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中国在开拓中前进
  • 社会主义中国在开拓中前进
  • 社会主义中国在开拓中前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社会主义中国在开拓中前进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43 5.4折 12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肖巍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81720

出版时间2014-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元

货号23516090

上书时间2024-10-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社会主义中国在开拓中前进》一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土根据与阶段特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社会主义更健康地发展几个部分,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的丰富理论内容。

作者简介
肖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职学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统战理论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的教学与研究,并对人权问题、环境问题、意识形态建设,以及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有持续之兴趣和心得。

目录
总序 
开场白 科学社会主义既是理论,也是运动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土根据与阶段特征 
 一、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 
 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图 
 四、学资本主义来搞好自己的社会主义 
第二章 继续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一、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二、改革开放没有回头箭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第三章 建设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挑战 
 二、信守为了人民的宗旨 
 三、围绕核心价值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 
第四章 促进社会主义更健康地发展 
 一、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使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效应

内容摘要
《社会主义中国在开拓中前进》一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土根据与阶段特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社会主义更健康地发展几个部分,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的丰富理论内容。

主编推荐
肖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职学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统战理论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的教学与研究,并对人权问题、环境问题、意识形态建设,以及科学思想史、科学社会学等领域有持续之兴趣和心得。

精彩内容
开场白 科学社会主义既是理论,也是运动开场白
  科学社会主义既是理论,也是运动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批判,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的情况下提出的。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是对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表达了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的经济诉求和政治意愿,但又并不意味着凭空设想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是通过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条件和目的,为这种斗争提供思想武器。“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并置身于这种运动,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共产主义作为理论,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种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也拒未来社会的具体情况提供什么“预定看法”,反对提出什么一劳永逸的方案。“(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他们认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完全取决于人们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他们对未来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而如果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共产主义是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前提产生的。这也正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重要标志。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中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将是在一切文明国家,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革命也会大大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但是,1848年以后的局势发展使他感到这样的革命并非指日可待。“历史清楚的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资本主义大工业“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实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并非一成不变,“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更重要的是,各国国情不同,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好的做法,对另一国家可能就行不通甚至是有害的。列宁也说过,决不能把马克思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后来各国,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在不断证明这一点。经常告诫全党,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总结了各国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曲折性。时代不同了,各国情况千差万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在用无数事例表明,社会主义必须更加重视时代性和本土化,以充实和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在社会活动中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对抗,在经济运行方式上表现为企业内部生产的有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计划状态的对立。代之而起的将是一个建立于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的新制度,由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行有计划的生产。从理论上说,计划经济是通过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统一计划下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生产和消费。相当一段时期,各国社会主义实践者都试图建立以计划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其实还不是马克思讲的社会所有制)经济体系。
  但现实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面对苏俄夺取政权后“战时共产主义”的困顿形势,列宁果断决定进行“新经济政策”实验,并承认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指出商品经济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由于新经济政策当时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权宜之计,苏俄政权也缺乏实行商品经济所必需的制度条件,这就决定了这个政策的脆弱性和短命。在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压力下,斯大林强制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和迅速发展,苏联的重工业优先战略符合苏联当时经济技术落后,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国,又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实际。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经验。这些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压迫,经济文化落后,迫切要求实行赶超战略,而计划经济具有的强大动员能力、集中资源配置以及高积累机制,都促使共产党夺取政权后选择了它。这种经济体制,在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总体上保证了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它的缺陷是不能长久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高效率,而这也正是它终于要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的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不能一举废除私有制,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只能逐步改造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既然如此,资本主义的许多因素就肯定还要起作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或转变,不能忽略资本主义赖以成长,并构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新社会的物质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在占统治地位的各文明国家“同时胜利”的产物。他们认为,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能够像欧洲移民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而跨越社会经济形态的美国一样,利用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积极成果,“会完全改变并大大加速它们原来的发展进程”。无论如何,建立一个劳动者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彻底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替代性方案,也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坚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即“两个必然”),坚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