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药食同源”是集中国传统医疗、饮食、养生保健等于一身,极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也是当今世界上从没有的生活方式。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从传统中医的角度阐述传统文化当中。“药”与“食”共同与区别关系的著作。
作者简介
胡瑛君,亦称胡迎军,男,中医师,北京著名的中医正骨专家,宫廷正骨秘传第十九代传人,传统中医文化挖掘、继承、研究者。
胡瑛君先生祖籍河北行唐,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其祖父胡老盘一九三八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医生的身份为抗日做出过特殊贡献;其父胡耀明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随团医生,其高中毕业后自学中医,先后通过了国家的学历资格考试和医师资格考试,一九九四年七月开始独立门诊直到现在。
一九九零年三月,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进修。
一九九一年八月,拜北京宫廷正骨第十八代传人王大昌先生为师。
一九九八年二月,首钢报焦点人物栏目对胡瑛君先生的治疗事迹和治疗范围进行过报道,文章名称《正骨按摩写春秋》。
一九九八年十月,在北京针灸学会《北京针灸治疗提高班》进修。
二零零五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特色医疗、名医名院概览》第二篇“特色医疗卷”中,将其治疗特色和治疗范围收录在内。
二零一二年五月,由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胡瑛君先生的巨著《医易同源》,全书完整的挖掘和阐述了传统中国医学的起源和理论基础。
二零一三年十月,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和中国文史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时代先锋》医疗与卫生篇中,以“《医易同源》为中医的事业插上翅膀”为题进行了采访。
今年出版的《异法归源》,则是另辟蹊径,从治疗八法的角度学习研究《伤寒论》的著作,而同时出版的《药食同源》,则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从传统中医的角度阐述传统文化当中,“药”与“食”共同与区别关系的著作。
胡瑛君先生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并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二十多年来,经常深入民间,拜民间有真才实学者为师,深入挖掘民间行之有效的传统治疗方法,先后得到河南原阳“接骨圣手”李志安老先生及“易水学派”传承人,河北行唐获有“黄老邪”“黄老怪”“黄半仙”称号的黄发斌老先生的指教。
目录
章 内经之百病始生
节 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第二节 风邪与疾病的关系
风向的测定及居留时间
太乙居官之变
正风的名称与功能
特殊之风
贼风伤人的原理及症状
第三节 寒邪与疾病的关系
外感
内伤
寒邪引起的病症
诊断治疗
第四节 热邪与疾病的关系
热病在面部的反应及治疗
发热注意事项
酒
病机简论
第五节 湿邪与疾病的关系
第六节 暑邪与疾病的关系
第七节 阴阳气血与疾病的关系
阴阳与疾病
精血与疾病
第八节 情志与疾病的关系
第九节 疾病的传变
第二章 药食的产生
节 阴阳五行的产生
阴阳的应用
五行的产生
第二节 五行与五味的关系
五味的阴阳属性
第三节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盛所需气味
五脏虚所需气味
五味的应用
五味禁忌
年运与气味的关系
药物与气味的关系
第三章 药食的分类
节 水
第二节 酸味药食
菜类
果类
谷类
肉类
第三节 苦味药食
菜类
果类
谷类
肉类
第四节 甘味药食
……
第四章 药食的应用
第五章 药食集锦
第六章 禁忌
内容摘要
“药食同源”是集中国传统医疗、饮食、养生保健等于一身,极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也是当今世界上从没有的生活方式。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从传统中医的角度阐述传统文化当中。“药”与“食”共同与区别关系的著作。
主编推荐
胡瑛君,亦称胡迎军,男,中医师,北京著名的中医正骨专家,宫廷正骨秘传第十九代传人,传统中医文化挖掘、继承、研究者。
胡瑛君先生祖籍河北行唐,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其祖父胡老盘一九三八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医生的身份为抗日做出过特殊贡献;其父胡耀明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随团医生,其高中毕业后自学中医,先后通过了国家的学历资格考试和医师资格考试,一九九四年七月开始独立门诊直到现在。
一九九零年三月,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进修。
一九九一年八月,拜北京宫廷正骨第十八代传人王大昌先生为师。
一九九八年二月,首钢报焦点人物栏目对胡瑛君先生的治疗事迹和治疗范围进行过报道,文章名称《正骨按摩写春秋》。
一九九八年十月,在北京针灸学会《北京针灸治疗提高班》进修。
二零零五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特色医疗、名医名院概览》第二篇“特色医疗卷”中,将其治疗特色和治疗范围收录在内。
二零一二年五月,由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胡瑛君先生的巨著《医易同源》,全书完整的挖掘和阐述了传统中国医学的起源和理论基础。
二零一三年十月,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和中国文史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时代先锋》医疗与卫生篇中,以“《医易同源》为中医的事业插上翅膀”为题进行了采访。
今年出版的《异法归源》,则是另辟蹊径,从治疗八法的角度学习研究《伤寒论》的著作,而同时出版的《药食同源》,则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从传统中医的角度阐述传统文化当中,“药”与“食”共同与区别关系的著作。
胡瑛君先生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并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二十多年来,经常深入民间,拜民间有真才实学者为师,深入挖掘民间行之有效的传统治疗方法,先后得到河南原阳“接骨圣手”李志安老先生及“易水学派”传承人,河北行唐获有“黄老邪”“黄老怪”“黄半仙”称号的黄发斌老先生的指教。
精彩内容
《药食同源》:
膀胱痹的症状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热水似的小便涩滞不爽,上部鼻流清涕。
五脏都各自与其他组织器官相合,若病邪久留不除,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若是骨痹不愈,再感受了邪气,就会内舍于肾;若是筋痹不愈,再感受了邪气,就会内舍于肝;若是脉痹不愈,再感受了邪气,就会内舍于心;若是若肌痹不愈,再感受了邪气,就会内舍于脾;若是皮痹不愈,再感受了邪气,就会内舍于肺。
痹邪能侵犯六腑是饮食不节、起居失度所导致的根本原因。六腑各有俞穴,若外有风寒湿邪侵及它的俞穴,内有饮食所伤的病理基础与之相应,于是病邪就会循着俞穴入里而滞留在相应的腑。
总之,这些痹证都是各脏在所主的季节里重复感受了风、寒、湿的邪气所造成的,各种痹病日久不愈,就会进一步向内深入,其中:
痹邪内犯到五脏则死。
痹邪稽留在筋骨间则痛久难愈。
痹邪停留在皮肤间则容易痊愈。
痹病,若是寒气偏多就会疼痛,有寒所以才痛。
痹病不痛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营卫之气运行涩滞,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的缘故,所以不痛。
痹病麻木不仁是皮肤长期得不到营养的缘故。
痹病发生在骨则身重;发生在脉则血凝涩而不畅;发生在筋则屈曲而不能伸;发生在肌肉则麻木不仁;发生在皮肤则寒冷。
痹病表现为寒象是由于机体的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能助长寒邪之势,所以表现为寒象。
痹病表现为热象的,是由于机体的阳气偏盛,阴气不足,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互结合而乘阴分,所以会出现热象。
其中多汗而皮肤湿润的,是由于感受邪湿太甚,加之机体的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结合,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
凡是痹病一类的疾患,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弛缓,其中风邪偏胜的痹病容易痊愈。《素问·举痛论》日:“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
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经脉中的气血是流行不止,如环无端的,如果寒邪侵入了经脉,就会使经脉中的气血循行迟滞,经脉因不能畅行而血少,脉气也随之留止而不通,所以会突然作痛。寒邪侵袭于脉外则经脉受寒,经脉受寒则经脉收缩不伸,收缩不伸则屈曲拘急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因内外引急,故突然发生疼痛。如果得到热气,则疼痛立刻停止。假如再次感受寒邪,使卫阳再次受损,就会久痛不止。
寒邪侵袭经脉之中,和人体本身的热气相互搏争,则经脉充满,脉满为实,不任压迫,故痛而不可按。
寒邪停留于脉中,人体本身的热气则随之而上,与寒邪相搏,使经脉充满,气血运行紊乱,故疼痛剧烈而不可触按。
寒邪侵袭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以致血气凝涩而不散,细小的脉络拘急牵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则血气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
寒邪侵袭于侠脊之脉,由于邪侵的部位较深,按揉难以达到病所,故按揉也无济于事。
寒邪侵袭于冲脉之中,冲脉是从小腹关元穴开始,循腹上行,如因寒气侵入则冲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鼓脉欲通,故腹痛而跳动应手。
寒邪侵于背俞足太阳之脉,则血脉流行滞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足太阳脉背俞与心相连,故心与背相引而痛,按揉能使热气来复,热气来复则寒邪消散,故疼痛即可停止。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