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3.96 6.3折 ¥ 86 全新
仅1件
作者闫欢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0995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6元
货号9124692
上书时间2024-12-31
绪言 积极网络舆论: 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媒介实践 (1)
一 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理论溯源 (2)
二 公民美德的理论溯源及其对促进舆论互动的主体
价值 (7)
第一章 作为积极网络舆论主体的积极传播者 (10)
第一节 积极受众观的历史脉络 (10)
一 传播学批判学派视野中的消极受众 (11)
二 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积极受众观缘起 (14)
三 批判视野中的积极受众 (16)
四 积极受众观的发展 (20)
五 受众研究的实践转向 (22)
第二节 积极传播者: 转型社会中的积极舆论主体 (26)
一 心理学视野中的从消极个体到积极主体 (27)
二 积极舆论主体的基本特征 (28)
三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积极主体 (31)
四 幸福指数拐点下的积极主体 (33)
五 积极舆论主体的界定 (34)
第二章 积极舆论主体的实现论媒介动机 (37)
第一节 实现论与实现幸福感 (37)
一 哲学与心理学视野中主体的自我实现 (38)
二 积极舆论主体的实现幸福感 (38)
三 积极舆论主体的实现论媒介动机测量 (41)
第二节 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论媒介动机的实证
研究 (43)
一 问卷的发放与分析情况 (43)
二 大学生实现幸福感水平分析 (46)
三 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总体
情况分析 (48)
四 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的人
口学变量分析 (55)
五 作为积极舆论主体的大学生实现幸福感与实现论媒介
使用动机的相关性分析 (60)
六 大学生实现幸福感水平与实现论媒介使用动机的差异性
分析 (63)
七 研究启示与不足 (66)
第三章 新型主流媒体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与舆论引导 (68)
第一节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历史脉络与现实需求 (69)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人的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观 (69)
二 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需求 (71)
三 主流媒体官方微博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73)
第二节 新型主流媒体的积极社会制度媒介框架与主体舒适度
指标 (76)
一 主流媒体促进积极社会制度的形成及其积极影响 (77)
二 主流媒体中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与积极舆论主体的
舒适度指标 (80)
第三节 主流媒体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研究设计 (86)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86)
二 研究样本的选择 (87)
三“@ 澎湃新闻” 新闻框架的编码与测量方法 (88)
四“@澎湃新闻” 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编码与测量方法 (92)
第四节“@ 澎湃新闻” 的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数据结果
分析 (93)
一 主流媒体“@澎湃新闻” 的新闻框架分析 (93)
2 积极网络舆论引导论
二“@ 澎湃新闻” 积极社会制度框架中的积极、消极
情感 (100)
三“@澎湃新闻” 积极社会制度框架分析 (104)
四 小结 (109)
第五节 基于积极社会制度框架的主流媒体微博的舆论引导
策略 (111)
一 主流媒体微博的舆论引导策略 (111)
二 研究结论与不足 (115)
第四章 核心价值传播对积极舆论主体的美德重构 (118)
第一节 网络舆论共识中的宽容美德与怨恨情绪的唤醒、重构
与博弈 (118)
一 宽容美德唤醒的情境条件: 价值差异比较中激活难以自解
的怨恨情绪 (120)
二 宽容美德社会记忆的唤醒机制: 新型主流媒体的克己美德
框架 (125)
三 实现论媒介动机下舆论主体宽容美德的自觉重构及其与怨
恨情绪的博弈 (134)
四 结语 (138)
第二节 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敬畏情绪的社会记忆重构 (139)
一 敬畏情绪的社会记忆传统及其在中国的重构价值 (140)
二 突发事件传播中敬畏情绪社会记忆的唤醒与重构 (143)
三 突发事件传播误区与敬畏情绪社会记忆的重构 (145)
第三节 唤醒与认同: 虚构媒介中感恩特质的社会记忆
重构 (148)
一“感恩” 特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记忆
传承 (149)
二 虚构媒介中的亲恩记忆框架的唤醒与认同 (152)
三 夫妇、姐妹之恩的社会记忆唤起与当下认同 (154)
目 录 3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及其有序
参与 (159)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 (159)
一 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 (160)
二 积极舆论主体积极人格的具体特征 (162)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主体的有序参与 (164)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特征 (164)
二 公民参与的国内外研究及其概念界定 (168)
三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公民参与和公民有序参与 (171)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主体积极人格及其有序参与的
关系实证 (174)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特质再现 (175)
二 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与其有序参与的关系 (180)
三 重视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人格发展与有序参与 (199)
第六章 微博舆论场中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202)
第一节 微博的舆论场属性特征 (203)
一 舆论场的定义及特征 (203)
二 微博舆论场的基本特征: 公共性与私人性并存 (205)
第二节 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208)
一 积极情绪体验的概念及功能 (209)
二 微博舆论与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212)
第三节 雅安地震事件中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体验 (214)
一 积极舆论主体的“希望” 情绪体验———地震相关信息
迅疾发布 (215)
二 积极舆论主体的“激励” 与“感激” 情绪体验———微博
救援开展 (216)
三 积极舆论主体的“爱” 情绪体验———微公益活动 (218)
四 积极舆论主体的积极情绪对微博舆论场的影响 (21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