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2.62 6.3折 ¥ 52 全新
仅1件
作者马利强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3971138
出版时间2020-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11316559
上书时间2025-01-01
第一章立德树人的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立德树人的内涵及内容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虽然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提升道德修养、建功立业与著书立说三者在一个人的个人修为中所属的层次。如果把一个人的个人修为比作一座金字塔,那立德(提高道德修养)即以高屋建瓴之势稳立塔尖。孔夫子曾有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处所讲的“立”,除了“立功”之意外,更多的则体现出古人对“立德”的重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回顾历史,咀嚼经典,我们不难发现古之贤人对于“立德”的不懈追求。个人的德行修养,也成为个人晋升的一个考核指标。如古代的举荐制度中就有提到“察孝廉”。个人觉得,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差异在于:西方人崇尚契约精神,因为就连柏拉图也承认,理性并不能完全控制欲望,所以需要借助契约的规束,即他律;然而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背景中,控制一个人的欲望的最好途径就是以德驭性,即自律。翻阅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书籍,其中不乏对“德”的重要性的阐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从自然善于包容万物的角度解释了一个人(君子)立德的重要性。《论语》中关乎“德”的语录更是不胜枚举。如“德不孤,必有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
《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是现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观念的最早的理论渊源。“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说明了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树人,简单而言,即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对受教育对象品行的塑造。所以韩愈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大学文化建设而言,“立德”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育者自身要有“德”,有“德”方为示范;“树人”则重申了教育者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
“立德树人”同样对如今的大学生给予股切厚望———修身养德,德才兼具。大学生要善于学习,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用之才。总体上来看,“立德树人”对教育,尤其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立德”强调教育者首先要“厚德”,即要内化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美德,“厚德”才能“载物”;“树人”则要求教育者将自身内化的德行修养外化于受教育者。“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使命和归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论断,既明确了当代教育的根本使命,又进一步丰富了培养人才的深刻内涵。
二、立德树人的内容
“立德树人”,其本身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理论渊源。随着时代的发展,“立德树人”的内容要求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就大学文化建设而言,始终还是围绕着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以及个人品德建设几方面来展开。
(一)社会公德建设
社会公德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公共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当今国家大力宣传和弘扬良好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群众关心、各界关注、全民关爱的。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老人大街上摔倒无人敢扶,轻松出手就能帮助别人但却视而不见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一些见义勇为者救人反被怀疑成肇事者,受尽刁难和折磨。许多人感叹世风日下,社会公德沦丧。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只是少数现象,社会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公民还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现在的社会公德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作为文明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将社会公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做“缺德”之人。
(二)职业道德建设和学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指社会上从事某类职业的人应具有的最起码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方面应重点加强“三立”:立官德、立师德、立学德。
首先,立官德。古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大学文化建设而言,立官德即要求管理大学的行政人员要具备起码的政治修养、职业素养和自身修养。“立德树人”要求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具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