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章富临床中药学讲稿(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常章富临床中药学讲稿(4)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4.37 7.7折 58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常章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88180

出版时间2014-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3502859

上书时间2024-10-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常章富临床中药学讲稿》分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除绪言外,又分8章,即中药起源与中药学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用药剂量与用法。各论21章,共讲述临床常用中药558味(包括附药52味)。每章由章前概述与若干单味药组成,讲述按章前概述和单味药依次展开。各章简述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等;有的章还增设功效术语简释项,以简释与本章主要功效相关或易混淆的功效术语的内涵,以利于研习者结合中医理论,对各章药物的药性特点、功效与主治病证进行深入地理解与记忆。

作者简介
常章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系原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及中国药学会会员、国家执业约师资格考试大纲及应试指南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留校任教。1991年被确定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995年7月出师,师承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教学、研究及医疗工作,曾担任《颜止华临证验案精选》《临证备查中药500味》《中华本草》《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一版与二版)《临床中药学》等30余部著作主编、副主编、编委等。发表论义30余篇、科普文章100余篇。精通中医药基本理论及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擅十诊治中医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脾胃、呼吸、心血管等病证。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5年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优秀主讲教师,并先后获优秀图书奖数项。

目录
总 论绪言章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节 中药的起源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节 产地 第二节 采集第三章 中药炮制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节 四气 第二节 五昧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四节 归经 第五节 有毒与无毒第五章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节 功效  第二节 主治病证 第三节 相互关系 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第七章 用药禁忌 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节 剂量 第二节 用法各 论章 解表药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 荆芥 防风 羌活 藁本 白芷 辛夷 苍耳子  附:苍耳草 生姜   附:生姜皮  生姜汁  煨姜 葱白  胡荽 柽柳 香薷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豆豉 浮萍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葛根……第二章 清热药第三章 泻下药第四章 祛风湿药第五章 芳香化湿药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第七章 温里药第八章 理气药第九章 消食药第十章 驱虫药第十一章 止血药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药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第十四章 安神药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第十六章 开窍药第十七章 补虚药第十八章 收涩药第十九章 涌吐药第二十章 杀虫燥湿止痒药第二十一章 攻毒消肿敛创药附录一 各类药性效特点 附录二 认证选药 药名索引 


内容摘要
《常章富临床中药学讲稿》分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除绪言外,又分8章,即中药起源与中药学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用药剂量与用法。各论21章,共讲述临床常用中药558味(包括附药52味)。每章由章前概述与若干单味药组成,讲述按章前概述和单味药依次展开。各章简述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等;有的章还增设功效术语简释项,以简释与本章主要功效相关或易混淆的功效术语的内涵,以利于研习者结合中医理论,对各章药物的药性特点、功效与主治病证进行深入地理解与记忆。

主编推荐
常章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临床中药系原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及中国药学会会员、国家执业约师资格考试大纲及应试指南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留校任教。1991年被确定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995年7月出师,师承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教学、研究及医疗工作,曾担任《颜止华临证验案精选》《临证备查中药500味》《中华本草》《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一版与二版)《临床中药学》等30余部著作主编、副主编、编委等。发表论义30余篇、科普文章100余篇。精通中医药基本理论及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擅十诊治中医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脾胃、呼吸、心血管等病证。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5年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优秀主讲教师,并先后获优秀图书奖数项。

精彩内容
一、内容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对药物的疗效影响极大。这是因为不同的机体组织,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及敏感度的差异所致。同一方药,常因给药途径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强度。有的甚至须以某种特定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
  中药传统的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给药、舌下给药、黏膜表面给药、肛门与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20世纪30年代后,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穴位注射及静、动脉注射等。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各自的优缺点,临床选择时除考虑各自的优缺点外,还需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而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则是通过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二)应用剂型
  无论从什么途径给药,都需将药物加工成便于应用的剂型。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主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露剂、滋膏剂;供皮肤或黏膜使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散剂、丹剂;还有供体腔等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
  20世纪30年代又研制出了中药注射剂。之后,又发明了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膜剂等新剂型。
  (三)煎煮方法
  汤剂是中药的常用剂型,其疗效的保证又取决于正确的煎煮制取。
  1.煎药器具选用沙锅、沙罐、沙壶等带盖的陶瓷器皿。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导热均匀,保暖性好。或用耐高温的玻璃烧杯等。
  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易与药液中的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轻则降低疗效,重则引发毒害。
  2.煎药用水选择洁净清澈、无色、无异味、不含杂质的生活饮用水,禁用被污染或反复煮沸的水。此外,有时因治疗需要,还要加适量的酒或醋等。
  3.水的用量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得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以确定加水量的多少。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cm为宜。质地坚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酌增。质地疏松、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不宜久煎的药,加水至液面淹没药饮片即可。4.煎前浸泡将中药饮片于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而使部分有效成分耗损或破坏过多。多数饮片宜用常温水浸泡,一般浸泡20~4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饮片可浸泡1小时。冬天可适当延长,夏日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腐败变质。5.浸水温度饮片先行浸泡时,所用水的温度是否适宜,也会影响药物成分的煎出。浸泡饮片的用水,以常温水或温水(25~40℃)为宜,切忌直接用沸腾水。
  6.煎煮火候适宜的火候,有利于药效成分的溶出。一般说,煎药宜先文火后武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
  7.煎煮时间汤药煎煮时间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存率和疗效。一般饮片,头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即可。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挥发性成分较多的饮片,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饮片,煎煮时间宜延长,头煎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至四煎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
  8.器具加盖煎煮药时,无论使用何种器具都要加盖,以防止易挥发成分的过度散逸,限度地保全药液中的药物成分。
  9.不断搅动煎煮时,因药锅中上下的温度相差较大,故还需用干净的木制或竹制筷子,间隔对所煮饮片进行搅动。如此,既可使药物成分均匀分布于溶液中,以促使其溶出与发生化学变化,又可防部分饮片粘锅底或焦化。
  10.煎药次数一般说,一剂药煎3次,少应煎2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而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待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均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此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故一剂药煎煮2~3次为佳。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