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干部读历史经典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领导干部读历史经典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9.75 6.8折 29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林坤编著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9081822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元

货号23345663

上书时间2024-10-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 言

华夏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积厚流光。生活在中国这样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度里,难免不被其繁复绵长的历史文化氛围所濡染,因此吾国吾民自古及今都怀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情怀。读史使人明智,饱学使人通达。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勤政为民、执政兴邦的要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更需要读书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从而认清发展大势、把握发展规律、统领发展全局、创造发展业绩。尤其需要从中国和世界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在人类历史的宝贵精神财富中提炼智慧和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服务。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

导语摘要
本书辑选中外历史经典名著,并对之进行导读式的解读,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经典著作提供指引,让党员领导干部原汁原味地体味经典中的精髓,以使他们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

作者简介
杨林坤,男,河北丰润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明史和西北民族史研究。已出版图书:《梅兰竹菊谱》,中华书局,2010年;《牡丹谱》,中华书局,2011年。

目录
前言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三国志》 陈寿 
《贞观政要》 吴兢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明史》 张廷玉等 
《历史》 希罗多德 
《历史研究》 汤因比 
《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内容摘要
本书辑选中外历史经典名著,并对之进行导读式的解读,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经典著作提供指引,让党员领导干部原汁原味地体味经典中的精髓,以使他们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

主编推荐
杨林坤,男,河北丰润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明史和西北民族史研究。已出版图书:《梅兰竹菊谱》,中华书局,2010年;《牡丹谱》,中华书局,2011年。

精彩内容
 “得贤才者得天下”,这是司马迁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贯穿《史记》众多史实的一根红线。比如,在记载战国时期秦国崛起的历史方面,司马迁就特别强调人才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战国时期
,《史记》记载了21篇传,秦国人物就占了9篇,即《商君列传》、《张仪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穰侯列传》、《白起王翦列传》、《范雎蔡泽列传》、《吕不韦列传》、《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通过这9部传记,不难看出,偏处西北的秦国之所以能扫平六国,与重视人才是息息相关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民富国强的道路;秦惠王重用张仪,造成连横之势,分化瓦解六国攻秦同盟;秦昭王信用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兵卒四十余万;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南拔楚鄢郢,北困三晋,东破强齐,逐个击破了东方六国。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在吕不韦、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辅佐下,终于一
统天下,北拒匈奴,建立了大一统的强大王朝。人才越多越好,司马迁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赞语中引用谚语说:“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cui),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充分表达了治国平天下也非某一人一己之才智所能为的思想。
那么,统治者如何与人才相处呢?司马迁提出要
“相知深厚”,“意气相投”。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司马迁通过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详细论述了君主与人才的关系问题,回答了“白头如
新,倾盖如故”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俗话说:“人与人的交往,有的到双方头发都白了,可是彼此的交情还像新认识时一般的平淡;有的只是偶尔在路上相遇,就停车交叉着车盖,热络谈论起来,好像多年未见的老友异地重逢一般高兴。”这其中是什么道理呢?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知心不知心罢了。
邹阳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从前,樊於期逃离秦国到燕国去,不久便肯把自己的首级借给荆轲,帮助燕太子丹实施刺杀秦王的计划。王奢逃离齐国到魏国去,为了不使魏国因他的原
因而遭到齐国的进攻,竟
不惜登城自刎,以阻退齐国的追兵。从王奢和樊於期
来讲,他们跟齐、秦之君并非新交,而跟魏、燕之君也非旧交,可是他们抛弃齐、秦而不顾虑,为魏、
燕死难而不吝惜的原因,就是因为魏、燕两国国君的行为合他们的心意,让他们感恩戴德,所以情愿以一死来相报。
以前,苏秦游说天下各国,对各国诸侯都不守信,可是对燕王却独像尾生
一般的守信。白圭任中山将时,失守六城,可是当他逃到魏国,却为魏取下整个中山国。这是什么原因呢?那其实是因为燕、魏之君,跟他们二人相知极深的缘故。何以见得他们相知深厚呢?例如,苏秦当了燕国的国相,有人就到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王非但没听信谗言,反而按剑怒斥进谗的人,另外还特意宰杀心爱的骏马,赐肉给苏秦吃,用以安抚苏秦的心。白圭由于攻下中山国,地位极为显尊,于是有人就在魏文侯面前讲他的坏话,可是魏文侯不仅不怀疑他,反而赐以珍奇的夜光璧,用以巩固他的地位。不难看出,这些君臣彼
此都能剖肝沥胆,互信互赖,因此,别人浮惑不实的话不能动摇他们的亲密关系。
“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女子的容貌不论是美或丑,只要一人宫门,便会受人妒忌;士人的才德,不论贤或不肖,只要一上朝堂,就会遭人嫉恨。邹阳又分析了司马喜和范雎两人的事例。从前,司马喜在宋国时,遭受被斩去双腿的灾祸,等他到了中山国,却当起了中山的国相。范雎在魏国时,遭受了肋骨被拉折、牙齿被打断的耻辱,可是他到了秦国却被封
为应侯。为什么他们在宋、魏会遭到那样的灾祸呢?
那是因为他俩都坚信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必有益于国君的计划,他们不愿阿附权贵,不靠朋党的势力,只想凭个人的真才实学和赤诚之心,以孤高独立的身份,直接同国君交往,可是他们却不免要受到嫉妒者的毒害。因此商末的申徒狄,劝谏纣王没被采纳,他就抱瓮跳河自沉。周末也有个叫徐衍的,见乱世不能容忍正直之士,就背负石头自沉海底。他们的行为虽然不见容于世,但他们的心却是唯义是趋,一点也
不肯苟取。若是硬要他们在朝呼朋结党,凭借权势之助,以求改移国君的心意,那他们是宁死也不肯干的。
正是因为忠贞正直之士是如此的不肯趋炎附势,所以这些贤才的见用与否,就有待国君的赏识和破格擢用了。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秦穆公知道他是贤才,就把国政委托给他;宁戚喂牛于车下,齐桓公知道他非等闲之辈,就任命他为大夫。他们这两个人都没有依仗在朝为官的机会,也没有凭借左右侍臣的吹嘘,然后才受到两位国君的重用。而是齐桓公、秦穆公的心和他们的心灵彼
此相通,行为彼此相合,所以彼此亲密的程度有过于胶漆的黏结,感情的深厚犹如亲兄弟一般不能片刻分离。这时候,君主和贤才彼此之间的感情也不是众人的话所能迷惑离间的啊。
因此,君主选拔和任用人才,要看彼此的意气投不投合,而不必看彼此的关系是亲还是疏。要是意气相投的话,即便北胡和南越那么疏远的人也可以结为兄弟,像秦穆公和由余,齐威王、齐宣王和越人蒙就是一个例子。要是意气不相投,即使是骨肉至亲,也会将其驱逐出门而不收容,像尧帝和他的儿子丹朱,舜帝和他的弟弟象,周公和他的兄弟管叔、蔡叔就是一个明证。如果统治者都能够有用人之明,而不轻易听信谗言疏远贤才的话,那么春秋五霸的事业岂在话下,而贤明盛世也是不难做到的啊!
由于“得贤才者得天下”是司马迁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所以司马迁也不忘提醒那些具有非分之想的人,要明晓臣子的职守,招贤纳才是天子应关心的事,普通臣僚不能插手。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指出,苏建曾经责备大将军卫青虽然极尊贵,但是天下的贤士大夫却不称赞他,他希望卫青能够效法古代名将招选贤者,并努力为之。没料到,这个建议遭到卫青的严词拒绝,卫青说:“自从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蚧厚待宾客以来,天子常常切齿痛恨他们的行径。关于亲近和安抚士大夫,招选贤才,废除不肖者的事,那是皇帝的权限,我们当臣子的只需遵守法度干好本职的事情就可以了。不要参与和关心招选贤士的事情。”骠骑将军霍去病也仿效这种做法,得以免除皇帝对自己的猜疑。从上述这则史实可以看出,司马迁的人才思想的本质,还是维护专制王权统治的。
如何使用人才,也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时常关注的话题。
首先,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周文王在渭水之阳拜会吕尚,“与语大说”,“载与俱归,立为师”,而且赐号“太公望”,发出了“吾太公望子久矣”的感慨,充分表达了对贤才的企盼与礼遇。
周公姬旦则时时盼望着人才,唯恐与人才失之交臂,因而不顾自己尊贵的身份,多次中断洗发和用餐,与人才会面,可谓盼才心切,用心良苦。秦穆公以五张公羊皮换回百里奚,看似无足轻重,实则是秦国与楚国斗智斗勇争取人才,防止优秀人才被敌国所
用。当年届七十的百里奚归秦之时,秦穆公并不因其是奴隶而小看他,反而亲自为其解除罪责,恢复其自由身份,“与语国事”,“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
P20-2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