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杨青,民族出版社二级编审,国家新闻出版领军人才,国家民委专家库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国出版政府奖得主,主持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套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出版工作,策划图书先后入选国家“十五”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出版规划,策划、责编图书多次荣获中国民族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为出版工作者协会民族版协培训多期编辑。
目录
第一章 灾祸
第二章 秀琪的烦恼
第三章 住在跨院里的秋云
第四章 刘家姐妹
第五章 丁家姑嫂
第六章 代课教师
第七章 邂逅相遇
第八章 试探
第九章 过年
第十章 急人之难
第十一章 深惟重虑
第十二章 多事的一年
第十三章 如愿以偿
第十四章 一帘幽梦
第十五章 送别父亲
第十六章 商风尽染
第十七章丁家的新闻
第十八章 刘家纾困
第十九章 学报编辑
第二十章 机缘巧合
第二十一章 曾经沧海
第二十二章 拆迁的波折
第二十三章 喜迁新居
第二十五章 得与失
第二十六章“ 蒲公英”
第二十七章 生活的调色板(一)
第二十八章 生活的调色板(二)
第二十九章 重逢
三十章 时光不复
内容摘要
主人站在北屋里朝西屋房脊上卧着的小猫晃了晃猫罐头,小猫起身敏捷的顺着瓦垄跑到房檐,纵身一跃,跳到葡萄架上,顺着方木立柱快速溜到院子里。
“喵”眨眼间,它已经用头顶开了房门下方刻意留出的小碗口大小的圆洞处钉着的皮革帘,屋里。
“金瓜!天快黑了,你还不想回来”主人弯腰抱起小猫,用手抚摸着它的头。
小猫十分享受的眯起眼,不断的扬起头回应主人。“我知道,你不关在屋里,但周围人家离得远,你不能跑远了,跑远了就找不到家了,这不是胡同。嗨,跟你说你也听不懂,反正,你我原来的家都没了,我们要学会适应,好吗?”
“喵,喵”
主人抱着她的小宠物喃喃自语。
北京城西南,有一条古老的街道,元时叫“冈儿上”,后人因该地遍植石榴树,街上开满石榴花而又叫它“榴街”,再后来,因居民多以屠牛、贩为生,改称这里为“牛肉胡同”、牛街。
牛街小小六十来条胡同,猫的主人原来就住在牛街路南一条东西向狭长弯曲的小胡同里。胡同里还有几个南北的小岔口,把它分割得有些零散。整条胡同里约有五十多个院子。
旧北京南城会馆、义地多。这条胡同东头早年有个会馆,会馆再往前是块义地。会馆和义地连起来占去了半条胡同的右半边。这块义地建有围墙,所以被称为义园。上世纪50年代初,在义园里建起了小楼,驻了;会馆则逐渐变成了大杂院儿,里面除了一个将原先会馆的几间老房子圈建成的院中院,还有一些用碎砖头儿垒墙、木头搭架、油毡覆顶的低矮小屋以及后来新建的两排以红砖做墙、水泥大瓦为顶的平房。
大杂院里的住户你来我往、搬出的都是住不了多久的外来户。这半条胡同左边双号门牌有好几个小院里住的都是本地回回人家,猫主人的家就在其中。
老北小小的民居以四合院为格局。有钱人家住着一到的四合院,院里人享受着“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安逸、隐秘的私人生活。相比讲究的四合院,这几户回回人家的院子就简单得多了,大部分院子只是刚刚契合了院子最基本、原始的意思,就是指屋子前后用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空地。别看院子小、房子老旧,里面住的人家加起来也不抵大杂院儿里的三分之一。但这些回回人家都是胡同里的老住户,尤其是胡同姐妹们,对这条串联起各个院落的小胡同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条胡同不仅是他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烙印下她们许多社会生活印记的场所。这里承载着她们的欢笑、泪水、迷茫与向往。
现而今,那条小胡同早已在旧城改造的大潮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可猫主人及胡同姐妹们仍时不时的回忆起过去,旧时的故事说不完,新故事正在演绎......
主编推荐
杨青这部小说的笔法像老舍写北平一样有京情、京味、京韵,又像巴金“激流三部曲”中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数十人,有的虽笔墨不多,但留给读者的印象深刻,如对子轩的描写。回族姓氏中人数较多的马、丁、海、哈、闵、买、贾等姓氏均出现在小说里,其中以马、丁、刘、海家为主。北京回族的婚丧嫁娶、饮食、迎客送往、亲人的称谓在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小说写出了父女情、母女情、兄妹情、姐妹情、姑嫂情、姑侄情、师生情、街坊邻里情,特别是恋情,似画面般徐徐展开……该书纵贯半个多世纪,讲述了胡同里普通人家的故事,反映牛街政治、经济、文化、居民生活的发展变迁,是一部情感满满的佳作,亦可谓是北京牛街几十年的变迁史。
精彩内容
这部长篇小说以充满京情、京味的笔触描写了生活在老北京城西南、胡同小院里的几户人家半个多世纪的喜怒哀乐。通过不同时期的一系列大事件引发的涉及道德、情感、信仰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反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社区的壁垒如何被打破,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及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市少数民族如何跨越自身文化和心理的障碍去适应社会的过程。以回族姑娘马秀琪历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考、商品经济大潮冲击,旧城改造失去往日家园,但怀揣理想,百折不挠,扎根民族文化的沃土,成长为有成就的民族学学者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秀琪和尹子轩坎坷传奇的爱情;与邻居各族姐妹情同手足、几十年守望相助的深情。通过对胡同生活,老北京人善良、勤奋、胸襟的细描与民族风情的深度刻画,展现北京多元文化的深厚底蕴、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的发展变化以及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关系,深层次的反映民族文化传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市发展与传统建筑保护等问题。
媒体评论
杨青这部小说的笔法像老舍写北平一样有京情、京味、京韵,又像巴金“激流三部曲”中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数十人,有的虽笔墨不多,但留给读者的印象深刻,如对子轩的描写。回族姓氏中人数较多的马、丁、海、哈、闵、买、贾等姓氏均出现在小说里,其中以马、丁、刘、海家为主。北京回族的婚丧嫁娶、饮食、迎客送往、亲人的称谓在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小说写出了父女情、母女情、兄妹情、姐妹情、姑嫂情、姑侄情、师生情、街坊邻里情,特别是恋情,似画面般徐徐展开……该书纵贯半个多世纪,讲述了胡同里普通人家的故事,反映牛街政治、经济、文化、居民生活的发展变迁,是一部情感满满的佳作,亦可谓是北京牛街几十年的变迁史。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