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史话/社会风俗系列/中国史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饮食史话/社会风俗系列/中国史话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8.13 5.4折 15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仁湘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27997

出版时间2012-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元

货号22839762

上书时间2024-10-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饮食史话》为中国古代饮食史勾勒出了一个轮廓,从史前时代的茹毛饮血说到人工取火、农业的出现和陶烹的发明,进而描述了历史盛宴和南北佳肴,考察了古代调和五味的理念与方法,以及外来饮食文化产生的影响。对于古代饮食风尚,古人对饮食功能的认识,以及饮食文化礼仪和美食美器传统,也有概略叙述。 《饮食史话》由王仁湘编写。



作者简介

    
王仁湘,男,1950年11月出生,祖籍湖北,现为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史前考古学,1981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74年以来,长期在野外从事考古发掘工作,主持发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遗址。他对中国史前考古有较为全面的研究,在饮食文化考古研究方面也有一定建树。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其他著作40余部,主要有:《拉萨曲贡》、鬈临潼白家村》、《中国史前文化》、《人之初——华夏远古文化寻踪》、《饮食与中国文化》、《饮食考古初集》等。并主编有《中国史前饮食史》及大型考古学丛书《华夏文明探秘》等,后者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



目录

一 火食起源

  1 茹毛饮血

  2 人工取火

  3 农业文明

  4 从石烹到陶烹

二 历史盛宴

  1 鼎食钟鸣

  2 炰鳖脍鲤

  3 日食万钱

  4 烧尾有方

  5 两京食肆

  6 清宫御膳

三 南北佳肴

  1 八方菜系

  2 清真美食

  3 素食清供

  4 满汉大筵

四 调和有方

  1 治国与烹饪

  2 食官与庖人

  3 厨娘本色

  4 齐民有术

  5 袁枚论烹

五 外来美食

  1 西来美食

  2 胡食风气

  3 胡姬美酒

  4 西洋品味

六 享受自然

  1 上巳春光

  2 选胜游宴

  3 节令小食

  4 尝新与荐新

七 养性健体

  1 强身健体

  2 食以养性

  3 和神娱肠

  4 以食当药

  5 以药入膳

八 食味内外

  1 名士隐士的食态

  2 知味者的味觉

  3 文士斫鲜之趣

  4 “老饕”东坡

  5 斗茶之趣

九 食饮有仪

  1 礼始诸饮食

  2 孔子提倡的礼食

  3 饮酒仪节

  4 饮食须知

十 美食美器

  1 土陶生辉

  2 礼器青铜

  3 漆器流光

  4 金樽银盏

  5 国瓷斑斓

  6 筷子和勺子



内容摘要


      《饮食史话》为中国古代饮食史勾勒出了一个轮廓,从史前时代的茹毛饮血说到人工取火、农业的出现和陶烹的发明,进而描述了历史盛宴和南北佳肴,考察了古代调和五味的理念与方法,以及外来饮食文化产生的影响。
对于古代饮食风尚,古人对饮食功能的认识,以及饮食文化礼仪和美食美器传统,也有概略叙述。 《饮食史话》由王仁湘编写。



主编推荐

    王仁湘,男,1950年11月出生,祖籍湖北,现为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史前考古学,1981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74年以来,长期在野外从事考古发掘工作,主持发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遗址。他对中国史前考古有较为全面的研究,在饮食文化考古研究方面也有一定建树。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其他著作40余部,主要有:《拉萨曲贡》、鬈临潼白家村》、《中国史前文化》、《人之初——华夏远古文化寻踪》、《饮食与中国文化》、《饮食考古初集》等。并主编有《中国史前饮食史》及大型考古学丛书《华夏文明探秘》等,后者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



精彩内容
 农业文明当男人们四处打猎之时,女人们也忙碌不停,纷纷到驻地附近采集果实。春去秋来,开花结果,这样年复一年无穷反复的规律,起初使人迷惑不解,但思考和探索早已开始了。大概是将吃剩的植物子实扔在驻地附近,于是发芽、开花、结实,人们观察到一个完整的生长过程,收集到无意种出的果实。人类在这个基础上又有意地进行了无数次试验,也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的经验积累,终于他们不再感到惊奇,他们成功了,农业时代到来了。这个过程被现代科学家称之为“绿色革命”,这个革命的生力军无疑是妇女,妇女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生机。
中国古代将农业的发明归功于神农氏。《白虎通义》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新语·道基》也说:“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当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这是说在禽兽不足以维持
人们的生活时,神农发明农具,教人们根据天时地利进行种植,使谷物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神农当然也
是传说人物,又称烈山氏、厉山氏,被后世奉为农神。
最初的农业种植不仅规模小,方法也很原始。后来经历刀耕火种的阶段,发展到进步的锄耕农业,人们懂得了土地开垦、休耕、施肥、灌溉等耕作技术,种植面积扩大了,栽培作物品种也逐渐增加了。生产用的工具也不断加以改进,发明了磨光石器,提高了土地开垦效率。考古学家把原始种植业和磨光石器的使用以及家畜饲养业,作为新石器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西亚地区的新石器革命,完成了大麦、小麦的栽培,以及山羊、绵羊、猪、牛的驯化,这大约有将近1万年的历史。美洲新大陆的中南部,公元前五六千年开始种植西葫芦,此后又成功栽培南瓜、菜豆和玉米。
农业耕作在中国一开始就形成了南北两个不同的类型,不论谷物品种或栽培方式都存在一定差别,这都是地理自然条件所决定的。
在黄河流域广大干旱地区,尤其在黄土高原地带,气候干燥,适宜旱作,占首要地位的粮食作物是粟,俗称小米。小米遗存在一些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发现,在稍晚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均有出土。它或被装入陶罐,作为随葬品埋入墓中,或作为储备埋藏在地窖内,其最早年代可追溯到距今9000年前,是世界上见到的最古老的小米实物。在华北与粟同样悠久的栽培作物还有黍,俗称黄米。与小米相比,它的种植范围可能稍小一些。另外,北方在文明时期广泛种植的大小麦,新石器时代似乎没有普遍种植。新石器时代末期小麦在黄河流域以及新疆地区已有种植,近些年考古发现了许多小麦遗存。
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河湖密布,因而大面积种植的是水稻。较早的栽培稻实物出土于江浙地区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遗址,距今约为7000年。在河姆渡遗址一些炊器的底部,还保留有大米饭的焦结层,有的饭粒还相当完整。那时的水稻已区分为粳、
籼两个品种,表明水稻的驯化在此之前很早就完成了。
后来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距今9000年前的稻谷遗存和农业生产工具、陶器等,湖南道县玉蟾岩和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1万年以上的稻作遗存,这些发现表明长江中游地区可能是稻作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古代常有“五谷”、“六谷”之说,包含的内容不很一致,一般指的是稷、黍、麦、菽、麻、稻,除麦和麻以外,都有7000年以上的栽培史。蔬菜作物北方出土了油菜子,南方则有葫芦子和完整的葫芦,它们与上述四种粮食作物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
华北粟类旱地农业,华南稻类水田农业,这个格
局自古就影响到南北饮食传统的形成。主食的大不相同,不仅带来了文化上的一些差异,甚至对人的体质发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有一种观点就认为,以稻米为主食的部族有旺盛的繁殖力,有性早熟的特点,因为水稻中构成米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成分,较其他粮食有很大的不同。
就烹饪方式而言,也因为食物类别不同而显示出一些南北差异,这一点到后来愈趋明显,尤其是面食
在北方普及之后。而起初不论是稻米,还是小米乃至小麦,基本都是以粒食为主,差别不是太明显。
中国传统饲养的主要家畜,历来称为“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猪),这些家畜在新石器时代都已驯化成功,饲养也比较普遍。到了殷商时代,猪、马和水牛等都有了相当好的品种。家畜驯养成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肉食来源,而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役,这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又掌握了对自然力新的支配权。
P4-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