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成环境中的传统(真实超真和拟真)(精)/建筑人类学跨文化的视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建成环境中的传统(真实超真和拟真)(精)/建筑人类学跨文化的视野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6.54 6.7折 9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奈扎·阿尔萨耶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78185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11181689

上书时间2025-01-0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奈扎·阿尔萨耶(Nezar Alsayyad),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设计师、城市史学家,伯克利中东研究中心主任、阿拉伯社会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已在伯克利执教三十余年,出版十余本研究著作,包括《住屋、聚落与传统》(1989)、《传统的终结》(2003)、《城市非正规性》(2003)、《原教旨主义城市?》(2010)、《开罗:城市的历史》(2011)等。

黄华青,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博士,曾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米兰理工大学访学,研究领域为建筑人类学、世界聚落史等,出版《茶村生计》《中国传统民居纲要》《大吉岭的盛名》等专著、译著8部。

梁宇舒,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重庆大学工学学士、建筑学硕士,曾赴悉尼大学访学,研究领域为地区建筑学、建筑人类学、游牧民族的当代性及其建筑等。

目录
引 言 传统与建成环境研究 

第一章 住屋的形式:一种理解传统之径  

第二章 反思建成环境中的传统 

第三章 传统与现代的概念化  

第四章 传统与乡土  

第五章 殖民主义、身份与传统 

第六章 传统、民族国家与建成环境  

第七章 传统、旅游和政治的相遇 

第八章 超真与仿真:传统建成环境中的奇观  

第九章 传统与原真 

第十章 传统与虚拟

注释

内容摘要

入21世纪以来,对于传统住屋及聚落隐含的社会与文化价值、意象及观念的研究,广泛见于多个相关学科领域中。学者们针对各种研究主题引入特定的标签,如乡土的vernacular)、本地的indigenous)、原生的primitive)、部族的tribal)、民俗的folkloric)、通行的popular)、匿名的anonymous)等。无论如何,尽管无法找到一个能够涵盖一切的恰当标签,并不妨碍我们将这些住屋和聚落归入同一个分析类别。以上这些针对特定建筑和空间的标签有一共同特点:它们皆描述了一个随着某个社会中足够多人< p>的采纳而形成一种常规做法的过程。鉴于此,我们不妨使用一种最广义的传统概念来涵盖以上所有标签。这个词在当下这个时代或许会很适用,因为学者们逐步发现,对于这类并未经历任何专业审美判断、于日常经验的建成环境的研究,是一项跨学科、跨文化的任务,与科学、医学或工程领域的研究皆不相同。1“传统一词亦可恰当地描述一个代际传播的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是关乎过程的,因而它异于本土乡土这些概念——后者只为描述住屋的源头或是建造的方式。2理解传统建成环境有多条路径括人类学的、建筑学的、考古学的、行为学的,还有结构意义上的。各个学科采取不同的视角,分析人类建造住屋的方式和途径,以及构思这些环境的过程中涉及的象征主义和实用思维。这些各不相同的路径各自强调诸如文化、、气候、、经济条件、社会结构、性别关系等因素,这些因素塑造抑或改变了建筑形式。传统住屋和聚落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并非新近之事,早在19世纪初就随着摩尔根Morgan)和摩斯Morse)的研究工作而开始。320世纪60年代,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划的展览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及其同名著作一步推动了传统建成环境研究的普及。4鲁道夫斯基试图将这类建筑史学家避之不及的非正规、非正统建筑纳入一个类别框架之中。他指出,建筑史学家所追逐的目标往往过于狭隘,建筑和设计史作为一个学科存在偏见——在社会层面偏向于富裕和权势阶层的建筑,在政治层面则偏向于西方的建筑。而强调,建筑师参与设计的建筑仅是建成环境中的沧海一粟,而其他大部分建筑皆为普通人、普通社群的非职业作品。同时他试图阐释,这些无师自通的建造者如何展现出让建筑融入自然环境的天赋,而非狂妄地试图征服自然。鲁道夫斯基的展览中有一个案例是西非的多贡人聚落。从鸟瞰照片来看它形如废墟(图0.1),而镜头拉近后,便可发现它其实是个由平顶住宅及茅草屋组成的村落(图0.2)。由于缺乏任何大型建筑、车辆甚至是街道,这个村落在外行眼中仿佛是一种最原始的聚落形态;但鲁道夫斯基辩解道,深入的民族志调查已揭示,它是一个精细复杂的文化结构的产物,只是这种文化与西方人所熟悉的不同而已。接下来的十年,该研究领一步发展,一批重要作品陆续出版括阿莫斯?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的《宅形与文化》(1969),恩里克?基多尼(Enrico Guidoni)的《原生建筑》(1978),保罗?奥利弗(Paul Oliver)的《世界住屋文化》(1987)。这类作品的是保罗?奥利弗主编的鸿篇巨著《世界乡土建筑百科全书》,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版。1988年,作为对这一勃兴学术研究的回应,我联名发起了第一届传统住屋和聚落国际研讨会。本届会议中,我们宣布成立国际传统环境研究会IASTE)。该协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跨学科平台,让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的学者交流思想,讨论方法和路径,分享关于传统的研究发现。与其他致力于推动某特定学科发展的学术团体不同,IASTE所关注的是如何从相对的、跨文化的、跨学科的视角,理解作为文化cultural conventions)之表达的传统住屋和聚落。它的目标是成为所有研究乡土、本地、日常和传统环境的学者的庇护伞。协会成立以来,我已清晰阐释了IASTE的观点,即传统不应被视为历史留下的固态遗产,而是一项基于当下、重释历史的动态工程。过去逾25年,在很多同事的帮助下,我主要通过两项活动来推动建立IASTE的事业:一方面是撰写每届双年会议的摘要征集文;另一方面是主编协会旗下的半年刊物《传统住屋与聚落评论》(TDSR)。IASTE会议主题的发展帮助定义了协会工作的重心,在此值得回顾。第一届会议于19884月在伯克利举办,会议编辑出版了《住屋、聚落与传统》(Dwellings, Settlements and Tradition )一书。会议探索了住屋和聚落的定义与内涵的多元性,指向一种开放性的传统定义。尽管很难将传统限定在一个狭隘、统一的概念之下,但本书的共同作者大致勾画了研究传统环境的方向,尤其论述了研究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至今,本书已成为大量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推动探讨了传统在空间与场所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1990年会议也在伯克利举办,这一次我们质疑了方兴未艾的第一世界/第三世界二元论,甄别出多条可通过两个世界的相互联系以影响建成环境生产的路径。1992年会议在法国巴黎举办,试图通过探索乡土建筑的文化生态以解决发展与传统二者的矛盾。1994年的突尼斯会议审视了传统中的价值相关主题,反思了传统环境研究的作用。1996年会议回到伯克利举办,讨论了身份认同与传统的关联性,以及全球化对建成环境形式的影响,并反思了我们阅读传统的能力。1998年的会议在埃及开罗举办,标志着协会开始了一个新阶段。它试图讨论一个全球性现象,我将其命名为制造遗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