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6.09 4.6折 ¥ 35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杨朔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54645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27948197
上书时间2024-10-20
1913年4月28日,一个婴儿降生在山东蓬莱城北街的一所老宅中,他,就是后来被誉为散文大家的杨朔。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小说家。
3岁时,身为清末秀才、博学多识的父亲就教杨朔古诗;父亲辞世后,身为拔贡的外祖父又经常指导他习诗作文。读书之余,他常去看海。静谧的大海充盈着诗意的张力,波涛汹涌的场景展现了无比的壮美。聆听着阵阵浪涛,品味那碧蓝的诗意,畅想奇妙幻景,杨朔感到“瓦蓝瓦蓝的海水,使人的思想也明净起来”。在文学之路上,古典诗词的熏陶在杨朔心中种下了诗意的种子,碧蓝的大海给杨朔熏染了诗人的气质。
1926年,杨朔在山东烟台《威克莱》上发表了个人篇作品——短篇讽刺小说《白士宏》,显示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北,铁蹄踏过的土地,满目疮痍。祖国遭受蹂躏的惨状、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都使杨朔心中充满激愤。“诗缘情”,愤懑和痛苦的块垒时刻压迫着杨朔的心胸,不吐不快。1928—1937年,杨朔创作了不少旧体诗词,以七律和七绝为主要形式,抒发亡国之忧,感时伤怀。
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场的见闻极大地点燃了他心中的爱国热情:“现在是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也是个伟大的时代,我要在大时代里滚一滚。”“当前首要的是唤起全国人民,同心抗日。我决心用笔来战斗。”(杨玉玮《自有诗心如火烈——忆杨朔同志》)为此,他决然创作《绝情》一诗:“黄鹤楼头雁夜征,紫羊湖畔月孤明。谁知边塞悲秋客,赋到江南竟绝情。”表明自己不愿再做一个写作旧体诗词的“悲秋客”,而是决心撰写宣传抗日的文章,寻求救国之路。1937—1949年,杨朔创作了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北线》《红石山》《望南山》,短篇小说集《月黑夜》,通讯特写集《潼关之夜》等作品,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和民主革命的壮丽画面, 刻画了工农兵群众在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形象及其新的精神境界。这一时期的诗作《雪夜遣怀》:“四山风雪夜凄迷,夜色浓中唱晓鸡。自有诗心如火烈,献身不惜作尘泥。”是他火热灵魂、滚烫诗心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天翻地覆,万象更新,人民欢欣鼓舞,喜迎新生活。回首走过的血与火的抗争岁月,人们不禁感慨这安定清明的社会的来之不易,杨朔“每次在天安门观礼,一听见礼炮响,再听见奏国歌,就止不住要流眼泪,激动得很”,他发自内心地热爱新生活,敬佩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作为记者奔赴朝鲜,亲见了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的暴行和志愿军战士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豪情。本就有着一颗细腻易感诗心的杨朔,在这些情感的激荡下,激发了更大的创作热情。1949—1955年,他创作了中篇小说《锦绣山河》、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通讯报告集《鸭绿江南北》《万古青春》及多篇散文,记述战争年代的人和事,讴歌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朽的战斗功绩和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文笔朴实,感情真挚。《三千里江山》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被誉为建国初期小说文坛上的“重要收获”,奠定了杨朔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1955年后,杨朔转入了文化领导方面的工作,从事外事活动。然而,不安分的诗魂鼓动着他,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仍坚持创作。常常是白天进行繁重的外事活动,晚上挑亮灯火,抒写美文。他由小说和通讯特写等文体转向抒情散文创作,文学创作进入成熟期,相继出版了《亚洲日出》《海市》《东风枝》《生命泉》等作品集,反映各国人民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斗争,歌颂祖国的建设,表现劳动人民的品质和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并由此开创了“诗体散文”的新模式,文风清新、文雅含蓄、富有诗意,确立了他在当代文坛的地位。名作《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泰山极顶》《雪浪花》《秋风萧瑟》《画山绣水》《樱花雨》《蓬莱仙境》《海市》均诞生于这个时期。
二
杨朔因其小说创作知名于世,却以散文的成就得世人的推崇。
杨朔一生创作了200多篇散文, 出版了九个散文集,多篇散文入选中学、大学教科书。具有诗人气质的他开创了“诗体散文”的模式,引领了20世纪60年代散文诗化运动的潮流,是诗化抒情散文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从艺术特征上看,他的散文作品结构严谨、布局精巧,语言精练含蓄,富有诗意。这种“诗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诗的意境。
杨朔善于缘情生物、托物言志,常常从小处落笔,通过想象、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构造诗意的形象,创造诗的意境,表达深远的旨意,具有诗情美。如《茶花赋》中,作者从含露乍开的茶花想到了祖国的未来;《泰山极顶》以泰山赞誉中华民族,寄寓中华民族如旭日东升般无限辉煌的情思。
其二,诗的结构。
杨朔在《〈东风枝〉小跋》中说:“动笔时,我也不以为自己是在写散文,可以放肆笔墨,总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他的散文结构精巧别致,常常巧设悬念,穿插点化,曲折多变,卒章显志。如《茶花赋》欲赋茶花先赞梅花,继而又从欣赏茶花美而歌颂我们的生活美、劳动美以及美的创造者,层层铺垫,结尾又以童子面茶花象征欣欣向荣的祖国,表达出对祖国灿烂明天的赞美。他又喜采用双线交织的安排,或虚实相生,使行文更有曲径通幽之美,富有诗意。如《泰山极顶》采用双线交织的结构,以登山看日出为明线,以对人民集体化的赞美为暗线组织行文,达到了曲折回环,别致诗意的效果;《雪浪花》中用“雪浪花”意象与“老泰山”的形象构成一种虚实相生、形神对应的诗化格局。
其三,诗的语言。
杨朔往往精心锤炼语言,用字精准传神,又擅用修辞,创造出独特的清新俊逸、凝练简洁又充满诗意的语言。如《雪浪花》中的“是叫浪花咬的”, 一个“咬”字 , 传神 、精当,把雪浪花写活了,也把老泰山的形象诗化了,使文章充满诗意。《泰山极顶》中“你再瞧, 那在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 那在山脚下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 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都是徂徕山等许多著名的山岭;那黄河和汶河有恰似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祖国山川河流都洋溢着激情和青春的朝气,诗意喷薄而出。
如果说杨朔的散文作品呈现出诗意的优美格调,那么杨朔的小说作品则体现出英雄的壮美之气。
这种壮美在于他塑造的“雄浑壮美的形象”,写英雄,颂英雄,用英雄的豪壮之气激荡人心。如《大旗》中高举大旗,率领农民举行暴动的坚毅勇猛的盛光斗;《铁骑兵》中掉队了自动打游击,吓停了鬼子“扫荡”的机智勇敢的八路军。
壮美还在于他笔调的热烈、雄浑,带有“金戈铁马铮铮作响的音调”,如《风暴》中描写呼啸而来的北风:“黄色的尘头沿着原野滚来,带着呼呼的吼声,像是驰突的兽群。尘头越近越响,树木摇晃了,房屋震颤了,天色暗淡了,风暴的领域是更开拓、更辽阔,直扫过遍体创伤的沧石路,吹到遥远遥远的南边。整个大平原翻滚起来了。”
不论散文还是小说,在杨朔的笔下,都呈现出诗一般的艺术美。
在内容题材上,杨朔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往往反映光明,歌唱新生活,显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以本书为例,本书共收录杨朔31篇文章,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都有,几乎涵盖了杨朔的整个创作阶段。其中前三辑为散文,第四辑为短篇小说。
辑《散文·荔枝蜜》主要抒发了对劳动人民和新生活的赞美与歌颂。如《香山红叶》中借红叶赞美老向导历经沧桑,在新时代里精神饱满、思想高尚,“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滇池边上的报春花》更是直接赞美“只有今天,追求不到的圆满东西,我们可以追求到了。也只有今天,昆明才真正出现了长年不谢的春天”。表现抗日战争的《木棉花》和反映解放战争的《百花山》也都反映了人民的觉悟和斗争的英勇,表达了对人民的赞美。
第二辑《散文·春在朝鲜》主要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作品,记述了作者在战场上的见闻,反映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战斗生活、精神风貌,“他们过的是紧张而艰苦的战斗生活,他们却有着高贵的理想,热烈的愿望,渴望着把生活建设得更美好。”(《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抒写了中朝人民同仇敌忾的国际友谊和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共同心愿,“虽然有条鸭绿江把中朝人民隔在南北两岸,但在保卫自己祖国和世界和平的共同意志上,这条界线是不存在的。”(《鸭绿江南北》)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朽的战斗业绩和对祖国、对人民、对和平的热爱以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伟大精神,“这个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战斗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为全世界的人民服务呢。”(《平常的人》)这些作品中跃动着时代的脉搏,洋溢着战斗的气息,鼓舞人心。
第三辑《散文·锦绣山河》都是作者从事外事活动时期的作品,以游记为主,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抒写和赞美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风貌和祖国的建设成就。如《雪浪花》中的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黄河之水天上来》赞颂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的力量集合一起,就能发挥出比大禹还强百倍的神力,终征服黄河。”
第四辑《小说·风暴》所选作品大多写作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内容主要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老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斗争的顽强,塑造了觉醒的劳苦大众和顽强斗争的英雄等一系列形象。如《风暴》中数万冀中人民在沉睡的平原上捣毁敌人修筑的沧石路进行斗争,《月黑夜》中一个八路军骑兵班在敌占区得到百姓的殊死帮助。这些作品充满了抗日救亡的决心,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及人民对获得解放的强烈渴盼。
在思想情感上,杨朔笔下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充盈着积极昂扬之气,蕴含着美好与希望,给人以奋发振作的精神力量。他认为,“散文常常能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所以一篇出色的散文,常常会涂着时代的色彩,富有战斗性。”(《〈海市〉小序》)他的创作“想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东风枝〉小跋》)
民族危难之际的杨朔,将手中的笔作为武器,去呐喊和冲锋陷阵,用他执着而强烈的爱国热情, 投身到为民族独立而战的洪流里,赞颂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顽强斗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如《征尘》《风暴》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的散文仍然用饱满的激情,诗意的讴歌,高唱激越昂扬的时代旋律,震撼读者的心灵。在热火朝天的社会建设中,他为劳动人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生命也可以献出来”的精神品质而感动,塑造了一系列如《茶花赋》中的花农普之仁、《香山红叶》中的老向导等劳动人民的形象,讴歌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和主人翁精神。
三
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杨朔的散文被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评论界一致认为其创作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一流的。他的不少作品被选入大学、中学教科书,得到了有力的传播,扩大了影响。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我国文学主流是描写工农兵群众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散文也以写先进、颂英雄的通讯特写这种类似散文的文体为主。杨朔的“诗体散文”则做到了把阶级的情感扩展到了社会的情感,让作品从阶级斗争的政治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走向了文化,突出了散文的文学特色,创造了富有新意的散文体式,大大提高了散文的美学价值,开拓了抒情散文创作的天地,引发了诗化散文的思潮,使散文创作出现短期繁荣的局面,立下了无可替代的丰碑。可以说,杨朔的散文具有独特的开创性的眼光和勇气。
即使今天,杨朔及其作品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精神 。
在写作的态度上,杨朔踏实而认真,真正地走入人民,走入生活,投注真情。他认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杨朔“从这个地方转到那个地方,到处流动,一去不用说,先打听有什么好材料”,得到了“马上记者”的美称。谈到“诗意”的时候,杨朔又说:“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快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呢?”正是这种踏实认真,投入生活,投注真情的态度,催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反观当下,追求便利、快捷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随之而来的心浮气躁、浮皮潦草、浮光掠影的态度不止在文学上,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为害甚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杨朔的创作态度很值得当下的年轻人学习。
在写作的眼光上,杨朔富有诗人气质,他善于用自己那颗敏感而火热的“诗心”去感受生活,发掘美好动人的意蕴,抒写时代的风貌。他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他是真爱我们的祖国,真爱我们的人民,真爱这奔向光明的新生活。在他的笔下,山川景色充满着迷人的色彩;战斗生活呈现出传奇的特色;平凡普通的人物,也都展现出伟大的精神品质,绽放时代的光芒;细微的事物如一片红叶、一簇浪花、似雪的樱花、萧瑟的秋风都勾动思绪,呈现出动人又伟大的一面。诗意洋溢之余,更给人以鼓舞和启发。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强调世界眼光的高瞻远瞩,却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好;我们追求“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却没来得及停下看看我们正迈步的方向;我们盯着推特、博客、抖音不断猎奇,却忘记了的奇迹就是美好生活的创造。当习作的年轻人牢骚着“没有素材”可写,用贫瘠的语言草草涂抹着苍白的生活的时候,真该读读杨朔的作品,用 “诗心”熏染自己,用“诗意”看待生活,收获美好。
在写作的技巧上,杨朔的散文呈现出模式化的特点,整体构思上多采用“物—人—理”或“景—人/事—情”的三段式结构,布局安排上多出现“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的程式。“物—人—理”就是先描写一种景物,根据作者的主观意图营造出一种意境,再在这个场景中展开人物、故事,后对人与景进行提升,归纳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升华一种情感。如《秋风萧瑟》中由游山海关到遇到青年讲述长城的故事而升华到“用思想信仰修另一种长城”。这样的结构以及“悬念—转弯—升华”的布局,使文章逐层推进又有机融合,峰回路转又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如《泰山极顶》中,开头设下了“看日出”的悬念,接下来描绘雄壮瑰丽的泰山风光,穿插批评深山人家与世隔绝,而后笔锋一转,告诉我们零散的人家也加入了公社,终升华到我们民族宏伟的创业史就是另一场更加辉煌的日出。让读者不由感叹构思精巧,引人入胜;眼光独到,翻出新意;思想深刻,使读者受到了洗礼。如此清晰明确又严谨精巧的模式对于初学写作的人,尤其是中学生来说,很容易模仿,适合作为写作基本功训练的范式。
除了规范易学的模式,杨朔作品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升华、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写作技法乃至各种修辞的运用也十分丰富、极为典型,适合教师做范例进行写作教学,也可给习作之人进行技法训练。相应的内容和例子前文有不少,这里不再赘述。
在思想价值上,杨朔作品中体现出超越个人的格局和相当的社会责任感。
杨朔长期与劳动人民同甘共苦,对人民群众有着深沉的爱:“我不想隐瞒我的感情,我爱我们的人民,我和他们比较长期走在一条路上,经历过共同的战斗,一闭眼我的眼前便出现许多人物,都是那么勇敢,那么朴素,那么自然,正是像他们那样的人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历史。”他用诗心创诗意,抒发的是“大我”之志、“大我”之情,歌颂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描绘了祖国蒸蒸日上的建设图景,表现了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情怀。这种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种精神境界和情怀,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国家价值融为一体。
本书收录了杨朔创作的系列红色作品,包括中篇小说《锦绣山河》《红石山》《北黑线》等、散文《荔枝蜜》《香山红叶》等。其中《荔枝蜜》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本书同时邀请了国内语文名师对原著进行导读和点评。根据国家红色主题教育的要求和原著的文学价值,受邀的名师会对文本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并挑选书中重点的字词句,供读者学习和收藏,力争达到好像有一位老师正坐在读者身边,对他面对面进行阅读指导的效果。
杨朔(1913-1968),男,是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同时写了大量散文。
散文·荔枝蜜/1
香山红叶/3
木棉花/6
茶花赋/11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14
荔枝蜜/20
百花山/23
京城漫记/33
戈壁滩上的春天/38
散文·春在朝鲜/43
鸭绿江南北/45
春在朝鲜/49
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53
中国人民的心/58
万古青春/64
英雄时代/72
上尉同志/77
平常的人/85
散文·锦绣山河/91
黄河之水天上来/93
画山绣水/97
黄海日出处/101
秋风萧瑟/113
海罗杉——井冈山写怀之一/117
西江月——井冈山写怀之二/122
雪浪花/126
泰山极顶/131
小说·风暴/135
征尘/137
风暴/143
霜天/155
渔笛/164
大旗/170
月黑夜/194
铁骑兵/208
春子姑娘/211
本书收录了杨朔创作的系列红色作品,包括中篇小说《锦绣山河》《红石山》《北黑线》等、散文《荔枝蜜》《香山红叶》等。其中《荔枝蜜》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本书同时邀请了国内语文名师对原著进行导读和点评。根据国家红色主题教育的要求和原著的文学价值,受邀的名师会对文本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并挑选书中重点的字词句,供读者学习和收藏,力争达到好像有一位老师正坐在读者身边,对他面对面进行阅读指导的效果。
杨朔(1913-1968),男,是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同时写了大量散文。
香山红叶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浓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的向导,胡子都白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老向导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老向导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老向导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老向导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石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扛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来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老向导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老向导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个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
老人说:“你先别急,一上半山亭,什么都看见了。”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