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9.16 6.7折 ¥ 8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周保欣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38267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3094231
上书时间2025-01-01
周保欣,男,1968年出生,安徽肥东人。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地方路径起源的文史考证与学科建构(项目编号:21ZD&266)”首席专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华文摘》《学术月刊》等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伦理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等专著3部。多项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浙江省文艺评论奖等。
导论 地方志作为当代小说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第一节 “史地之学”与当代小说的方志性问题
第二节 “方志小说”的历史观照与现实逻辑
第三节 本书的问题意识、核心概念、方法与体例
上编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类型及诗学传统
第一章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舆地”诗学
第一节 以名示意、地学景观与“小说地名学”
第二节 微观地理与小说“史地学”
第三节 方位地理观与小说的文化观念
第四节 作为小说叙事学的地理
第二章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名物”写作
第一节 “物”与“观”:小说的时代风习
第二节 “名实相怨”与小说的“风雅正变”
第三节 “物”的哲学与小说修辞学
第四节 名物与“小说”观念、小说史反思
第三章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博物”写作
第一节 道心即自然:《山本》的“写物”观
第二节 “连续的世界观”与《山本》的混沌美学
第三节 《山本》“写物学”的现代性问题
第四章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史传”传统
第一节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历史叙事
第二节 地方志与“非遗”的生命史
第三节 大历史与小历史:对话与潜对话
第四节 地方志与历史叙事中的“人-地”关系
第五章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风学”传统
第一节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风俗画”
第二节 地方志与小说地方伦理
第三节 地方志与小说的信仰地方性
中编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地理及空间诗学
第六章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村落”叙事
第一节 地方志与“村落”的形态构建
第二节 文学地方志及其“村落”叙事
第三节 地方志与“村落”文化的物态化
第四节 地方志之于当代“村落”叙述的启示
第七章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寺观”写作
第一节 符码再现与“寺观”想象机制
第二节 去地方性与“寺观”书法及其含义
第三节 寺观书写与“伪”方志诗学
第八章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街区”写作
第一节 “地方感”与信河街的小说史意义
第二节 信河街与富人群体的精神地理
第三节 信河街与哲贵的“和解美学”
第九章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的“山岳”写作
第一节 作为文化与文学传统的山岳叙事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学山岳叙事类型
……
下编 地方志与当代小说文法及形式创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写作都是后退的
《地方志与中国当代小说诗学建构》:
这种小历史与大历史的联通、互动、相互激荡的处理方式,在周新华的《喝彩师》当中,是以“大”为纬,以“小”为经。也就是说,作家是以“喝彩”这一行业的兴衰起落为小说的情节发展线索,将行业内部的兴衰起伏故事,放在家国天下的历史大叙事当中,以大而观小,以小而见大。小说的时间跨度达百年。故事是从几百年前,朝廷册使林鸿年在去琉球途中,带走一位落难的民间喝彩师作为宣旨官随行开始的。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宣旨官的后人宫田教授以东瀛文化间谍身份重回江南招贤小镇,专注研究和记录喝彩技艺,却陷入镇上彩师门派之间的江湖纷争。
在大历史的叙事层面上,小说中的“琉球国”是真实的地理存在,琉球国与衢州之间的联系,也是真实存在的。根据作家周新华的考证,第一,史料显示,古时明清两代的琉球册封使,去琉球国需要经过衢州;第二,因路途危险且遥远,琉球册封使的家属会暂时安置在衢州;第三,光绪《兰溪县志》载“琉球国使墓在北乡邑厉坛。康熙三十年(1691)国使奉命入贡,经邑卒,因葬此。碑刻:‘首里府舆力向氏岙滨亲云上之墓’共十四字”。根据县志记载,琉球国使的墓地葬于兰江,可以看出衢州是一个重要枢纽。作者在创作中,根据实地考证以及历史故事,让作品在前后两百多年的时空中展示一代代喝彩人的故事,体现出作品具有贯穿古今的文化价值。
在这百年时间中,这座名为“招贤”的江南小镇一直保留着喝彩的风俗。文中最具有地方小历史色彩的,便是“喝彩”这门艺术。“喝彩”原意是指“高声叫好,称颂赞美”。“根据《常山县志》(明万历十三年)和《球川镇志》及诸多家谱记载,喝彩歌谣的历史长达四五百年之久。上梁喝彩习俗起源更早,北魏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从这些已有的历史材料可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喝彩”,其自身的历史绵延已久。“喝彩”歌谣从清朝道光年间的开源祖师王培兰开始,在历经各朝各代的历史衍变,经文人修饰点缀,百姓之间的口头传唱,至今依旧流传于常山各个地方,这也使喝彩歌谣成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重要代表物。
不管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见“大”,国家、民族大历史与地方、“非遗”小历史的互动,都需要作家有必要的历史自觉、历史感、历史认知与历史意识。刘继保在《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于<左传>》中谈道:“叙事是小说文体的核心,离开中国的叙事传统是无法探讨小说起源的。无论是从古典小说发展的实际出发,还是从现代小说观念出发,都可以判定,叙事是小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在本质。”就是说,在“叙事”的维度上,小说与历史是有内在同一性、同源性的,作家即便不是写历史小说,也需要有相应的历史感。就《喝彩师》来分析,作者是非常注重历史感的营造的。作者本人具有极深的历史积累和修养。周新华曾在创作谈中谈到,他从小就听过很多关于浙东南金华、衢州两地的神鬼故事、历史传奇与逸闻趣事等。这些故事听起来带有魔幻色彩,却与本地的自然状况、家族历史紧密相关。长大之后,从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工作经历,也为周新华创作《喝彩师》提供了素材。在作品中,作者以邋遢少年柳乞儿为核心人物,让读者随着柳乞儿身世的沉浮、起落、转折,走进常山喝彩的世界。小说开头“改朝换代了,改名换姓了;生是人家的人了,死是人家的鬼了……”,写出的是大的历史动荡,是大的历史时势。这个动荡和时势,是后面小说中人物身如浮萍,又在时势的洪流中各寻定力的基调。小说以哭嫁喝彩开篇,让人耳目一新。文中写到作为乞丐的柳乞儿一听喝彩声就知道有好事儿发生,接着作者把视角直接切到嫁人喝彩的场景,喝彩师刘朝训一声“伏以——”,众人“好哇好哇”的应声,让一场完美的喝彩场景被高度还原。
作者开篇就采用一场典型的风俗喝彩介绍了“喝彩”本身的历史特性。作品中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喝彩”行业的开源祖师王培兰、喝彩师刘朝训和柳乞儿等,都是作者经过认真查阅史料,稍加增饰点染塑造出来的。小说的写实性很强,书中涉及的人物,包括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行迹等,作家都加以考证。整个小说的故事发展以及历史背景之间的穿插勾连,未必达到“七实三虚”,但都是建立在历史真实人物和一定的真实事件基础上的合理虚构,《喝彩师》是将“非遗”文学化的典型之作。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