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要有大谋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成功要有大谋略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48 1.9折 39.8 全新

库存84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掩卷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ISBN9787556827558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25575349

上书时间2024-10-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目录
仁德卷
 


正邪卷
第二 


智察卷
第三 


筹谋卷
第四 


度势卷
第五 


讽谏卷
第六 


攻心卷
第七 


权奇卷
第八 


机变卷
第九 


福祸卷
第十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仁德卷 原文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素书》)译文德,即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解读一切权谋都要有德作为基,即使是阴谋。不讲道德,所有权谋到后都会落空。只有以道德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才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德之功用,对别人来说是使之得其所欲;对自己来说,则体现为一种崇高伟大的道德品质。案例刘备护民一个人要成大业,必须要有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讲德不仅对别人是一件好事,也能让自己在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得到援助。三国时期,刘备是一个非常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的人,而他也正是凭借着这一点,把许多人才聚集在他的身旁,成功取得蜀地。当时,曹操占据着北方大部,挟天子以令诸侯,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占有非常大的优势。不过曹操生性残暴,行事暴虐,经常动不动就屠城,而刘备行事恰与曹操相反:曹操急躁残暴,刘备宽厚仁慈;曹操狡诈,刘备忠厚老实;曹操篡汉,刘备扶汉。所以,刘备深得人心。在他进入蜀地后,积极拉拢当地豪门士族,推行对他们有利的政策,归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还积极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而得到百姓的称赞。在他带着军队在新野驻扎时,当地的面貌焕然一新,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当地百姓人人称颂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他凭借着这一点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支持和拥护。当他转移到樊城时,曹操紧追不舍,而刘备当时所率军队人数远不敌曹操,再加上樊城的城池非常浅,城墙也不牢固,他的军师诸葛亮猜测他们难以抵挡曹操的进攻,所以准备劝说刘备放弃樊城,渡过汉水,退到襄阳方向。但刘备不忍心将跟随他多时的百姓抛在樊城,所以派人到城里去通知他们:“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可一同过江。”不料城中百姓一个个都誓死愿意跟随刘备撤退。刘备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感动,但是如果他带着城中数万的百姓撤退的话,一天只能行军十多里,很可能就会被曹操的军队追上。所以,有人向他进言,让他抛弃百姓,自己先撤退。但刘备却一口否决了这个提议,他哭着说:“成大事的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现在他们愿意追随我,就是我的人了,我怎么可以把他们抛弃了呢?”于是,他带着数万百姓浩浩荡荡地渡过汉水。携民渡江这件事让刘备爱民的名声在中原广为流传。后来,他成功取得了蜀地,也正是采取了这个“攻心”策略,即结民先得民心。原文夫教诲之政,有自来矣。何以言之?管子曰:“措国于不倾之地,有德也。”(《反经》)译文分封诸侯、广施教诲的政治体制,由来已久了。为什么这样说呢?《管子》中说:“把国家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实行了德政。”解读古人认为:仁德之人可得天下。这是因为以武力镇压,人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是充满了反叛情绪,只待时机一到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推翻。而以仁德服人才能使人真心地归服,忠心耿耿地为其效力。所以,为领导者应当注意修养自己的德行,知道以德治国才能长久,以仁政治国才能使天下太平。而用强权和钱财笼络人心均为下策。案例李渊容人的故事要让别人真心服从,光靠武力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可能仅是让对方屈服于力量的对比悬殊。只有依靠自己的德行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善于以德服人,特别是对于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来讲,培养以德服人的心态,是实现出色管理的重要方式。隋朝末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在他任职的过程中,和李靖发生过矛盾,两个人结下了芥蒂。之后,李渊准备起兵反对隋朝,却又被李靖告发检举。就这样,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又加深了一层。后来,李渊凭借自己的力量终于攻下了长安,并且活捉了李靖。大家都认为李靖在劫难逃,只能坐以待毙了。但是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却认为李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于是拼命向父亲求情,终保住了他的性命。公元年,李渊放下前嫌,任命李靖为大元帅,让他带领一批人马去征讨萧铣。征讨初期,李靖大获全胜,立下了很大的军功,李渊重重地赏赐了他。但是在后来的战争中,李靖遭遇了挫折,唐军失利,军队溃败,李渊勃然大怒,下令要处斩李靖。文武百官都向李渊求情,李靖才免于死罪。李渊的宽容让李靖决定将功赎罪,戴罪立功。果不其然,在之后的战争中,李靖率领的军队频频告捷。这让李渊非常高兴,他细细考虑了一番,宣布对李靖之前的过错都既往不咎。这更是让李靖心中感激万分,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更加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尽管李渊和李靖之前有很大的矛盾,但当李渊决定任用李靖后,他并没有以小人之心,揪着李靖的过错不放,而是过往不究,恩威并施,宽宏大量,让李靖心服口服,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所以才让李靖的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为大唐建立了汗马功劳。孟子曾说,凭借自己的实力并打着仁义的幌子去征讨别人,可以称霸天下,但这个前提是他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他坚实的后盾;而如果是凭借自己高尚的德行去施行仁政的人,那么他便可以通过实行王道,让天下归附于自己,但这种人就不一定需要依靠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力量了。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企业管理中,光靠武力是不能赢得人心的,只有凭借高尚的道德才能使对方真正信服。原文夫兵不可出者三: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出战。故孙子曰:“一曰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人不畏危。”(《反经》)译文凡是用兵在三种情况下是不可以出动的:国内不和,不可以派军队出征;军内不和,不可以布列军阵;军阵内不和,不可以出战迎敌。所以孙子说:“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因素是道。所谓道,就是能够使百姓同君王的意愿保持一致。百姓愿意为君王出生入死而无所畏惧。”解读军队的强大力量不只在于有强大的装备,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凝聚力。只有有道的明君才能懂得这点。同样,只有以德施政才能让百姓顺服,否则劳民伤财的霸权只会让百姓怨恨,虽然现在没有表现出来,但那份怨恨却深埋在心中,就像火药装在炮膛里,一旦时机成熟发射时,其威力是十分可怕的。管理企业也一样,如果下属一直有怨言,等到暴发的那一天,会对公司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失。案例渔民助闯王渡黄河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企业,粗暴的管理只会让人们面服心不服,从而埋下隐患。只有真切关心群众或下属,才能让被管理者认可并支持管理者,进而凝聚强大的力量促进国家或企业良好运转。明朝末年,李自成带着农民起义军来到黄河边上,准备东渡黄河,去灭贪官污吏和地主恶霸,解救陷于水火之中的老百姓。那时正值初冬季节,滔滔的黄河水挡住了农民大军前进的道路。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让大军就地驻扎下来,准备等到黄河水结了冰之后再渡河北上。第二天一早,他就吩咐两个士兵去看看黄河上冻了没有。两个士兵看了后,报告说黄河没有上冻。李自成着急得连头发胡子都白了一大半。第三天一大早,两个士兵又被叫去查看黄河水是否结冰。结果,他们带回来的消息还是黄河水没有上冻。这个消息让他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不安,只要耽误一天,百姓们就要多受一天的苦难,想到这里,他剩下的头发和胡子全都白了。第四天,他又派这两个士兵去查看黄河结冰的情况。两个士兵满怀期望地来到黄河边,希望能够看到已经冰冻的黄河水。但当他们来到黄河边时,听着哗哗地黄河水声,心情十分低落。两个人无精打采地坐在黄河边发呆。忽然,一个士兵提议道:“咱们闯王为了解救老百姓于危难之中,要东渡黄河。他听说黄河没有上冻,才两天的光景,就急得头发胡子全白了。今天咱们回去要是再说黄河没有上冻,闯王肯定更要着急了。咱们得想个办法才好。”另外一个士兵听了,也点头称是。两个人坐在黄河边挠头搔耳地想着办法。恰巧,他们商量的声音让黄河岸上的船夫们听到了,他们心中异常的感动。几个船夫凑到一起窃窃私语一番,就对岸上的两个士兵说:“你们放心,我们一定有办法让大军渡过黄河的。今天你们回去就告诉闯王,说黄河水已经结冰了。”两个士兵听了这个消息,立刻回去报告闯王。闯王听了,十分高兴,立刻吩咐大军四更做饭,五更出发。第二天清晨,当队伍来到黄河边时,闯王看着黄河水还在奔腾着,心里大为生气。可是,他再一看,发现河面上船连船,板连板,已经搭起一座宽大的浮桥。他心里十分疑惑。正当他还在纳闷的时候,几个船夫来到了他的面前。他们说:“听说闯王要东渡黄河,为民除害。我们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我们都是黄河上的船夫,昨天晚上连夜搭起了这座浮桥,请闯王放心过河吧!”闯王听了这番话,心里十分感动,谢过他们之后,就立刻带着大军顺利地渡过了黄河。李自成正是时刻惦记百姓的安危,关心天下苍生,才能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得到百姓的支持,终顺利解决困难,渡过难关。原文故曰:畜恩不倦,以一取万。语曰:“积恩不已,天下可使。”此道德之略也。(《反经》)译文所以说:平时对将士施恩不倦,战时就能够以一胜万。俗话说:“不停地积恩施德,天下的百姓就能为我所使。”这就是道德的战略作用啊。解读作为一个管理者,身边若是没有一两个忠诚之士是不行的,所以采用各种方法来获得他人的忠诚,是领导者必须学会运用的策略。历史上许多君主都是对部下施与一些小恩小惠却得到了大回报,这实在是一种大智慧。小恩小惠易施,真心部下难求,只要施些小恩小惠就能得到真心卖命的部属,这是一笔好买卖。案例康熙与魏东亭一个管理者,必须要有几个忠诚的左臂右膀。而要获得下属的忠心,则要从小事上关怀体贴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从而让他们对自己尽忠尽责。康熙皇帝喜欢微服出巡,探查民间疾苦。他每次出巡,都必须带着保镖护身,其中,他信赖的人便是魏东亭。有一次,康熙打算治理黄河,于是来到黄河一带巡视。为了掌握详细的情况,他带着魏东亭微服私访,准备先到现场实地查看一番。在巡视的路上,有几个老百姓和地方小官发生了纠纷,于是,康熙走到人群中去看个究竟。但是在他围观的过程中,不小心挤到了几个恶人,那个恶人作势就要打康熙。康熙皇帝,什么时候受过这种屈辱,眼看恶人正要打来的时候,康熙一怒之下想拔出天子宝剑挥剑斩恶人,但因为微服出巡,所以没有把宝剑带在身上。他转头一看,只见魏东亭早已被这种情况吓傻了,只管呆头呆脑地望着,却不知如何应对。康熙就更为生气了,立刻扬起手,大力的“啪”的一巴掌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向魏东亭,说:“主辱臣死,你懂吗?难道要朕亲自动手?”这句话立刻提醒了魏东亭,于是马上出手解围。那天晚上,康熙准备休息的时候,要了一杯茶,又要了一些点心,但不知为什么,总是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于是,他只好拿来一本书来看,但读了几页又放下了。他把在外边站岗的魏东亭叫了进来,说:“东亭!你走到灯前来吧!”魏东亭不知康熙又有什么事,心惊胆战地走了进来。因为经过今天这件事,他感觉今时不同往日了,以前他和康熙一同长大,真的是两小无猜,但现在皇帝已经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威严,再加上今天打他的一巴掌,让他感觉自己和康熙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朋友关系了。当魏东亭小心翼翼地走近时,康熙动情地说:“快让我看看!”康熙一边看着他红肿的脸,一边说:“朕对下属一向仁慈,今天却无端打了你一巴掌……”魏东亭听了康熙的话,突然间倍感亲切,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脸瞬间就涨红了,连忙下跪,说:“主辱臣死,这是奴才的过失!”康熙又关切地说:“我知道让你受委屈了,有委屈就哭出来吧!哭了就舒服一些!”魏东亭更紧张了,连忙说道:“不不不,不委屈!奴才怎会有委屈?都怪奴才手脚慢,看着他们冒犯皇上居然只顾待着而不知如何应付,真是罪该万死!”只见他一边说,一边流下了两行眼泪。康熙笑着说:“还是朕打错了你。”听了这话,魏东亭更是忍不住,泪水鼻涕一起流了出来。康熙说:“还说没有委屈,看,哭得都控制不了了。”魏东亭立刻说:“没有委屈!没有委屈!奴才只是觉得受主上隆恩,心里万分感激,不知该如何才能报答圣上。”就这样,康熙细致体察魏东亭的心情,耐心真情安慰一番,使他原有的很多怨气都烟消云散,反而又将他的心拉近了一些,让他更加忠心地做好分内的工作。康熙做的事情并不大,但正是这些一点一滴从小事上的关心,让魏东亭对康熙万分忠心。原文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五贵德而务施,缓刑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夫德不施则民不归,刑不可缓则百姓愁,使不归之民,役愁怨之百姓,而又夺其时,是重竭也。夫牧百姓,养育之而重竭之,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说苑》)译文晋平公在春天修筑亭台。叔向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重视德政并尽力推行,宽缓刑罚并且不误农时。现在春季修筑亭台,这是耽误农时的行为。不施行德政,人民就不归附,刑罚不宽缓,百姓就会有愁怨。驱使不归附的人民,役使愁怨的百姓,又耽误他们的农时,这就是多重压榨。统治百姓,本应该养育他们,现在却多重压榨他们,难道这就是让百姓安身立命、并使后人称颂自己是明君的办法吗?”晋平公说:“说得好。”于是就取消了修筑亭台的工程。解读君主如果只是为自己着想,甚至是和百姓对着干,干扰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样就会使百姓产生怨恨,其结果就是与百姓离心离德,统治就会分崩离析。所以要想使百姓归附,一定要施德政,减刑罚,行宽缓之政。案例文王兴周施仁政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季历的儿子。在季历死后,姬昌继位,史称文王,即“文明之王”。文王继位后,立志要发展壮大周国,便认真遵循后稷、公刘祖训,大兴农耕;并效法父辈的行为,笃仁、敬老、慈幼。他礼贤下士,广泛结交;施行仁政,为民谋利。文王明白身教重于言教。他自己生活俭朴,饮食简单,言行举止皆端庄,还经常下地和百姓一起耕种,深得周人爱戴。他施行仁政,先从发展经济着手,如大力推行地租税,把农民的田地划分为公田和私田,九分之一为公田,收获归国家;剩下的则是私田,收获归农民自己所有。这其实就是早的井田制,使得农民从奴隶状态解放了出来,大大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他还下文规定:商人之间的来往不收取关税市税,河泽捕鱼也不予禁止,把私田分给官员作为俸禄。这一系列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周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还大力推行仁政,在政治上颁布了两条法令。一是“罪人不孥”。即一个人犯罪,家人不需要连坐。因为按照夏朝或商朝的政治制度,一个人犯罪,全家都要受罚,妻子儿女统统沦为奴隶。他坚决反对这种酷刑,也因此而深受周人拥护。另一条是“有亡荒阅”,也就是逃亡的奴隶必须由奴隶主找回去。乍一看,好像这是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但实际上,逃亡到周国的奴隶,如果文王不帮助寻找,奴隶主是根本找不回他们的。所以,大批逃亡到周国的奴隶,摇身一变就成为农奴了。这是一条有利于解放奴隶的仁政。不仅在政治上,文王在文化上也坚持施行仁政。他鼓励百姓讲文明、懂礼貌,提倡孝道、和睦,鼓励团结互助、勤俭节约等,他还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当时的周国已经有了文学和文人。文王对待贤人和下士也是以礼相待。当然,这里的“士”指的是记史的文人和祭祀的巫人。当时周人流行请巫人占卜行事。凡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等,都离不开巫人。巫人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史官负责记载历史,他们的工作为《史记》和《诗经》编写和整理留下了许多资料和素材。此外,文王还崇尚科学,推行把夏历应用在农事上。应该说,周人对夏历的继承和发展,是和文王的重视分不开的。文王的仁政,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奴隶制的一种创新,这相对于当时还在盛行的奴隶制来说,已经是非常先进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得到了人民的热烈拥护。所以,后来当文王要建筑高台的时候,庶民们像儿子帮助父亲做事那样踊跃,于是很快就竣工了。  文王施行仁政还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当时孤竹国的伯夷、叔齐等部族都主动前往周国归顺,而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国或部族人也主动请求归附。当时,虞国和芮国因为一块土地而引起了争执,互相争斗了好些年。有一天,两国的国君约定前往周国去请文王裁决。当他们走进周国的国境时,他们所看到的场景让他们大为惊讶,只见在田里耕地的人互相让地边,路上的行人互相让中间。当他们来到城里时,只见路上老人有人扶,小孩有人搀。当走进庭堂时,小官大官互相让座位。看到这些场景,两位国君非常的感动,羞愧地说:“我们是小人,不配坐庭堂,不配见文王。”于是,他们没见到文王就羞愧地走了,从此两国和睦相处,再也不去争那块土地了。周文王在位时间达五十年,他因施仁政而兴周国,为推翻殷商、建立西周王朝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正是靠着广施仁政才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和拥护的。原文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诗云:“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此之谓也。(《说苑》)译文齐桓公攻打北方的山戎,途经燕国。燕国国君出国境迎接,桓公问管仲说:“诸侯相迎一定要出国境吗?”管仲说:“不是迎接天子,不出国境。”齐桓公说:“这样说来,燕国国君是因为怕我而失礼了。这是由于我没有道义,才使他失礼。”于是就把燕君出迎所到的土地割让给燕国。诸侯听说这件事,都来齐朝拜。《诗经》上说:“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说的就是这类事情。解读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位霸主,但他实行的并非都是霸道。在国内他鼓励百姓生产,发展商业,让人民富起来。这次对外就是以德服人,正因为此,才得到各路诸侯的信任,才能九合诸侯,称霸天下。案例诸葛亮七擒孟获一个人的德行力量是无形无限的,因为无形,所以强大、无所不在,受其恩泽或感其仁德的人,随时都可能化成一支无形的力量,帮他渡过难关,成就大业。三国时期,西南蛮王孟获带兵从南方边境侵犯蜀汉,孔明决定亲自带兵平定西南。当时的云南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地形复杂、瘴气弥漫、传染病盛行。他知道,就算这场战争打赢了,如果南蛮心有不服的话,以后也只会变本加厉,将成大患。于是他带着五十万大军,从蜀地翻山越岭来到云南。当孟获得知诸葛孔明来了,便让三洞元帅出兵与孔明交战,诸葛亮以智取胜,并生擒了蛮兵和洞主,诸葛亮亲自帮他们松绑,并赐予酒食和衣服,还叮嘱他们回去后安居乐业,不要再造反了。孟获得知这一情况,大为愤怒,立刻带兵进攻。可是,孟获大军的一举一动好像都在孔明的掌握之中。他的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