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53 2.0折 ¥ 32 全新
库存196件
作者佟雪峰主编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29032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9003663
上书时间2025-01-01
主题一道德与德育的哲学基础1
第一节道德的内涵及意蕴1
第二节道德的功能11
第三节德育的内涵及价值15
主题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心理学基础20
第一节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21
第二节小学生品德要素的发展23
第三节学生品德发展中的心理学效应26
主题三小学德育目标、内容与课程31
第一节德育目标31
第二节德育内容33
第三节各国德育课程概览40
第四节德育课程的价值诉求:体现学生立场49
第五节学校德育课程开发55
主题四小学德育方法63
第一节情感温暖篇63
第二节榜样示范篇89
第三节理性说服篇99
第四节实践锻炼篇106
主题五小学德育模式124
第一节主体性德育模式125
第二节关心体谅模式130
第三节价值澄清模式133
第四节德育模式的创新135
主题六小学生品德成长的家庭影响及协调148
第一节家长合格证——家长教育能力的空白148
第二节观点:影响小学生品德成长的家庭因素150
第三节他山之玉:国外家庭教育经验153
第四节优化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对策探讨155
主题七小学生问题行为及其预防168
第一节内涵与外延:小学生问题行为界说168
第二节数字与归纳:儿童问题行为的部分状况169
第三节学生问题行为成因:家庭因素170
第四节学生问题行为成因:学校环境中的挫折172
第五节学生问题行为成因:标签理论175
主题八小学德育的困境与探索179
第一节小学德育的困境及解读179
第二节德育的伤痛: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问题187
第三节突破德育困境的尝试189
德育指的是教育者采取道德的方法,通过恰当的途径和内容培养学生特定思想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是道德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道德成长的重要场域。但德育并不具有天然的、不证自明的合理性。对德育及其合理性的理解与批判离不开历史的追溯和哲学的反思,这种理解与批判越是深刻、越是全面,德育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基础才能越坚实。
能与不能是科学问题,要有事实依据。
准与不准是法律问题,需要制度规范。
该与不该是道德问题,需要人心向往。
开篇案例:“常回家看看”立法已两年仍面临执行难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5-01/28/c_127430024.htm.2015-01-28
春节将至,外地工作的你是否已买好车票,准备回家看望父母。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要求“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因此,“常回家看看”不仅是尽孝之道,更成为法定义务。
那么,对于不常回家的子女,父母们是否真的将他们诉至法庭?记者从越秀区法院获悉,“常回家看看”入法两年来,虽然很多老人在庭审时都表达出希望子女多看望的想法,但很少有人在起诉书中明确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老年人与子女的纠纷多集中于赡养费。而且,用法律强行约束子女探望父母,亲情也会打折扣,还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多以调解为主。
记者从越秀区法院了解到,从2013年7月1日至今,越秀法院共受理赡养类纠纷案9起,审结的8起纠纷案中,有4起案件原告的诉求中包含要求作为被告的子女履行探视义务、对父母多加关心照料,其他部分老人也在开庭时表达了希望子女探视的愿望,但并没有正式提出诉讼请求。
在越秀区法院审理的几件案件中,均是因父母儿女矛盾尖锐而诉至法院,为了防止矛盾激化,法官更多的是劝导双方调解或撤诉。老人在诉讼请求中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请求,比如要求子女将自己从养老院接回同住等,由于这些请求不属于法院受案范围,因此一般都无法受理。
法官表示,案件的调解和撤诉都是在法官的主持并引导下进行的,法官之所以尽力引导该类案件向调解、撤诉发展,是因为赡养纠纷中除了涉及赡养费的给付问题外,还涉及子女对父母的探视问题。
法官认为,法律与道德调处的范围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的领域,虽然法律规定法院在审理赡养纠纷案件时可以一并处理探视的问题,但这毕竟属于一种人身权利,法律也不能强行支配子女的人身自由,使其履行探望的义务。
此外,子女赡养、照顾探望父母的行为蕴含着道德所要求的“孝”这个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如果运用法律的强制性去强行约束子女,用一纸判决去规范子女遵守孝道探望父母,这种履行判决书式的探望已经变质,亲情就没有了实质意义。
最后,要求子女履行探视义务的判决存在执行难的问题。司法实践中,执行法官也只能约定一个地方让双方见面沟通,无法达到父母想子女“回家看看”的期望,这种执行方式无疑增加了法院的负担。因此,在面对赡养纠纷案件,法院注重双方能协商一致、调解和好,尽量和谐地解决家庭纠纷。
(来源:广州日报)
思考:“常回家看看”应不应该立法?立法后的可能后果有哪些?道德和法律究竟有何不同?
本书围绕着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德育事件,汇聚了一线教师德育实践的经验或教训、部分媒体关于相关事件的报道或评论、理论研究者的相关理论探讨或反思以及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文本如关于德育的法规、政策等,并把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主题组织起来,目的在于通过多样化、多主体的视角关照当前的德育实践。 本书配置了二维码,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服务,包括教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与真题、创新德育模式拓展阅读、问题行为拓展阅读等,学生还可加入德育交流圈,实现在线互动讨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