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6.35 6.3折 ¥ 42 全新
仅1件
作者万融主编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830947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10813964
上书时间2025-01-05
万融,江苏省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曾兼任商品学系主任、国际商品学会会长、中国商品学会会长、中国消费者协会理事、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商品学理论与方法、商品质量分析与检验、商品质量与安全以及环境管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长达30年。
第一章商品与商品学/
第一节商品/
第二节商品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商品的使用价值/
第四节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第二章商品分类与编码/
第一节商品分类的原则与作用/
第二节商品分类的方法和标志/
第三节商品编码/
第四节商品条码/
第五节商品目录与商品分类编码标准/
第三章商品的成分与性质/
第一节食品的成分与性质/
第二节纺织品的成分与性质/
第三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第四章商品质量与质量管理/
第一节质量与商品质量/
第二节商品质量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商品质量管理/
第五章商品标准与认证/
第一节标准与标准化/
第二节商品标准/
第三节认证/
第六章商品检验与质量监督/
第一节商品检验概述/
第二节商品的抽样与抽样检验/
第三节商品质量检验方法/
第四节商品分级/
第五节商品质量监督/
第七章商品包装/
第一节商品包装概述/
第二节商品包装设计的原则/
第三节包装材料/
第四节商品包装技术/
第五节商品包装标志/
第八章商品储运的质量保护/
第一节商品运输与商品储存/
第二节商品在储运中的损耗与质量劣变/
第三节储运商品的养护技术/
第四节储运商品的质量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商品与商品学
第一节 商 品
一、商品的产生
产品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生产物。在人类劳动分工简单、效率低下的时代,数量不多的产品最初仅能用来应付人们自身的需要。随着人类劳动技能、劳动工具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数量渐多的产品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开始出现剩余,并归其私人拥有,于是剩余产品可以被其拥有者拿来同他人进行交换,以满足生产者的其他需要。后来,又有了专门生产别人需要而自己并不需要的产品,以交换进行谋生的手工业者。这样,商品和商品生产就出现了。显然,社会分工和产品私有是交换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它们使产品转化为商品。早期的商品交换方式是简单的“以物易物”,接着便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较高级的交换方式。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什么是商品?商品是在一个或多或少互相分离的私人生产者的社会中所生产的产品,就是说,首先是私人产品。但是,只有这些私人产品不是为自己的消费,而是为他人的消费,即为社会的消费而生产时,它们才成为商品;它们通过交换进入社会的消费。这样,私人生产者就相互处于社会联系之中,组成一个社会。因此,他们的产品虽然是每个个别人的私人产品,同时也是社会的产品。”①这就是说,只有那些为别人消费而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换”进入社会消费的劳动产品,才能称为商品。换句话说,判断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有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必须满足:一是该产品的生产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他人需要”,即满足社会需要;二是该产品必须通过市场“交换”而进入他人消费(社会消费),最终实现牛产目的。 二、商品的基本特征 作为不同于一般物品、产品的商品,显然应该同时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商品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商品存在的前提,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它对人们有用,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因此,那些不具有使用价值、不能满足人们合理、合法的需要,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劳动产品,如假酒,假药,劣质电器,失效或变质的食品、药品、化妆品,乃至毒品等,都不能称为商品。而某些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的天然物品,如空气、阳光、雨水等,也不能称作商品。
(二)商品是供别人消费即社会消费的劳动产品
马克思指出:“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①所以,对于产品生产者自产自用的那些劳动产品来说,如农民留下自用的那部分农副产品,就不能算作商品。某种农副产品的商品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该种农副产品的商品量与同一时期该种农副产品的生产总量的百分比,其中,该种农副产品的商品量是该种农副产品生产总量与农民自用该种农副产品量的差。农副产品的商品率是反映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指标。
(三)商品是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的劳动产品
马克思直截了当地指出:“能同别的产品进行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②商品对其生产经营者来说,并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它只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不然他们也不会把它拿到市场上去卖。商品只有通过交换,到达使用或消费它的顾客手中,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否则,商品卖不出去,其使用价值不能实现,结果其价值也就无法实现。所以,即使是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产品,例如,库存积压滞销产品,因为种种原因,在市场上得不到消费者或用户的认可而卖不出去,它也就不是商品。在交换完成后,商品进人消费领域成为有用物品,也不再是商品。由此可见,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环节到达用户手中才构成商品,在交换之前尽管该产品是为了与他人交换而生产的,充其量也只能是潜在的商品。
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商品的基本特征,那么判断一种产品是否为商品也就失去了准则和依据,甚至会导致认识模糊或认识混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对商品的认识实践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以前人们只承认用于交换的物质形态的劳动产品是商品,对知识形态、资金形态、劳务形态的劳动产品如技术成果、专利、股票、债券、服务等是否是商品,或认识不清、把握不准,或墨守成规、盲目否定,直至它们纷.....
本书是一本简明实用的商品学教材。作者吸收了近年来商品学理论发展的成果,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商品学的一般概念与理论。全书理论新颖,内容联系实际,案例选择精当实用,是一本较好的商品学教科书。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万融教授编写,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商品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商品分类与编码、商场商品陈列、商品标准与标准化、商品检验、商品包装与标签、商品的储存与养护、商品信息、伪劣商品的概念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本书在体例安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每章前有课前提示,章内附有生动的案例,章后有思考练习题。本书广泛汲取了国内外商品学研究的新成果,既深入浅出地凸现了商品学概论的内容体系,又充分突出了实践性和应用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