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介石与希特勒(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蒋介石与希特勒(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5.98 5.3折 49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振犊 等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3986

出版时间2012-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22901003

上书时间2024-10-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 主要是指纳粹德国)的关系是民国外交史上重要的一页,就其合作规模及范围而言,战前的中德关系实可与战后的中美关系相比较,只不过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等诸多原因及后来的战争关系,中德间的这种友好往来基本处于较为秘密的状态而鲜为人知。



作者简介


  本书著者马振犊,男,1961年生,南京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员。著有《血染辉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国民党特务活动史》(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等。

  戚如高,男,1964年生,南京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室主任、《民国档案》杂志副主编,研究员。著有《国共和谈秘梓》(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张澜与中国民主同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



目录

序 言

章 希特勒的远东崇拜者

国民党人对德国的友好渊源

纳粹幽灵在德国大地徘徊

蒋介石对纳粹的崇拜与效仿

第二章 中德关系的新篇章

邦交初建

蒋介石与他“的欧洲朋友”鲍尔

过渡型的总顾问克里拜尔

中德工贸合作之开始

德国军火与中国内战

第三章 发展中的中德关系

希特勒掌握德国统治权

神秘商人克兰与其来华使命

德国顾问参加中国内战

江西前线德国人的较量

劳而无功的德国将军

第四章 中德关系渐趋密切

中德关系的蜜月时代

德国“国防军之父”访问中国

塞克特、克兰与“中德易货协定”

德国马克与中国工业国防

德国与中国“两广”地方的合作

日本的干涉

第五章 并非正义的支援

中国代表团赴德

“广东风波”之后的贷款协定

德国顾问与中国抗日战备

物超所值的军火贸易

希特勒会见中国特使

第六章 尴尬的第三者

德国人左右为难

陶德曼调停的前因后果

德国顾问在抗日前线

永远的拉贝

由明变喑的军火贸易

第七章 友好末途

大势将去

后的晚餐

“政治是不讲信誉和良心的”

第八章 中德断交与宣战

中德断交与中国对德宣战

蒋介石资助推翻希特勒的行动

纳粹德国与汪伪政权的关系

战后中德复交的努力

附 录

人名表



内容摘要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 主要是指纳粹德国)
的关系是民国外交史上重要的一页,就其合作规模及范围而言,战前的中德关系实可与战后的中美关系相比较,只不过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等诸多原因及后来的战争关系,中德间的这种友好往来基本处于较为秘密的状态而鲜为人知。



主编推荐

  本书著者马振犊,男,1961年生,南京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研究员。著有《血染辉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国民党特务活动史》(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等。
  戚如高,男,1964年生,南京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现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室主任、《民国档案》杂志副主编,研究员。著有《国共和谈秘梓》(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张澜与中国民主同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



精彩内容

日本占领南京后,急于沟通南北两大战场,使其占领区连成一片,于是发动了旨在打通津浦线南北两端的作战。1938年4月,在鲁南重镇台儿庄,我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指挥所部,击溃日本精锐部队的进攻并成功地围歼了孤军深入我内线的日军一万余人,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我军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一次胜利。
法肯豪森在前线指挥部协助了我军作战指挥工作,他主张采取诱敌深入方法加以聚歼,他将此战役与1914年德军在塔恩堡战役中围歼俄军的经验相提并论,宣称:“这是我们给敌军致命一击的后战机。”此役给予日军以迎头痛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并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卫国决心,受到了国内外正义舆论的热烈欢呼。
“台儿庄战役结束后,各国驻华武官纷纷前往战地参观,当时史迪威为美国驻华武官,他会见了法肯豪森,与他讨论了战果”。美国女作家巴巴拉?塔奇曼(BarbaraW.Tuchman)在她的《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中这样记载:“德国首席军事顾问法尔肯豪森将军因中国军队没按他的计划行动,气得狠命揪自己的头发。他说:‘我告诉委员长要向前推进,要发动进攻,要乘胜前进,可是,他们什么行动也没有采取,日军很快就会把8到10个师的部队调到徐州前线,到那时就来不及了。’白崇禧同史迪威和德国顾问们一道分析了这场战斗,白崇禧对进攻的经验不感兴趣,仍念念不忘靠拖垮日军取胜的理论。”“这位了解日军个性颇深的德国顾问对史迪威预料,日军将会卷土重来进攻徐州,果然不出所料,徐州不久即陷于敌手,日军转而进攻河南。”
法肯豪森在台儿庄“很可能施展了他们对中国人战略的影响”。



媒体评论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 主要是指纳粹德国)的关系是民国外交史上重要的一页,就其合作规模及范围而言,战前的中德关系实可与战后的中美关系相比较,只不过由于当时国际政治等诸多原因及后来的战争关系,中德间的这种友好往来基本处于较为秘密的状态而鲜为人知。
    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 年建立起,直至1941年对德断交以后数年之内,与德国前期魏玛共和国及后来的纳粹政权第三帝国政府之间都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尤其在1933年纳粹党上台以后,*政府与第三帝国之间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曾保持了十分密切的政治、军事、经济关系。从希特勒、蒋介石直至双方所属军政大员之间都有密切友好的私人交往,德国通过其驻华军事经济顾问及德国政府在华代表,沟通了中德间军事、经济贸易的密切合作。德国政府在国民政府“攘外”与“安内”的军事建设以及军工、交通、教育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影响,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帮助;而中国则以大量的战略原料供应德方,在其重建经济及重整军备方面,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中德双方在这种合作中都得到了巨大的收益。
   中德间的此种合作,有出自政治上的基本因素。其一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对于纳粹组织及铁腕独裁统治方式的*推崇与效仿;其二是当时中德双方都处于摆脱困境重建国家的相似地位,在思想及心理上产生了共鸣。虽然两国的具体环境及发展基础并不相同,而且,纳粹党人从其法西斯主义“种族理论”出发,对中国这个远东弱国的歧视心理并未消除,德国政府内部在对华态度上也存在较大分歧。但是希特勒出于对华战略原料输入及其全球策略之考虑,在1941年以前,德方的对华友好与合作方针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
   中日战争爆发后,德国政府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不愿看到中日两国火并而对其全球霸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他们希望日本侵华得利即止,好能联合中国共同反苏反共,配合德方的全球战略,因而就有了1938年陶德曼“调停”中日战争之举。
   “调停工作”失败以后,德国被迫在中日之间进行了一次艰难的选择。后,希特勒从其世界战略需要出发,在日方的压力及要挟之下,终于选择了日本而抛弃了中国。1938年7 月,德国政府召回了驻华军事顾问团。1941 年7 月1 日,中德断交,德国正式承认汪伪政权。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国民政府对德宣战。然而由于客观地理等因素,中德两国并没有直接交战,更因国民政府与纳粹政权之间并没有什么大宿怨,故而双方在断交宣战之后依旧保持了一定的秘密接触,国民政府对留华德侨之遣送与安置都给予了照顾,而德国与汪伪政权之间的合作也并不愉快。重庆与柏林之间实际上保持了一种“面不和心和”的关系。
   令人意外的是,蒋介石在二战后期竟然通过在美国的宋子文和在德国做暗中联系人的齐焌渠道,向德国内部克兰、托马思等反希特勒势力提供了经济支持,资助他们推翻纳粹政权的活动,希望亲华派上台以恢复中德关系。虽未成功,但却成为中德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
战争结束后,纳粹政权灭亡,中国政府显要人物对于一些有“交情”的流亡在华的前纳粹分子,给予了一些庇护,而德方战前与中国合作过的人物,如法肯豪森、克兰等人与中方上层人物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信使往来,这种关系甚至一直持续到国民党人退居台湾之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