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安·容城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文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雄安·容城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文辑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33.15 6.7折 1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丽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20399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11723784

上书时间2024-12-3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i)

概述 张 丽(1)

考古报告

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保定市文物管理处 容城县文物保管所(9)

容城上坡遗址的发掘 段宏振(17)

河北容城县北庄遗址调查报告 容城县文物保管所(49)

河北容城县午方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54)

河北省容城县白龙遗址试掘简报 保北考古队(70)

河北容城县沙河遗址汉墓发掘简报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保定市文物管理所 容城县文物管理所(76)

容城县北城村遗址发掘收获 肖小勇 史殿海 方清 杨卫东 黄涿生(86)

容城县东牛东庄新石器时代与汉代遗址 张晓峥(100)

河北容城县北张遗址发掘报告 邯郸市文物研究所 保定市文物研究所 容城县文物保管所(101)

燕国南长城调查报告 徐浩生(166)

容城县沙河战国汉代遗址 赵杰(172)

河北容城县南阳遗址调查 孙继安(173)

容城北城村东汉墓发掘简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保定市文物管理所 容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180)

河北容城县发现一座东汉砖室墓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容城县文物保管所(184)

容城南阳村古墓发掘简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保定市文物管理所 容城县文物保管所(185)

容城县北城村一条古河道遗址发掘简报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保定市文物管理所 容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190)

文物、文化研究

论燕国的五座都城 薛兰霞 杨玉生(197)

燕都兴废、迁徙谈 陈平(204)

燕国下都的营建 傅振伦(214)

容城南阳遗址与东周燕国易城 张丽(229)

对北燕都城临易位置及其年代的探讨 孙继安(232)

从考古发现看雄安的历史文化特色 张文瑞(237)

雄安先秦文化演进与社会发展 洪猛 张文瑞(241)

太行山东麓走廊地区的史前文化 段宏振(251)

白洋淀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演进历程 段宏振(260)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南阳遗址保护工作 张丽(268)

河北地区距今9000年的核桃果核 张元真(270)

河北省容城县出土战国铜器 孙继安 徐明甫(273)

河北南阳遗址出土的蟠螭纹铜壶 穆强(275)

东周有铭兵器考述三则 杨博(276)

河北容城发现三批燕国货币 容城县文物保管所(281)

河北容城县发现四批燕国货币 容城县文物保管所(283)

其他

容城县文物单位简介(289)

容城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94)

容城县文物精品(298)

后记(303)



内容摘要

容城县是雄安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冀中平原河北省中部,京、津、保腹地,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冲积扇上。其地理位置是东经115°46″~116°06″,北纬38°59″~39°08″,海拔高度7.9~19.5米,地势呈斜坡状,由西北向东南平缓下降,为缓斜平原,土层深厚,地形开阔。县界西部与徐水县接壤,北部、东部各以南拒马河、大清河为界,分别与定兴县、高碑店和雄县接壤,南部与安新县相邻。全县境内有萍河、瀑河、南拒马河、白沟引河四条河流。土地面积314平方千米。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现存*大的常年积水湖泊。白洋淀流域主要是指环白洋淀水域周围的平原地区,主要涉及容城、雄县、安新、徐水和任丘等县域。白洋淀流域孕育并影响着白洋淀文化区,白洋淀地区成为河北古文化遗存分布*密集的文化区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特性。

 一

 容城历史悠久。容城县之名,始见于汉代。但在其地名容城之前,就已有了行政建制。据《容城县志》记载,唐尧之世,今容城地属冀州。舜禹时属幽州。夏商时仍属冀州。周朝,武王封召公奭于蓟,是为燕国,容城为燕之南陲。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北燕、燕。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燕桓侯即位,受山戎之侵逼,由上都(今北京琉璃河附近)徙建别都于今县城东南阳一带,名为临易。秦朝,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三十六郡,属上谷郡,县名为“宜家”,治地在今安新县三台村。西汉初分封诸侯,容城*初的侯国名为深泽,县治在今县城西北。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董渫为成侯于深泽地,是为成侯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在今昝村一带建易县。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以匈奴降王徐卢封容城侯,是为容城侯国,旧《容城县志》载 “汉封降王有容氏于此,置容城县。”容城一名的由来,盖从“有容氏”与“成侯国”各取一字,“成”衍变为“城”连缀而成。

 二

 从考古发现可知,容城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容城先民自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生息,世世代代自强不息,孕育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文化遗物和众多五光十色、工艺精湛的文物珍品。

 距今8000多年的上坡遗址,是原始社会时期容城境内*早*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之一。上坡遗址位于容城县上坡村(现已被民房占压),保护面积2000平方米,1981年4月~1982年5月,省、市、县三级文物工作者对上坡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988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一般在1~3米,发现了磁山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和商代文化层等诸多时期的文化遗存。磁山文化层出土了陶盂、陶支脚、带坑窝石器、石磨盘、石磨棒等器物,龙山文化层出土了陶罐、蓝纹陶片、黑褐陶罐等器物,二里头文化层出土了尖足鬲、折腹豆等器物,商代文化层中出土了陶罐、陶簋、陶盆等器物,尤其是以陶盂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发现,引起整个考古学界极为广泛的关注,是继我省邯郸武安县磁山村遗址发掘以后首次在冀南以外的地区发现类似磁山文化的遗存,于是便将上坡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归入磁山文化系统。在当时保定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它把整个保定地区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3000年。

 仰韶、龙山时期有东牛东庄遗址、午方遗址、沟西遗址、东牛北庄遗址、白龙遗址、北城遗址、晾马台遗址。1984年春季文物普查时在东牛北庄村东“阴顶子”处,发现一处古文化遗存,经省、市、县等文物部门多次勘察,采集到石磨盘、石磨棒、石斧、带坑窝石器、骨器、乳丁红陶釜、褐陶釜、红顶碗、陶支脚、红顶钵等遗物,由此可推断东牛北庄遗址的年代距今约有5000~6000年的历史,它与仰韶文化后冈类型有一定的文化联系,属后冈一期文化,但又有自己独*的文化面貌,它的发现能看出后冈一期文化是在磁山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东牛东庄遗址,2014年4~7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容城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位于容城县容城镇东牛东庄村东北200米处,东北距午方村200米。发掘面积1850平方米。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种类有斜腹盆、筒腹罐、鼓腹钵、壶、支脚、纺轮、豆、筒瓦、瓮、釜等;石器有石铲、石斧、石壁、刮削器、箭镞等;骨器有骨角等。其文化内涵为新石器时代—汉代文化遗存。东牛东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与容城上坡遗址二期、易县北福地三期、昌平雪山一期等类型文化面貌基本一致,这些文化遗存具有自身独*的文化特色,陶器中夹砂陶明显多于泥质陶,以红、褐色为主,流行素面陶,彩陶图案有横条纹、垂带纹、吊环纹、弧线三角形纹等;容器绝大多数为平底,极少带圈足,不见三足器,相对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东牛东庄遗址五座半地穴式房址是冀中地区仰韶文化晚期首次发现的古人类生活居址,南北排列成三排,与其周围灰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古人类生活聚落,是研究冀中地区史前时代房屋筑造技术、房屋结构的演变以及聚落周围生态环境的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为研究冀中地区古白洋淀区域环境的演变以及古人类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北城遗址位于容城县容城镇(县城)北偏东约2千米,北城村南1.4千米,容城镇至北城村一条简易公路的东侧。2006年4~7月为配合河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渠工程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涿州市文物保管所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物馆学专业合作,对北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到包括新石器时代中期遗迹与遗物在内的一批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存。共发现新石器时代和金元明时期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丰富。本次发掘共发现107个遗迹单位,属金、元等时期的有井3口、沟4条和墓葬1座,属新石器时代的有房址15座、灰坑82个、沟2条。出土遗物5000余件。石磨盘、石磨棒、石斧居多,其次有石杵、石镰、石锥、石球、石叶、砍砸器等;陶器基本上是生活用具。陶质以泥质陶为主,器型有支脚、釜、鼎、罐、小口瓶、壶、盆、碗、钵等。北城遗址地层关系总体上比较清晰,主要包含新石器时代和金元明时期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这两个阶段之间时代的地层缺失,说明这一地区环境可能发生过变化,或者人类活动可能曾有过一段时期的中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发现,为冀中平原乃至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文化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的材料。与本地区其他新石器时代中、早期文化比较,虽然距离容城上坡遗址只有几千米远,但二者相关因素并不明显。北城村新石器遗存中与上坡新石器早期遗存*接近的是陶支脚,但二者形制完全不同,因此二者之间应不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由于其还显示出包含有多种文化因素,将有助于推进这一地区早期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白龙遗址位于容城县容城镇白龙村西约0.5千米处,1986年11月,省、市、县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和试掘,开2米×5米探沟一条,清理灰坑3个。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器型有鬲、甗、罐、盆、豆、尊、瓮等。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较少。黑色和褐色陶较多,灰色陶较少。磨光和素面陶占比例很大,纹饰以细绳纹为主,有些器物上施附加堆纹交错绳纹、弦纹等。白龙遗址出土的陶器,与分布在太行山脉东麓漳河流域称为先商文化的陶器相比,器物的形态和组合基本一致。白龙遗址应为龙山时期文化遗存。为研究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流以及分布于保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线索。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有南阳遗址、晾马台遗址、黑龙口燕长城遗址等。南阳遗址*早被发现于1981年春,位于容城县晾马台镇南阳村南的一块台地上,台地北高南低,平均比地表高出1米左右。遗址四周均有古河道,即“南河”“后河”“东河”“西河子”。总面积42万平方米。2006年6月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雄安新区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7年5月28日,河北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在此揭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及雄安三县文物保管所等单位,共同组建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对整个雄安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对南阳遗址及周边地区进行了重点文物勘探,发现了以南阳遗址为中心的面积约18平方千米的东周至汉代遗址群,为确定南阳遗址性质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南阳遗址及附近区域先后出土过带有铭文的“燕王职戈”、“西宫”铜壶、“左征”铜壶盖、“燕侯载之萃锯”铜戈、“易市”陶罐等一批重要文物,直到公元前346年之后的燕昭王时依然有国政剧辛在此驻防(晾马台西一千米的剧村,有燕国大将剧辛墓)。雄安新区设立后,经过对南阳遗址近三年的考古发掘,基本确定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遗存应是东周时期燕文化,主要文化内涵为一座战国、汉代城址。发现的战国中晚期城址西北折角及发现的“易市”陶文陶片,为探索东周时期燕国南部城邑“易”实现重大突破,基本确定南阳遗址为东周时期燕国南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遗址为了解燕国疆域演变及城址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考古学资料,对研究先秦时期北方地区城市化进程和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载体和范例。南阳遗址文化遗存年代自战汉时期延续至金元,文化遗存时间跨度长,发展连贯,并且发现战国城址,内涵丰富,是雄安新区*重要的遗址之一,是雄安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对探索该遗址的性质、聚落演变生态环境互动过程、生业发展模式等课题至关重要,这些研究内容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弘扬新区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新区历史文脉,服务于新区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

 2018年8月10日~2018年12月10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遗址考古队对晾马台遗址及周边区域进行文物考古调查,行程50余千米,调查区域面积10余平方千米,共发现晾马台遗址、马槽地遗址墓地2处文化遗存,时代分属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东周时期,为了解南阳遗址东周时期城市聚落产生、孕育提供重要实物资料。晾马台遗址位于容城县晾马台镇晾马台村西。遗址所处台地北高南低,遗址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70米,面积约3.4万平方米,南距南阳遗址约4000米。2018年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遗址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试掘,揭露面积16平方米,清理灰坑22座,出土陶质、骨质、蚌质、铜质小件和可复原标本 16 件;文化遗存年代为龙山、晚商、西周时期。此次考古调查发现晾马台遗址、马槽地遗址墓地2处文化遗存,均分布于南阳遗址北部区域,时代为新石器、晚商、西周、东周时期,基本摸清该区域的先秦时期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文化内涵和文化面貌,尤其晾马台遗址西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填补了雄安新区考古学空白,基本构建保北白洋淀地区大清河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为进一步完善太行山东麓中部区域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编年和时空框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汉代至唐宋时期有东小里—白龙西南汉墓群、城子汉墓群及陈阳庄宋代城堡等。

 东小里—白龙西南墓地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小里镇东小里村东南800米,东距白龙村约550米,北距容小公路约200米。墓地所在地势平坦,现地表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墓地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容城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对东小里—白龙西南墓地进行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实际勘探面积29.5万平方米,发掘揭露面积1050平方米,清理墓葬64座,出土器物360余件。通过考古勘探,基本明确了东小里—白龙西南墓地的大致分布范围和墓葬数量,通过考古发掘进一步了解了墓地的墓葬形制、墓地性质及埋葬习俗。东小里—白龙西南墓地分布面积广,墓葬数量多,出土器物较为丰富,以陶质明器为主,如釜、灯、灶、楼、井、磨、案、圈厕、佣、仓及动物模型等。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东小里—白龙西南墓地是雄安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汉代墓群之一,对研究该地区汉代平民的物质生活、埋葬风俗及两汉时期墓葬形制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



精彩内容

本书是容城县文物事业历史上第一部专业书籍。共收录文物考古调查、发掘等学术报告16篇、燕都研究5篇,文化、文物研究11篇,附录2篇,共计20多万字。涉及文物遗址11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南阳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上坡遗址、晾马台遗址、黑龙口燕长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其中古遗址102处,古墓葬14处。旨在全方面反映文物考古工作者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为历史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资料提供便利,促进文物考古及容城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