的基因,是难以改变的基因背后的基因。这种模式从来不需要论证,因为它已经被人们的潜意识所接受,而且即使有许多否定性的论证也难以改变它。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确实存在荣格所说的每个民族自己的“集体无意识”。

中国人的原初假设是什么?是同理性假设,也就是认为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道理,因而喜欢用一个事物的道理类比其他道理,即类推思维。例如,如果有小孩问大人:太阳是什么?大人一般不会说是恒星,而是回答说:太阳是个大火球。再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推己及人”的伦理,还有认为万物之中皆有阴阳、人的五脏关系如同金木水火土等哲理,也是建立在同理性假设基础之上的。而被列为“五经之首”的《易经》,更是同理假设的系统化模式,《易经》的类推式思维正是建立在同理假设基础之上的。有人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象形思维,其实象形思维是在同理假设前提下进行的。在思维方式上,尽管同属东方,但印度人的思维和中国人有很大的差别,印度人的思维并不具有中国人这样深的同理假设痕迹,相反古印度的因明学却很接近西方的形式逻辑。同理假设基础之上形成的类推思维,使得中国人研究问题强调“一通百通”,不喜欢专深而喜欢博大,不喜欢分析而喜欢整合,不喜欢推理而喜欢直悟。

西方人的原初思维模式并不是同理假设,而是原点假设。他们自古以来更倾向于世界万物有一个初的原点,这个原点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被认为是水、火等实物,或者是“原子”(德谟克里特)。带有玄学色彩的是毕达哥拉斯,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数,但是也没有跳出原点假设的模式。到了近代,黑格尔在东方思维的启发下,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绝 对精神”,更加玄学化,但是仍然是原点假设的思维。不过,带有玄学色彩的毕达哥拉斯和黑格尔的观点,在古代和近代的西方哲学中很难算作主流。正是在原点假设基础上形成的原点思维,使得西方人孜孜以求地去寻找原点,注重分析和实验,注重逻辑和归纳,于是就有了近现代科学的发端与发展。

寻找世界本原是自古以来人类的共同兴趣,古代中国人当然也寻找世界的本原,但是寻找的不是西方人感兴趣的点,而是一种“气”,或是“惚兮恍兮”背后的道,是寻找使得万物具有同样道理的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东西。

东西方思维的根本差别在于原初假设。原初假设并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潜意识,它不是信仰,但是比信仰在人们心灵中扎的根还深,比信仰的力量还强大。因此,在文化差异问题上,对这个差异忽视不得。

起点相差毫厘,现实却相距千里。同理假设和原点假设这种原初假设上的差别,让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各自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特色。本书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揭示中华文化密码的。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基因和载体

为什么一些民族、国家的文化,历时千百年还能够得到传承?为什么有些民族、国家的文化经过一段历史而灰飞烟灭、传承中断?传承是否中断,核心问题在于其文化密码是否仍然存在,而文化密码产生与存续的前提是该文化是否还保持原初假设。

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断,根本的力量则是同理假设。同理假设对于任何东西都以同样或类似的道理来理解,因此看到的总是事物相同或相似的一面。同理假设形成的同理心,使得国人对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的东西,往往能“求同存异”,采取包容的态度,取与已有文化相同的东西。甚至在宗教信仰上,对外来文化的信仰也高度包容,于是保持了多神信仰。近代以前,直到今天,中国人基本没有为宗教而发起战争,就和这种高度包容很有关系。

不过,自20 世纪起,国人的同理心受到严重的冲击,后来一个时期受非此即彼的斗争哲学所影响。过度强调万事万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同理思维模式必然失去存在的空间和价值。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出现一些道德堕落现象,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同理心的颠覆。

此外,文化要存续发展,文化密码一定要得到保护。阴阳和合、五行生克这种平衡、系统的思维,一度被简单的“双方对立、一方消灭另一方”的说法所取代,由此造成了对中华文化深层误解,其影响之大是不可估量的。近代以来,一些与中华传统完全相反的思想被当作对传统的解读和传承,这是对中华文化根本性的灵魂层面上的置换和毁灭。

文化密码作为文化基因,它的功能是不断地在各种条件下复制自己,实现文化的复活、扩张、整合与发展。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能够存续,首先要看它的基因链是否完整,是否强大,是否具有在各种条件,哪怕是简陋恶劣条件下的复制能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会中断,不是看它在一个历史时期如何强大,而是看其基因链是否存在严重缺陷决定其是否容易断裂,看其基因链是否容易被其他基因所改变进而变异,是否因换一种环境就不再具有复制能力。所以基因链对于一种文化的存续发展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仅仅有原初假设和文化密码还不够,文化的复制和发展还必须有一系列载体。一种文化有其载体,可以传承数千年而不衰,而载体一旦丧失,则可能销形遁迹,辉煌不再。

中华文化已然传承数千年,经过多次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扫荡,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越发生机盎然,而且中原汉族与周边民族整合成了一个共同的民族——中华民族;近现代虽经多次列强入侵,加之大工业带来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却其根不断,顽强传承。究其原因,其一就在于中华文化虽然历经劫难,却依然有其一系列载体存在。

在古代,什么是中华文化的载体?除各种典籍之外,第 一是私塾和官办学校,这里是儒家文化传承的场所;第二是宗族祠堂,这里是家族、家庭文化传承教育的场所;第三是寺庙道观,这里是宗教文化及与宗教有关的民俗文化传承场所;第四是传统建筑,人们可以从这里了解历史故事和文化;第五是墓地,这里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传承历史文化;第六是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人们可以强化传统文化意识,了解传统文化;第七是乡村士绅和传统文人、艺人、匠人,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人格化代表,不断地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上述七种载体,使得中华文化有其强大的再生能力。

然而极为可惜的是,时至今日,中华文化这些重要载体不是不复存在,就是已经遭到严重毁坏。宗族祠堂在北方已经极为少见;古代中国曾经村村有庙宇和塔,而经过“文革”十年,许多地方这些已经荡然无存,得到恢复的只是一点点。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古建筑又在大拆大建中消失。相比之下,在儒、释、道文化的载体留存方面,中国大陆竟然不如古代中国的周边国家缅甸、泰国、越南、韩国等,更不如海上邻国日本,当然也不如我们中国的宝岛台湾,这不能不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如果任由文化载体消逝,那么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会只是留存在纸面上和电脑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实在堪忧。

请读者注意,本书在论述传统文化的时候,使用“中华文化”一词,而没有用“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不一定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并不一定在中国。其实在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周边许多古代属于大中华文化圈的国家都曾参与过,如越南、韩国、泰国、缅甸、日本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传承中华文化的,也绝不止中国,特别是遍布世界的华侨和中华文化爱好者们,已经将中华文化的影响扩展到世界各地,薪火相传。这是大中华文化。

有这样的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一定会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这本书,是想寻找能让中华文化绽放光明的不灭的灵魂。尽管中华文化的载体已经残缺,尽管缺少载体的灵魂,可能要漂泊,但是它会长驻在我们的心灵之中,与我们的生命同在。

祝福每一位中华文化的坚守者和传播者。



导语摘要

在不同的民族那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逻辑,而这些逻辑背后又有信息的排列组合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基本规则,这就形成了不同民族自己的“密码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密码本”?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糟粕和误区?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作者选择了零至九这十个及基本、又简单但也是重要的数字,阐释其在中华文化中特定、丰富的含义,解析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所独有的思维方法,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华文化精神的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

钟国兴,著名学者,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习时报社原总编辑,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专家成员。出版有《社会选择论》《重画世界——10种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升级才能生存》《从〈第五项修炼〉到学习型政党》《带着问题学——裸面学习法》《找点:精准高效的做事方法》《链式学习法——学习型组织的六级台阶》《孔子是个好老师》等著作。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管理学、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发表文章数百篇。另外,发表有散文、诗词、歌词等作品。多所高校、党校兼职教授,多座城市顾问,举办讲座上千场。



目录

序:文化有密码   序:文化有密码


0 怎样从根本上理解文化  1


1 文化的关键差异在数字  3


2 文化的根本差异在原初假设  6


3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基因和载体  9


第0章 无中生有


   0.0 中华文化之根  16


   0.1 和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  22


   0.2 通有无的道  24


   0.3 道是否真的存在  28


   0.4 中华文化的高境界  31


   0.5 有无之间融通的艺术  33


   0.6 中华文人的心境  43


   0.7 虚实关系的启示  48


第1章 以一制多


   1.0 一是初的原点  52


   1.1 一是精气  55


   1.2 和西方一的不同  59


   1.3 归于一才能入道  64


   1.4 归于一的途径  70


   1.5 由诚而达到敬  71


   1.6 一的意义和启示  73


第2章 阴阳和合


   2.0 中华文化中的阴阳  80


   2.1 追求阴阳和合  85


   2.2 中医的阴阳是什么  87


   2.3 兼容是中华文化重要特色  91


   2.4 以阴阳调和万物  93


   2.5 负阴抱阳和以阴制阳  96


   2.6 充盈阳气和以阳化阴  99


第3章 三才把握


   3.0 天地人三才  106


   3.1 三才之间的关系  108


   3.2 天人合一  108


   3.3 时也运也命也  112


   3.4 三是成事的格局  115


   3.5 人靠精气神  119


   3.6 不能不知其三  124


第4章 四象有度


   4.0 四象指什么  128


   4.1 四象的对应关系  130


   4.2 把握变化的度  131


   4.3 四代表全面协调  135


   4.4 无度就会坏事  137


   4.5 中庸是寻求佳点  140


   4.6 对中庸的正确理解  142


   4.7 止于至善  146


   4.8 执两用中  149


第5章 五行生克


   5.0 五行和数字五  156


   5.1 五行之间的关系  160


   5.2 五行在中医上的应用  161


   5.3 五性人  165


   5.4 中华的有机系统论  173


   5.5 五可概括天下  175


   5.6 位序关系  176


第6章 六步预见


   6.0 《易经》中的六爻  182


   6.1 六爻的卦例  182


   6.2 做事要看到六步  185


   6.3 六气与经络循行  187


   6.4 六合即多方协调整合  191


第7章 七是天的数


   7.0 七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