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3.93 2.0折 ¥ 69 全新
库存403件
作者付守永著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15821009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15917605
上书时间2025-01-01
付守永
工匠精神“先行者”,知名财经作家,2013年出版《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持续畅销至今。南开大学MBA“工匠精神的实践”聘授课导师,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总裁班受欢迎的实干派导师。被业界誉为“用生命演讲的人”。
第1章 匠心在爱,平凡因爱而伟大
因“迷恋”而享受工作 003
找寻工作的意义 006
热爱成就野心 009
为荣誉而战 012
热忱是奇迹之源 015
为自己而做,一切都值得 018
善于发掘工作的可爱之处 021
第2章 匠心在专,专则无敌
痴于艺者技必精 029
选定自己的那把“椅子” 032
不厌其小故成其大 035
专精到不可替代 039
浅尝辄止难成大器 042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045
第3章 匠心在细,以小见大
天才就是注意细节的人 053
苛求是工匠的本能 057
琐事也美丽 059
成败都在细处 063
细节虽小重千斤 066
技艺之细有穷尽,匠心之
细无止境 069
第4章 匠心在精,极致无极限
工匠的世界没有“凑合” 077
真正的工匠心中没有 079
“这是我能做得好的吗” 082
投机取巧的人与精进无缘 086
方法总比困难多 088
人需要那么一点点“不知足” 092
人生恶果皆因糊弄 095
优秀到不可替代 098
第5章 匠心有恒,历尽千帆而无悔
失败往往是放弃得太早 105
人虽寂寞,心却高歌 108
从沙子到珍珠的距离 110
余者万般,与我何干 113
用时间去积攒力量 116
这是一个“剩者为王”的时代 120
像雕琢作品一样雕琢自己 122
有始有终地去做一件事 127
坚持胜过一切 130
第6章 匠心有责,不忘初心
把责任当成一种使命 137
把敬业当信仰 140
恪守原则是一种责任 144
“小聪明”养不出“大工匠” 147
不值得定律 150
知敬畏存戒惧 153
帮人终帮自己 156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59
第7章 匠心求变,一直走在突破的路上
创新来自不妥协 167
再试一次的勇气 171
成功效仿不来 175
偏执改变世界 178
无惧“黑天鹅” 181
比别人多走一步 184
主动更新自己 187
在棘手的任务中突破自我 191
白日梦时间 194
永不停歇的工匠之路 199
居安思危,才能明天仍然
光芒万丈 202
第8章 匠心笃行,自动自发
立即行动!立即行动! 209
不计较多做一点儿 212
忠实执行,自动自发 216
求真务实长本领,脚踏实地当
工匠 219
行动出行家 221
给自己直面缺点的勇气 224
时间管理价值百万 227
散漫:让人失败的习惯 232
无人监督,认真不减 236
激情成就梦想 239
说到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对于一个工作者而言,“职人(对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的称呼)”是再高不过的赞誉了。唯有在行业内十分专注、出类拔萃的人,才能拥有这样的称谓。此职人即我们所说的工匠。
创建了多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稻盛和夫,就是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
稻盛和夫从未标榜过自己的成就,也没有炫耀过自己的身份,他说:“企业家要像工匠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简单的一句话,却显露出了非凡的态度。在稻盛和夫的眼睛里,工作是有生命和灵性的。我们应当去审视它,理解它,倾听它,热爱它。
工匠对工作,从来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绝不会过一天算一天。在内心深处,他们将工作视为当用一生去完成的天职。这种情结,被称为“燃性”。
稻盛和夫曾这样解释“燃烧的斗魂”——“燃性”,是指对事物的热情。自燃性的人是指先对事物开始采取行动,将其活力和能量分给周围人的人;可燃性的人是指受到自燃性的人或其他已活跃起来的人的影响,能够活跃起来的人;不燃性的人是指即使能从周围受到影响,但也不为所动,反而打击周围人热情或意愿的人。
要具备“燃烧的斗魂”,内心一定要对所做的事热爱,甚至是迷恋。就像稻盛和夫所说,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疲不倦。
现代企业的很多年轻员工,却尚未做到这一点,原因就是对工作本身没有喜爱之情,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浮躁多变。然而,对此他们也给出了一个理所当然的解释:“我所做的工作不是我喜欢的,提不起兴趣。”
乍听起来似乎有点儿道理,可仔细剖析,却发现它依然是一个不充分的理由。想拥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人生,要么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要么让自己喜欢所做的事。毫无疑问,我们都渴望能够成为前者,但事实证明,在受到种种客观条件制约的情况下,能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能靠这份工作维持生计、实现自我价值的概率,少之又少。
在初入社会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是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的,到后来之所以会有巨大的差别,全在于做事的心态。有的人得过且过、消极怠工、牢骚满腹,在日复一日的消沉中湮灭了原有的才华;有的人却摒弃偏见,付诸努力,在转变心态的过程中,爱上了自己的工作,找寻到了自己的价值。
稻盛和夫上大学时学的是有机化学,当时热门的专业,但他心仪的公司并未录用他,无奈之下他才去了松风工业。那是一家生产绝缘瓷瓶、属于无机化学领域的企业。入职后他被分配做新型陶瓷研究,而其他同事全是做企业核心产品的。没有像样的实验设备,没有同事和前辈的指导帮助,独自一个人去研究陶瓷的新材料,稻盛和夫真的提不起什么兴致,很难爱上这份工作。
后来,由于辞职转行都没成功,他不得不留下来。既然结果无法改变,那就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态吧!他试着投入到工作中,就算无法瞬间爱上它,至少能减少一些负面的情绪。多年后,回顾这段心路历程时,稻盛和夫才发现:其实这样的转变就是在为“爱上工作”而努力,只是当时的自己并未意识到。
缺乏相关的知识底蕴,稻盛和夫就跑去图书馆找资料;没有复印机,就直接用手抄写重要的内容和文献。当时,他在经济上并不富裕,可还是坚持买工作所需的图书。依据这些信息,他开始做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补充理论知识,再度投入实验,这就是稻盛和夫当时的工作。在反反复复地琢磨中,他不知不觉被新型陶瓷吸引了。从细碎而复杂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开始想象新型陶瓷的美好前景。
当原本枯燥的研究,被赋予了“也许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在钻研”的使命感后,就有了光环,从而在平淡无奇中闪闪发光。稻盛和夫也从初的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真正地喜欢上了这项研究,后竟达到了“迷恋”的程度。
在旁人眼里,稻盛和夫的工作辛苦、繁杂、单调,简直无法忍受,可他却乐在其中。当一个人迷恋上了自己所做的事,哪怕环境艰苦,道路坎坷,挫折累累,也不会有怨言。一旦能够承受,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很容易做出成绩。
乔布斯说过:“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与其抱怨眼下所做的事,追求幻想,倒不如尝试着去喜欢它。
从内心深处,摒弃“我在给别人工作”的想法,把已有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天职,带着爱和使命感去完成每一项任务。在每一个细微的成就中,逐渐获得自信和满足,对工作的喜欢和满意就会增加。只要你这样做了,工作就不再是一种苦难,而会逐渐演变成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试试看,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收获的却有可能是意外的惊喜。
对你而言,工作有什么意义?
有人说是替老板打工,赚钱养家;有人说可以学到东西,塑造专业才能;还有人更直接,说从来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有极少的一些人,把工作视为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平台,把工作视为成长的过程、体现个人价值的途径,进而将自己与工作“天人合一”,从内心真正认同自己的工作,把平凡的日复一日的工作干出日新月异的新气象,乐在其中,无法自拔。
简单来说,多数人把工作当成赚钱的工具,或是只把工作当成工作,而没有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美国成功励志大师卡耐基说,把工作当作与老板之间的交易,其实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为什么会痛苦呢?他列出了3点原因:将自己置于被动的、被剥削的地位,注定是职场中的剩余者,永远没有归属感,没有方向没有根,永远是职场中的漂泊者;不会注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每一位同事都是你的竞争对手,你就会想方设法将他们逐一打压,结果,你就没有朋友,只有敌人,你就成了职场中孤立的那一个;过于在意工作中的利益得失,只要付出就想得到,没有回馈就绝不肯多付出一份辛苦,付出了得不到就会抱怨,甚至想跳槽,你就会形成斤斤计较的性格。
只是为了生活工作,为了赚钱工作,看似是“精明”和“现实”,殊不知在入伍的天就落伍了,就把自己置身于队伍的末尾。这种人注定成为不了一个真正的工匠,只能算是一个工具,因为你没有在工作中注入自己的灵魂,所有的工作结果只是一种“死物”,缺少了“神”。
真正的工匠,总是不把自己局限在工作挣钱上,工作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但金钱回报绝不是追求。工匠对工作有一种虔诚的热爱,更大程度上认为工作是在完成自己热爱的事业。
很多人不清楚工作与事业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工作,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一项活动;事业,是指个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通常来说,工作是阶段性的,伦理规范要求他尽心尽力完成相应的职责,对得起所获得的报酬;事业是终身的,自觉自发地愿意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一种“工作”。
有些人把工作当成职业,这个目标取向比打工赚钱要高明一些,至少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能够把手上的工作作为一个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在一定范围内愿意吃苦和吃亏。几经磨炼后,也能成为某领域内的行家。
只是这种出发点过于利己,没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对企业来说,你就像是一个学艺者,始终像一个外人,没有融入企业中,企业也很难把你当成“自己人”。对个人来说,你为企业做了很多,但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企业创造价值,你的心并没有归属于企业,不关心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这就使得,无论你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也都只限于个人成就。
企业领导都很看重员工的忠诚,只把工作当职业的员工,其实是很难让领导放心的。换位思考,面对一个只懂得提升自我、不善于合作、不关心企业命运的人,你愿意让他去担任中层吗?就算你肯下放权力,你能保证他可以赢得人心、做好管理吗?从这一点来说,把工作当成职业,终其一生可能也只是一个技术人才,绝非领导心中价值的下属。要做现代企业的工匠,不仅要追求自身技艺的提升,更要提高视界,将企业、行业乃在国家、世界作为你“雕琢”的作品。具备这种心态,你才能对自己的定位更加高远,工作中自然会从企业的角度做对事、做好人。
前不久,跟一位颇有名气的女编剧聊天,她说这两年身边不少做文字工作的人都转行做编剧了,原因是觉得这个行业比较赚钱。可问及那些转行的人在编剧方面做得如何,有没有突出的成就时,听到的却是不怎么乐观的答案。
她跟我讲,有一个做广告文案的男士,入行三年,文案写得还是不入心,对市场趋势、客户心理的把握,都欠点火候。有时,做领导的也难免会说他两句。然而男士心气很高,自诩不凡,听不进去批评,就常常跟她抱怨,说做文案薪水太低,自己根本不屑这份工作。
说得多了,他的心就更浮躁了。终于,在一次挨批后,他果断辞职,转行做编剧。刚踏上这条路,处处碰壁,一来没什么经验,二来创意和文笔都不够出彩,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找到合作公司。后来,男士觉得自己应该去进修一下,就开始去大学上课。但是光靠手里的那点儿积蓄,不足以支撑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无奈之下,他只得重新拾起老本行,又找了一家公司做文案,业余时间去上课。如今,又两年的时间过去了,他还是没什么像样的作品出来。
其实,这位女编剧也是做文案出身的,但因为本身喜欢写作,业余时间就一直撰写。做这件事时,她没有任何的功利心,完全就是出于热爱,觉得写故事是一件挺幸福的事,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少了对利益的追逐,她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这也使得她的读起来很吸引人,情节构思巧妙,文笔平实入心。
她的部写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反复修改。后来,有朋友建议她,把写的东西发到网上,跟网友们分享。她尝试着发连载,没想到竟真有不少读者追捧,关注的人多了,就引起了一些出版商的注意。她顺利地跟一家知名出版商签了约,后又签了影视版权。
外人总觉着,她看起来似乎没怎么费力,就凭空多了一个人气编剧的头衔。可作为了解她的朋友,我是知道的,这世上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如今,她已经撰写了四五部经典的剧作,在业界颇有名气。
回想起来,觉得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一心想赚钱、投身编剧行业的男士,挤破了脑袋也没能如愿,而无心插柳、专注于创作的女文案,终却戴上了知名编剧的皇冠。这说明什么呢?很多时候,野心无法成就我们的,热爱却可以。
工匠精神,就是热爱,热爱所做的事本身,胜过这些事带来的名利财富。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一个人工作的绩效与两个关键词有关,一个是“心流”,另一个是“专念”。顾名思义,“心流”即爱,因为只有热爱才是你好的老师,才是真正激发内心强大动力的源泉;“专念”就是专一,专注的力量。
以前我总好奇,那些跑完马拉松全程的选手,要有多大的毅力、多强的体力,才能支撑到后?可后来,听到一位选手说的话,才彻底懂得,他们不是在咬着牙硬撑,而是内心对这项运动的喜爱给了他们驱动力,所有的坚持都源自这份热爱。那种感觉,就像是“把自己的全部热情搏在工作上,即使疲乏从指尖传到身体,精神也不会累”。
是的,只有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才能找到乐趣;只有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才能全力以赴;只有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才能不觉疲惫。纪伯伦曾经写过一首《先知》,用它来诠释“热爱”的真谛,再合适不过:
“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一切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
什么是带着爱工作?
是用你心中的丝线织成布衣,仿佛你的至爱将穿上这衣服;是带着热情建筑房屋,仿佛你的至爱将居住其中;是带着深情播种,带着喜悦收获,仿佛你的至爱将品尝果实;是将你灵魂的气息注入你所有的制品,是意识到所有受福的逝者都在身边注视着你。
什么是职业荣誉感?简单来说,就是对工作怀着一份要把它做好的决心,并为做好工作后得到的尊敬和成就感到光荣的一种心理感受。
一个人对自己的公司和工作没有荣誉感,做事就会马马虎虎,遇到突发事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他不会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更不会在发生重大失误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荣誉感的员工,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
很多大度的领导,不介意员工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但他们非常介意员工说公司的坏话。对公司和工作都没有自豪感的员工,就不会尽全力做事,他们的精神面貌,就是公司好坏的晴雨表。对此,松下幸之助提出过“五分钟了解一个企业”的观点:不要看它的规章制度,不需要看它的报表,你只需要观察企业员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能感受到企业背后有一股什么样的“精气神”,在支撑着这个企业的发展。
IBM公司刚成立时,老沃森就开始向员工灌输一种理念:IBM是一家别的公司,你要是不相信这家公司是世界上伟大的公司,你在任何事业上都不会成功。当他的儿子小沃森接管公司后,依然也在宣扬这样的理念,他在自己的著作《与众不同的IBM公司》中写道:“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只是随随便便地为一家公司工作,那么我们就会变成一家随随便便的公司。我们必须拥有IBM公司与众不同的观念。你一旦有了这样的观念,就很容易发挥出所需要的驱动力,致力于继续保持这种事实。”
就是靠着这样的企业文化,IBM的员工始终对自己的公司感到骄傲。这份荣誉感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创造了IBM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这也证明,当我们发自内心认定了一份工作是有意义的,有前途的,那就能唤起对工作的热忱,把工作做到好。
西点军校里有一条“荣誉法则”:“每个学员绝不说谎、欺骗或偷盗,也决不容许其他人这样做。”其实,这就是在培养学员的集体荣誉感。在西点军校的教育中,荣誉教育向来都处于优先地位,它把荣誉看得至高无上。每位学员都要牢记所有的军阶、徽章、肩章、奖章的样式和区别,记住它们所代表的荣誉。我们的企业或许没有提出过类似的规章制度,但我们应当从西点军校的荣誉教育结果上有所触动,努力培养自己对职业的荣誉感。
曾经,某知名企业家入驻希尔顿饭店。早晨起床,他刚打开门,走廊尽头的服务生就热情地走过来,跟他打招呼:“早上好,凯普先生。”企业家觉得,清晨问好是很正常的事,但她如何知道自己名字的?他问服务生:“你怎么知道我叫凯普?”服务生说:“客人休息以后,我们要记住每一个房间客人的名字。”
随后这位企业家从四楼坐电梯下去,到了一楼,电梯门一打开,有个服务生站在那里,连忙向他打招呼:“早上好,凯普先生。”企业家挺好奇,就询问服务生怎么知道自己要下来。服务生说:“上面有电话下来,说您乘坐电梯下来了。”
吃早餐时,服务生送来了一块点心。企业家问,中间红色的是什么?服务生看了一眼,后退一步,告诉他点心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企业家一连问了几个问题,每次服务生都是上前看过后,往后退一步再回答。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唾沫飞到客人的早餐上。
这件事给企业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只是一些细微之处,可他却感受到了这些员工对希尔顿饭店的热爱,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若是没有荣誉感,没有时刻把希尔顿饭店装在心里,把自己的责任装在心里,他们不可能如此自动自发。
几乎每一家历史悠久、口碑良好的企业,都有大量心怀荣誉感的员工。希尔顿饭店如是,可口可乐也是这样。在可口可乐人眼里,他们的可乐不是普通的饮料,而是充满魔力的“神水”。一位记者曾经形容说:“无论我去到哪里,总是惊讶地发现,为可口可乐工作的员工对这种产品居然会如此崇敬。”
可口可乐的员工,把他们的工作当成了一种使命,一种信仰,而不单单是谋生之道。有很多人离开可口可乐多年后,依然保持着当初的那份信仰,认为可口可乐是世界上好的公司,它的销售技巧是出色的,产品是质的。
看到这里,相信还有人会心存不屑:荣誉感到底有什么用?我能得到什么?
答案很明了,看看可口可乐这些年的发展就知道。可口可乐人坚信公司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在言行举止上处处维护公司的声誉,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单从可口可乐原液配方的保密上,就足以看出他们对公司的感情。可口可乐在他们的共同维护下,也发展成了世界巨头企业,它也回馈给员工丰厚的回报。荣誉感建立的基础,就是把自己和公司视为一家,不分你我。
要相信一句话:公司就是你的船!水涨船高的道理,不用多说,你也一定懂得。
《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一件事物,才会对它充满热忱,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这种专注,绝非喜欢的、知道的人所能比拟。世间很多精巧的工艺,奇思妙想,看似是不经意的、一蹴而就的,实则背后是一颗颗热忱的心不断拼搏的结果。
新型轮胎的发明者魏亚,原本就是一家小轮胎店的童工。他发现当时的轮胎存在诸多不足,就整天想着要如何改良,制造出摩擦性、弹性都好的轮胎来。一天晚上,他梦见把橡胶和硫黄混合起来晒干,能够制成一种性能很好的橡胶。早上爬出被窝后,他马上就着手实验,没想到竟真的改良出了更好的橡胶。一个冬天,他做完实验,伸手去烤火,结果发现手上的橡胶变得别有弹性。
真的是梦让魏亚创造出了奇迹吗?这未免太玄幻了。就算真是那样,也必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中的方法,显然是他白天不经意间思考过的,倘若他脑海里从来没有想过轮胎改良的事,想必很难做这样的梦;倘若他不是专注于实验,忘记洗手再去烤火,想必也不会发现轮胎改良的技术。所有的机会,所有的奇迹,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
我在朋友那里听过一个木雕手工艺人的事迹,再怎么“丑陋不堪”的木头,到了这个人的手里,都会变成一座精美的木雕。我当时半信半疑,直到朋友把这位工匠的木雕拿到我跟前,毫不夸张地说,真的是惊艳。
工匠的祖母原是民间剪纸手工艺人。儿时的他一直跟随在祖母身边,而祖母在剪纸时总会递给他一把剪刀,让他随意发挥,鼓励他剪纸。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他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1岁时,就能依葫芦画瓢地雕刻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