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1.03 5.5折 ¥ 3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容志毅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78188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27856528
上书时间2024-10-20
章 中国古代化学史概况
/ 1
考古与田野所见化学知识 / 2
传说故事蕴含的化学知识 / 5
中国古代的化学思想 / 7
古代化学史研究现状 / 12
第二章 典籍与中国古代化学
/ 19
技术史中的化学 / 19
医药典籍中的化学 / 28
农学著作中的化学 / 33
笔记小说集中的化学 / 38
《道藏》中的化学 / 44
第三章 百工与中国古代化学
/ 59
医药与化学 / 59
农业与化学 / 69
服饰与化学 / 73
涂料与化学 / 79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化学过程
/ 86
古代化学的操作场所 / 86
古代化学的装置设备 / 90
古代化学的原料 / 95
古代化学的操作过程 / 106
第五章 中国古代化学的作用
/ 115
推动社会发展与转型 / 115
启迪化学探究的科学思维 / 118
中国古代化学大事记
/ 123
参考文献 / 127
中国古代化学史概况
7世纪,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这归功于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意耳(Robert Boyle,1627—1691),他在《怀疑派化学家》中首次科学定义元素时提出:“化学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寻找和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它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同时,遵循这些规律进行科学实验和实践研究。一直以来,人类都在探寻物质的本源及其变化。因此,化学的发展历程比化学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的历史要久远得多。化学的发展历程本身,其实就是一部丰富的化学史。它既不属于化学,也不属于历史,而是化学与历史交叉科学史的分支之一,隶属于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
19世纪,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扩张,掀起了“西学东渐”的浪潮。“化学”作为近代科学的门类之一,开始在清朝晚期的中国登场。“化学”这个名词在中国的出现,始于清朝咸丰年间。1855年,近代思想家王韬(1828—1897)在上海从事新闻出版行业时,从中国内地会(ChinaInland Mission)创始人、英国人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口中得知“化学”一词。当时,王韬还将这个名词记录在他的《蘅华馆日
记》中。
“十有四日丁未,是晨郁泰峰来,同诣各园游玩,戴君特出奇器,盛水于桮交相注,曷顿复变色,名曰化学,想系磺强水(硫酸)所制。”
1855年,英国医师合信(BenjaminHobson,1809—1873)在上海出版了一种自然科学概论的著作《博物新编(三集)》。其中初集为气象学、物理学和化学,提到“养气(氧气)”“轻气(氢气)”“淡气(氮气)”“炭气(一氧化碳)”,而且首次提到化学专有名词“硝强水(硝酸)”“磺强水(硫酸)”“盐强水(盐酸)”,并介绍了相关的化学性质和具体制作方法。1956年,英国人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1829—1890)在《格物探源》中接受了“化学”一词的用法,并讲述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如书的第三卷“元质(元素)”写道:“轻二养一成为水,鏀一绿一成为盐(NaCl),铗一淡一养三成为火硝(ANO3)。读化学一书,可悉其事。”
“化学”一词以及与化学相关术语的引入中国,确实始于清朝晚期。这表明只是到了近代,中国的传统文明才和西方的近代科学,在交流和对话中逐步融入同一套科学系统中,使用共通的科学话语。然而,中国古代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确实又是源远流长,值得后人自豪和继承的丰厚财富。
考古与田野所见化学知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流传“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观念和学说。其实,这就是关于物质世界本源及其变化的朴素认识。中国古人在“五行”的探索实践中,火的历史尤为久远,影响之大可见一斑。关于火的使用和经验总结,直接成为人类新的解放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讲中国古代的化学知识,还得先从火开始谈起。
先秦时期的古书记载了取火的化学知识。《庄子·外物》说道“木与木相摩则然(燃)”。古人取火的具体方法大致有四种,即磨、钻、锯、打。中国古书里记载,用两块小木头相互摩擦而起火的取火方式,又往往以钻木取火流传较为广泛。比如《管子·禁藏》讲道:“当春三月,……钻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毒也。”《管子·轻重己》又提道:“冬尽而春始,教民樵室、钻燧、墐灶、泄井,所以寿民也。”《论语·阳货》还记载:“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礼记·内则》也说道“木燧,钻火也”。钻木取火对操作的方法也是有讲究的。《淮南子·说林训》曰:“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古书里关于这句话的注中提道:“疏,犹迟也;数,犹疾也。得其节,火乃生。”其中,可见钻木的速度张弛有度,才是成功取火的关键。先秦文献记载关于火的使用,是远古时代的人类在总结生产生活的实践经验中流传下来的。
远古人类取火的古老记载,除了文献之外,还可从一些考古出土的文物中得到更为久远的实证。中国古代取火用火的历史至少不晚于陶瓷烧制的时间。目前,出土取火文物较为丰富的是中国的新疆地区。1980年,新疆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沟墓地出土的一件长条形木板,一边有许多刻槽,长30厘米,宽5.4厘米,厚1.50~0.28厘米。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于志勇推测,这很可能是钻木取火器使用母板中的预制件。这个物件的制作和使用时间,距今大致在3800年左右。这正是楼兰美女(新疆考古专家在新疆罗布泊的小河墓地发掘出一具女性干尸,史称“楼兰美女”)生活的时代,相当于当时中原的夏朝中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