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3.61 4.9折 ¥ 68 全新
库存137件
作者贺建芹著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109257
出版时间2023-11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4962001
上书时间2024-12-30
绪论
第一章传统慈善文化与古代慈善事业发展
第一节研究慈善事业的文化视角
第二节传统慈善文化内容摘要
第三节传统慈善文化涵养古代慈善事业
第二章传统慈善文化教化与人文精神传承
第一节传统慈善文化教化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传统慈善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承
第三章新时代传统慈善文化的现代转化
第一节正确看待传统慈善文化的双重品格
第二节传统慈善文化重在精神价值
第三节传统慈善文化的现代嬗变
第四节西方慈善文化合理要素的融入
第四章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实践基础与本质内容
第一节从传统慈善转向现代志愿服务
第二节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实践基础
第三节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本质内容
第五章传统慈善文化涵养中国特色志愿文化
第一节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价值基础
第二节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制度镜鉴
第三节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美好诉求
第六章培育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文化
第一节重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文化基础
第二节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文化体系
第三节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这是诸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者的共识。英国文化研究专家雷蒙・威廉斯曾感慨,“英文里有两三个比较复杂的词,culture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的原因是这个词在一些欧洲国家语言里,有着极为复杂的词义演变史”。我国著名思想家章太炎也认为,“文化二字,涵义至广,遽数不能终其物”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经济社会”,这是一种外延最为宽泛的解释,文化相当于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化过程及其结果,即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人的精神生产的观念形态的产品”③,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文化这个盘根错节的复杂概念之下,本课题要研究经由传统慈善文化涵养并伴随着中国现代志愿服务的不断推进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于是不可回避地正面遭遇了另外两个内涵同样丰富的概念,即“传统慈善文化”和“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在论证两者之间由此及彼的逻辑关系之前,笔者首先需要梳理两个前提性的问题,也就是选题时考虑的“为何”和“如何”的问题。
一、为何研究中国特色志愿文化
目前在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中,“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提法逐渐有所增加,之所以将中国特色志愿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从理论引领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是着眼于中国本土志愿服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而进行的相关理论研究。如果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志愿服务官方组织的正式出现(即 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立)看作现代志愿服务在中国的真正落地生发,迄今为止中国志愿服务已经有近30年的实践历程。从刚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的稳定运行,我们需要盘点得失、总结经验、提升品质。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研究就要跟进一步甚至超前一步,才不至于出现因轻视理论而带来的实践上的混乱,就像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发挥科学理论指导鲜活实践的永恒魅力,不人为割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正确的方法论。
其次,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围绕中国本土志愿服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道路而进行的相关文化研究。志愿服务是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的现代慈善事业,中国也不例外。现代志愿服务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蓬勃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有深层次的文化动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谈话时提到,“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为什么行?如果跳出对道路、模式的分析,上升到文化层面,可以说答案在于有中国特色志愿文化作为其底蕴支撑、制度保障和精神指引。从整体内容上看,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继承了传统慈善文化中以“仁爱”为核心的精神追求,反映着中国革命……
道路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建构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自信既是新时代国内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参加志愿服务国际交流互动的客观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需要培育中国特色志愿文化。传统慈善文化蕴含着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思想渊源、价值基础和制度镜鉴,本书旨在发掘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最初的生发基因和成长密码,揭示传统慈善文化之于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涵养作用,探索培育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现实路径和可行方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