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8.59 4.9折 ¥ 58 全新
库存25件
作者申凡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02343806
出版时间2013-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1250060
上书时间2024-12-31
申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有突出贡献津贴专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著有《当代新闻采访学》《采访心理学》《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媒介功能理论研究》《中国企业报研究》《传播心理与媒介社会》《当代传播学》《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等,主持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和两项省社科基金课题,承担过多项省部级项目,主持的课题2001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与网络传播心理
第一节 网络传播及其独特的类型
一、网络传播的定义与要素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使用它检索文献,查阅资料,与人交际,讨论问题……这就是互联网上的传播了。网络传播就是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与收集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是人类扩展自身活动空间的一种新的创造性行为。
网络是一种传播工具,人们利用它使自己的传播具有了即时性、互动性、超空间性等优点,由此网民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友人对话,可以走进网络书库阅读,可以在网络社区中争论国事社情。正因为如此便捷,所以网络一经产生便迅速发展起来,马上就被千千万万人用来当作传播的工具。但是,网络又不是一般的传播工具,它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环境,无论是传播信息的传者还是受者都可以“走”进网络——上网活动,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展示自己,与人沟通,发表观点,讨论大事小事。在网络构成的世界里人人可以传播,人人也可以被传播,这同以传者为主导的大众传播媒体是不同的。那里是传者的地盘,受众没有多少人能登报,进入广播与电视之中。所以说,网络才使传播真正实现了“传者中心主义”的解体。
由此来看,网络传播的要素就有网民、网络环境、传播内容与传播过程。网民——是传播的主体。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可以在互动传播中随时转换角色。比如BBS上的聊天,QQ群中的谈话,论坛里的讨论,一个说完了,另一个来说。先前你是传者,后来你又成了受众。这就形成了自由、平等与互动的传播情境。
网络环境——既是传播的渠道又是传播的场合。互联网上的任何传播都是在某一网站、网页、栏目中进行的,在这里无论是留帖子、发邮件、播放视频,或是接受这些传播内容,都要在具体的网络项目中才能完成。而不同的网站、不同的网页、不同的栏目传播环境不同,往往传播的方式是有差异的。在这里既有物理的存在,技术的操作,又有网络传播主体的活动,是一个被叫作“虚拟社会”的传播环境。
传播内容——是传播的客体,是被网民符号化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出去与其他网民共享的东西。因而可以概括为信息加符号,也可以按其形式分为字符信息、音频信息、画面信息,还可以用事实与观点来概括。
传播过程——是由信源到信宿的信息传递过程。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融合性与网络传播的多重结构性,所以网络传播的过程具有复杂的程式:它既有即时的同步传播这种模式,突出了当场互动与反馈效应;又有延时的非同步传播模式,这就体现了滞后反馈的效应;它既有点对点的单一传播模式,又有点对面的发散传播模式;它既可以有文、声、画各自单独传播的形式,又可以有几种一起融合的传播形式。正是这多层次多样式的传播,极大地增强了网络传播的效果、覆盖能力,大大地增添了网络的无穷魅力。
二、传播学类型划分不适应网络
自从出现了互联网,传播学中的一些理论便受到了挑战。比如网络的分散性、大众参与性,就对大企t播中的“加兰1”用e左网络中的活用性提出了挑战。作为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传播层次(也叫传播类型)的划分,在网络状态下也遇到了十分尖锐的挑战。比如新闻网站上的互动平台,网民可以对新闻进行评论,其他网民又可以对其评论进行回复或跟帖,与此同时,又有更多数不清的匿名状态的网民在阅读着这些互动,这是大众传播还是人际传播?显然,按传播学的传统方法划分,前者是人际传播,后者是大众传播。同它一样的还有博客传播,在博客中内向传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就交织在了一起,很难用传播学已有的类型来划分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