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仪式:文化、协调与共同知识:culture, coordination, and common knowledge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6.43
6.3折
¥
5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崔硕庸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93929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11277049
上书时间2024-12-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崔硕庸(Michael Suk-Young Chwe)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政治学教授,他是一名使用博弈论来解释政治、社会乃至文化现象的杰出学者。
目录
1 引 言本书的作用 论 点 协调问题 共同知识 论点的由来 2 应 用 仪式和权威 仪式如何起作用? 向内的圆圈 《码头风云》 相信炒作 公开性的代价 “强”关系与“弱”关系 圆形监狱中的礼拜堂 3 进一步说明 不同的解释 共同知识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吗? 意义与共同知识 对共同知识提出异议 共同知识与历史 共同知识与群体认同 4 结 论 附录:论点的图形表示 协调问题的模型设计 元知识的模型设计 为什么共同知识有利于协调问题? 参考文献 索 引 2013年版后记 译后记
内容摘要
个体如何协调其行动?这是我们要探讨的“协调问题”,每个人都想参加集体行动,但这只有当其他人也参加时才会发生。人们通常通过彼此沟通“解决”协调问题。然而,只是简单地收到一条消息,并不足以令个体参加。因为每个人都只有当其他人也参加时才想参加,所以每个人必须知道其他人也收到了消息。在这件事上,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需要确信别人将会参加,所以每个人必须知道别人知道其他人收到了消息,等等。换句话说,仅知道这条消息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其他人所知道的,并知道其他人所知道的他人所知道的,依此类推——也就是“共同知识”。因此,要理解人们如何解决协调问题,我们应当关注产生共同知识的社会过程。最好的例子是“公共仪式”,如公共典礼和媒体活动。因此,公共仪式可以被理解为产生共同知识的社会实践。
精彩内容
内容简介
你有没有注意过收视率高的节目通常被哪些商品的广告占满了?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选要搞一场又一场的造势活动?为什么行销活是讲究简单而反覆的口号?
为什么集体密是要围成一个圈?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却在本书中以一个单一概念串在一起:共通认知;换言之,亦即你知、我知,你知我知、我知你知,你知我知你知、我知你知我知……以此类推。本书作者独到的见解与清晰的论述,让生硬的理选择理论,顿时化成你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有趣现象。
作者简介
崔硕庸(Michael Suk-Young Chwe)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政治学教授,他是一名使用博弈论来解释政治、社会乃文化现象的学者。
目录
1 引 言
本书的作用
论 点
协调问题
共同知识
论点的由来
2 应 用
仪式和
仪式如何起作用?
向内的圆圈
《码头风云》
相信炒作
公开的代价
“强”关系与“弱”关系
圆形监狱中的礼拜堂
3一步说明
不同的解释
共同知识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吗?
意义与共同知识
对共同知识提出异议
共同知识与历史
共同知识与群体认同
4 结 论
附录:论点的图形表示
协调问题的模型设计
元知识的模型设计
为什么共同知识有利于协调问题?
参考文献
索 引
2013年版后记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个体如何协调其行动?这是我们要探讨的“协调问题”,每个人都想参加集体行动,但这只有当其他人也参加时才会发生。人们通常通过彼此沟通“解决”协调问题。然而,只是简单地收到一条消息,并不足以令个体参加。因为每个人都只有当其他人也参加时才想参加,所以每个人必须知道其他人也收到了消息。在这件事上,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需要确信别人将会参加,所以每个人必须知道别人知道其他人收到了消息,等等。换句话说,仅知道这条消息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其他人所知道的,并知道其他人所知道的他人所知道的,依此类推——也是“共同知识”。因此,要理解人们如何解决协调问题,我们应当关注产生共同知识的社会过程。好的例子是“公共仪式”,如公共典礼和媒体活动。因此,公共仪式可以被理解为产生共同知识的社会实践。
前言/序言
一本书被接受的程度充满了不确定: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可能赢得大批追随者,而一本看似很热门的书可能很快被遗忘。我很高兴《理的仪式》能够出版中文译本从而能让更多的读者有机会阅读此书,虽然我在写作时并未料想到它能走得如此之远。
这本书源于我所写的一篇文章《文化、圆圈和商业广告:公开、共同知识和社会协调》,1998年发表于《理与社会》杂志。当时杂志社要求我将原稿缩短,于是我留下了一些资料未用上。有我正坐在办公室里,彼得·多尔蒂(Peter Dougherty)——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当时的经济编辑、后来的主任——敲开了我的门,问我是否有兴趣写一本书。这个请求颇使我感到惊讶,因为经济学家关注的是期刊文章,而不是书籍。我跃跃欲试,因为此前不久我申请终身教职被拒,正想尽展示自己的强项,以便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我整合了这些未用的材料,并扩展了论点,这便足以作为一本小书的底稿。回想起来,这是一个优势,因为一些读者告诉我他们一口气读完了本书。现在,我把写小书给每一个人。
如果彼得来的时候我不在办公室,我不会见到他,也不会写这本书。对此我始终保持感激之情。我也要感谢戴维·莱廷(David Laitin),他早鼓励行课题研究,并建议我向《理与社会》投稿。我曾在舍温·罗森(Sherwin Rosen)和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主持的一个研讨会上提交了论文的早期版本,他们不甚同意我的观点,但鼓励我继续钻研。当我离开普林斯顿大学时,舍温鼓励我“坚持下去”。我一直在努力遵循他的忠告。
《理的仪式》本是为专业读者准备的,但它似乎已经深入大众。网站一位读者评论道:《理的仪式》是“我考虑经营策略和战略计划时好的‘秘密武器’之一”。这话言过其实了,出乎我的意料。在写这本书时,我初关心的是社会抗议和社会变革的组织。和许多人一样,我相信民主和人权将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改善。在我看来,我的书指出了一个有用的策略。但在美国,基本的民主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如法治以及对所有和的尊重——受到了打击。而创造有关我们自己根深蒂固的民主价值观的共同知识,是予以反击的一种方式。
媒体评论
共同知识(conmmon knowledge)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层次,低层次是所谓共享知识(shared knowledge),也就是每个人都有某种知识,但每个人都不知道别人是否有这种知识。高层次是所谓公共知识(pubhck nowledge),每个人都知道人人都有某种知识。最典型的例子是电子邮件中的密送和抄送,前者是低层次的而后者是高层次的,例如邀请朋友聚会,其效果会有所不同。密送的时候,收件人不知道你还邀请了谁,他是否参加完全取决于对你的态度;抄送的时候,收件人知道你还邀请了谁,他是否参加还取决于他对其他被邀请者的好恶。分清二者对理解本书大有帮助。此外,还有一个中间层次,某人知道人人都有某种知识,但他不知道别人是否也知道这一点。
关于共同知识的书籍不多,本书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内容深入浅出,不同水平的读者都能从中汲取营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