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9.43
6.9折
¥
2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张程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7948
出版时间2015-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23769602
上书时间2024-10-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这是一个被宏图大业压垮的王朝,是一个持续发酵着争议的王朝,是一个名声扫地但留下丰厚遗产的王朝。本书中有隋文帝杨坚的奋斗,万邦来朝的盛世欢歌,隋炀帝杨广的雄心,丞相杨素一家的沉浮,唐公李渊的犹豫和程咬金的粉墨登场……这是一出包揽了过多的历史责任而轰然倒塌的帝国悲剧。
作者简介
张程,编辑,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学士、外交学硕士,现从事时事政治及历史图书的编辑和写作。曾出版译著《中国人本色》(中国言实出版社),专著《三国大外交》(重庆出版社),《禅让》(线装书局),《夺宫》(九州出版社),《剑锋春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等。
目录
章、百年乱世出新朝
当今的大丞相从自己外孙的手里篡夺了天下,坐上了龙椅。这个不厚道的外祖父就是隋朝的开创者杨坚。更猛的“爆料”是杨坚的丞相职位是利用女婿皇帝暴毙之机,勾结两个深宫近臣,伪造诏书自己任命的。如此匪夷所思的情节,让许多人难以接受杨坚这个人物。但北周的臣民们坦然接受了这样的结果。因为他们见过太多的改朝换代和篡位阴谋了,并不吝啬也给杨坚一次表现的机会,也许他还能给天下带来积极的变化也说不定。
事实上,杨坚的确给天下带来了积极的改变。他是本章毫无疑问的主角。高颎是居功甚伟的配角。
普六茹一家
无名政变
权臣之路
庆云罩长安
第二章、转瞬而成的统一
南朝后主陈叔宝给隋朝士兵的印象是:这个南方人长得真胖。隋朝士兵使尽了吃奶的力气才把他从藏身的水井中拉出来,这才发现:陈叔宝一点都不胖,之所以拉起来重是因为他还抱着两个爱妃呢!陈叔宝这样的昏君自然不是杨坚的对手,南北双方在隔阂了四百年之后重新统一。隋朝实现伟大的统一不仅在于自己的皇帝比敌人的皇帝能力强,还在于成功的麻痹——偷袭战法,更在于隋朝拥有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
日后隋朝的显赫人物几乎在本章“倾巢而出”:杨广、杨素、宇文述、史万岁、来护儿、裴矩,还有为争灭陈头功斗得不可开交的贺若弼与韩擒虎。
隔江犹唱后庭花
金陵失险下江南
二士争功
第三章、开皇盛世
具体的政策解释和数据是枯燥的,但它们是隋朝强盛可靠的证据,也是隋王朝厚重的内容。隋朝的许多政策深深融入了中国社会与民族文化之中,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度、二级地方官制等等,它们是一个王朝拿得出手的东西,共同将隋朝推向了后世艳称的“开皇盛世”。在国内鼎盛之时,杨坚找到了一位“突厥通”长孙晟,扶持了一个亲近隋朝的大汗启民,基本稳定了北方边界。
除了以上诸位,开皇年代的另一个主角是独孤皇后,一个既贤惠又嫉妒心极强的女人。
降服突厥
改革决定高度
独孤皇后
盛世当官难
第四章、说不清的家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皇帝家里的事情外人就更难说清楚了。皇帝家里的任何事情都和政治紧密结合,可能被人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杨坚的长子杨勇是个缺心眼的太子,二儿子杨广是文武全才、功勋卓著的秦王。杨广的优势更在于透彻了解父皇与母后的心理,明白政治操作的现实,而且会表演,善于沽名钓誉。在宇文述、杨素等人的帮助下,再配合一些小把戏,杨坚和独孤皇后夫妇终废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我们很难说隋朝的这次更立太子事件是好是坏,就像我们很难判断隋朝政治需要一个宽厚老实的新皇帝还是能力超群、野心勃勃的新皇帝一样。
“美好愿望”
表演政治家
太子争夺战
易储风波
废立太子
第五章、“弑父夺位”之谜
每一次皇权交接,总是扣人心弦,常常伴随着刀光剑影和层层疑云。仁寿四年的杨坚之死,也是如此。很多人指责杨广“弑父夺位”,并举证了种种疑点;也有人一一为之辩解,力图证明杨坚是正常死亡。当事人早已作古,仁寿宫也消失在了深山老林之中,后人只能根据点滴记载,再配以常理,推断当日之事。
不管我们对隋朝皇权交接如何解释,也且不论杨广有无“弑父夺位”,不能否认本章的主角只有一位:权力!
暗流涌动
深宫病榻
大业开国
第六章、王朝的形象工程
如果说汉景帝和汉文帝是杨坚的榜样,那么杨广崇拜的是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杨广眼中,父亲留下的盛世有太多的问题,有太多的不如意之处,隋朝整个体制太懒惰,太缺乏生机了。所以他登基伊始就对天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也许是因为杨广是一个太复杂、太感性的人,很多事情很难用理性的标准去条分缕析,而是需要深入杨广的内心去认识,照着杨广的逻辑去分析。杨广时期许多国家大工程的出发点是好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本章的主角候选人如下:裴矩、小野妹子和只盛开在江都的美丽昙花。
皇帝的新衣
启民可汗款塞
凿通西域
日本来朝
大运河与江南
第七章、攘外还是安内
高丽侵吞辽东土地,引起了隋朝的不满。但促使杨广下决心征讨高丽的原因是高丽国王高元表现出来的无礼和对隋朝权威的蔑视。杨广倾全国之力,大举讨伐高丽。次征讨高丽征调的徭役总量超过了之前所有国家工程役量的总和。可惜次征讨高丽失败了。一路顺风顺水的杨广接受不了失败,逐渐偏离理性,接着发动了第二次、第三次征讨。三次征讨战争换来了高丽表面上的臣服,却掏空了隋王朝的元气。
杨玄感是本章毫无悬念的主角。出身高贵、位居尚书的杨玄感为什么要发动叛乱呢?这次叛乱对隋朝意味着什么呢?
东征高丽
为什么是杨玄感
迟到的捷报
第八章、十八路反王
中国农民是能吃苦耐劳的,如果没有被逼到了绝境上他们是不会造反的。山东为什么成为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早爆发的地区,就是因为山东地区的受隋朝暴政折磨深,百姓的境况惨。尽管早期的农民“革命英烈”们缺乏清晰的政治规划,但一点都不妨碍他们成为隋朝的心腹大患。随着革命的推荐,许多旧体制内的官僚贵族开始“混入”革命阵营,成为呼风唤雨的人物,比如罗艺、李密,自然也包括李渊父子。
这章的主角们是脍炙人口的“隋唐英雄”们:程咬金、秦叔宝、单雄信、徐世绩等等。遗憾的是,真实的隋唐英雄和说书、演义中的形象有着较大的差距。
程咬金和他的弟兄们
李密来到瓦岗寨
李渊太原起兵
第九章、杨广的穷途末路
杨广没有料到第三次与江都的亲密接触会成为人生绝唱。众叛亲离的遭遇,分崩离析的天下,一切让已经失去奋进精神的杨广用彻底的堕落和荒淫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现实是不能逃避的,终要了杨广性命的是江都的近卫军队。在名为“江都政变”的兵变中,杨广被活活勒死了,就地草草埋葬。这位至死保持潇洒姿态的文人皇帝的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失败,还是一个暴君的毁灭呢?
在隋朝覆灭的同时,李渊的唐朝在关中建立了,与宇文化及等隋朝残余势力争夺天下。
又见江都
杨广的好头颅
隋亡唐兴
第十章、隋帝国的残余
李渊也好,李密也好,宇文化及也好,王世充也好,别看现在风风光光,若干年前都对杨广俯首帖耳,本质上都是脱胎于隋帝国躯体的政治力量。他们相互厮杀混战,演绎了无数幕乱世传奇。还有许多农民领袖率领的农民军也参与了统治权的争夺,比如窦建德、杜伏威。千百年以来,农民武装是推翻旧王朝的主力,却只能做新王朝肇建的垫脚石。隋末的情形也不例外。
李渊笑到后,胜利了,建立了唐朝。
王朝的弃儿
目标是割据
过把瘾就死
尾声、隋朝谢幕,盛唐开场
新的唐王朝建立了,有一些人却永远是属于已经过去的隋王朝的。有人需要为隋朝守节,有人需要为隋朝尽忠,有人则凭借能力和经验为新王朝服务。隋朝是一个短时期内承担了过多历史责任,终被自己规划的宏图大业压垮的王朝。它那庞大的废墟和业已开头的千古制度为唐朝留下了丰硕的遗产。煌煌盛唐开始在隋朝的废墟上成长……
隋朝大事年表
内容摘要
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这是一个被宏图大业压垮的王朝,是一个持续发酵着争议的王朝,是一个名声扫地但留下丰厚遗产的王朝。本书中有隋文帝杨坚的奋斗,万邦来朝的盛世欢歌,隋炀帝杨广的雄心,丞相杨素一家的沉浮,唐公李渊的犹豫和程咬金的粉墨登场……这是一出包揽了过多的历史责任而轰然倒塌的帝国悲剧。
主编推荐
张程,编辑,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学士、外交学硕士,现从事时事政治及历史图书的编辑和写作。曾出版译著《中国人本色》(中国言实出版社),专著《三国大外交》(重庆出版社),《禅让》(线装书局),《夺宫》(九州出版社),《剑锋春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等。
精彩内容
隋朝为什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呢?为什么在开皇盛世之后的十年间,隋朝就分崩离析了呢?唐初的官场和政治理论界都在感叹:“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如何吸取隋朝骤兴骤亡的教训,让唐朝避免重蹈覆辙呢?这是摆在唐朝君臣面前的现实问题。
李渊在武德五年(622年)曾责成隋朝旧臣封德彝、大学问家颜师古负责修写《隋书》。历史需要距离感,当时离隋朝灭亡太近,而封德彝等人也难以完全跳出主观思绪。此次修史没有成果。李世民在贞观三年(629年)重申修写隋史的重要性,任命魏征为《隋书》主编。
魏征出身于造反者,先是在元宝藏的义军中工作,后来在李密手下掌管文书。李密败后,瓦岗军的人才多数被李世民笼络走了,但魏征却效忠于太子李建成。李氏兄弟争位的时候,魏征鼓吹先下手为强,干掉李世民。后来李建成被李世民干掉了,很欣赏魏征,重用为亲信。魏征办事很较真,为隋朝归纳出了一系列“身亡国灭”的沉痛教训,比如好大喜功,一意孤行,穷奢极欲,上下相欺,不施德政,滥用刑罚,加重人民的徭役租赋负担等等。在具体政策上,魏征认为隋朝败在两点:一是常年对外征战;二是杨广行幸无度,放弃关中战略要地,远游扬州。隋朝穷兵黩武,政策措施太多,惊天扰民,天下骚动,就是再稳固的江山也会土崩瓦解。因而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关键是抚恤民众,休养民力,让百姓安居乐业。魏征的研究成果针对性相当强。唐朝初期既接过了隋朝的均田制、地方官制、科举选士等一系列遗产,也完全接受了上述执政思想,即使再大的战事也没有动用超过十万军队。
唐朝首都长安城就是大兴城,整座城市沿用了大兴城的旧制,只是不断充实使之更加宏伟壮丽。从李渊开始的历代唐皇,就居住在城市北部中央——尽管他们也经常巡行东都洛阳城,继续实践着当年宇文恺设计这座城市时皇帝“至高无上,南面称王”的思想。当年的大兴善寺逐步发展为带有鲜明天竺风格的大寺庙,佛教大兴,常常组织有数万人参加的法会。距大兴善寺北约二里地、朱雀大街的中段坐落着著名的小雁塔。那原本是隋炀帝杨广的“晋王府”,唐初一度是武则天儿子李显的藩邸,武则天将其改名为小雁塔。
长安城后发展成为人口不下百万的全国大都市。
中唐诗人白居易家在长安,留下了许多有关长安的诗歌。他在《登观音台望城》诗中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写的就是长安整齐划一的规整格局。城内大道笔直,街道两旁建有排水沟,并栽种槐榆,绿树成荫,市容十分壮观。而宫城和皇城内,多种梧桐柳树。长安经济繁华,即使入夜也人声鼎沸,交易不休……白居易初是以科举考生的身份搬来长安,长安已经是一个极度繁华、竞争激烈的帝国中心了。白居易年轻人初来乍到,去找文豪顾况“串门”,希望后者推荐、提携一下自己。顾况看了白居易的名帖,淡淡地说了一句:“居易居易,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居住在长安城是不容易,长安城有盛唐的辉煌,更不容易。我们需要记住,这座伟大的城市是与隋朝的同龄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