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3.55 4.9折 ¥ 68 全新
库存115件
作者王祥龙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41855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4870893
上书时间2024-12-29
王祥龙,1963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铜陵市,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大学老师,媒体资深编辑,主任编辑职称,安徽省铜陵市社科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先后发表散文、随笔、杂文和专业论文等各类作品数百篇,其中有30多篇作品在全国和省市级征文或好作品评选中获奖。专著人物传记《生怕情多累美人:郁达夫的情爱历程》,2007年2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2010年8月再版,并获得铜陵市文学艺术成果二等奖。
流年碎影
家在太阳岛
家在太阳岛
我有一个曾用名
对于生父,我没有一点印象
继父的恩情
母亲走过坎坷多难的人生
“身似飘蓬逐水流”
姐姐们自小遭受歧视和刁难
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
难忘我们的启蒙老师
温暖我一生的点灯人
我们在游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集体劳动磨炼了我们的意志
阅读,让我走进崭新的世界
评书,伴我共度快乐难忘好时光
“全国文化之乡”名不虚传
遥想当年赛诗会
难以忘怀的两件小事
我是光荣的红小兵和红卫兵
石破天惊,高校招生制度恢复了
铜陵中学,梦想启航的地方
命运终于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的人生导师和指路明灯
大学时代:我的青春我的梦
两份大学入学通知书
幸福来得太突然
大课、小课和选修课
那些泡图书馆的日子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踏青旅游,感受大好河山的神奇和壮美
在学术兴趣和专业方向上犹豫徘徊
身体和灵魂都在漂泊的异乡客
考研路上,不期而遇迎面撞上郁达夫
留守校园的青年,一起迎接新年的钟声
五元钱的汇款单
校园学术活动:从听讲座到写论文
大学毕业前的失落与彷徨
再见了,安徽师大
象牙塔里的岁月
年轻的朋友在一起,比什么都快乐
首开讲座,和大学生漫谈琼瑶小说
我在大学当老师
参加集体婚礼:“我想有个家”
十年校报编辑工作,让我得到锻炼和成长
学生品学兼优厄运突然降临
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
我与著名演员陈述的一面之缘
和京剧演员李炳淑谈京剧艺术
情暖姐妹花
他们的敬业精神让我感动和敬佩
办报育人影响深远
人到中年,遇到职业天花板
进入媒体圈
调到市级党报做编辑
深入基层采访交流工作体会
我当本报评论员
走上竞聘上岗的演讲台
演讲很成功后果很严重
新岗位新职责新使命
大年初一去采访
拾荒孤儿圆了大学梦
新闻无禁区宣传有纪律
为落榜考生树立学习的标杆
加强内部管理,重点策划亮点纷呈
岁月如歌
迟到的缅怀
策划创办《铜都网事》专版
至暗时刻,背水一战成功突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开创报社群众工作新局面
红色之旅展风采
信访无小事用心解民忧
理论版的探索与实践
重返校园:与青年大学生面对面
记者节前夕走访基层通讯员
三封维权函了结侵权案
再忆如歌岁月畅叙真挚友情
推进媒体融合和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
迎接更加美好的生命时光
陋室散墨
茗窗清谈
掌声
贴金有术
说话的艺术
世事如棋
馊点子
智商?情商?德商
名正言顺
当初吃“苦”为啥?
不做金钱的奴隶
搔痒的秘诀
修明政德才是最大权谋
走路·说话·做人
“拍砖”
大吼一声,还要猛踹一脚
“扯淡经济学”又有新成果
朝花夕拾
“文坛刀客”韩石山
一生坎坷叹凄凉
温暖一生的围巾
好大一棵树
由“校园歌谣”想到的
按摩心灵
低空飞行
寒食诗话
酿造自己的“卤汁”
文学是“药”也是“茶”
雕虫一样看刀功
广告的格调
寻求最大
日志三忌
证件人生
灯下闲话
淡化“状元”意识
我看引博从政
如此创意有点离谱
廉政广告多多益善
关注干部的“生活圈”
不可忽视“人的现代化”
评优之忧
不能仅从自身需要出发
清除特权思想
力戒奢华之风
倡导“短实新”的文风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作风建设的关键是办实事求实效
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负责任的记者
为升学宴注入新内涵
发扬群众办报的优良传统
论文书评
激扬文字挥斥方遒
狂叛品格古今笑谈
机智诙谐妙趣横生
地市党报改革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附:点滴深处念师恩
代后记: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网上有个段子,进入任何一个单位,门口的保安总会对陌生人提出“灵魂三问”,也就是三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开宗明义,首先我要向读者诸君回答三个“灵魂之问”的其中之一——我从哪里来?直截了当地说,我是安徽铜陵人,1963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老洲公社光辉大队(现铜陵市义安区老洲乡光辉村)。
滚滚长江,蜿蜒曲折。波澜不惊的浪花,裹挟着亿万泥沙缓缓东流,在万里江面上洒落下难以计数的明珠——江心岛。老洲乡与上游的和悦洲、下游的胥坝乡一样,都是这样一个四面环水的江心岛。
老洲乡又称曹韩洲,位于胥坝乡西南侧江中,东与铜陵市隔江相望,西与无为市、枞阳县隔江相邻。和悦洲形如荷叶,初始得名荷叶洲。老洲乡则状似一片柳叶,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江面。
老洲乡现辖光辉、中心、和平、民主、成德5个行政村,123个村民组,人口1.4万。早在1958年老洲乡就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文化之乡”的光荣称号,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陵牛歌”的重要传习地。
20世纪50年代末,有文化有知识,年轻有为、风华正茂、刚刚30岁出头的父亲被划为“右派分子”和“反动党团骨干”,从当时的安徽省铜陵县某机关单位,名为自愿实为强制地下放到铜陵县老洲公社光辉大队(现义安区老洲乡光辉村),跟随他一起下乡落户的有我年近六旬的奶奶,正当青春好年华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姐姐。母亲说,下放初期,一家五口连一个暂时居住的窝棚都没有,后来经大队和生产队协商,紧邻着某生产队关了好几头牛的牛棚临时搭建了一个草屋暂时栖身。草屋雨天漏水,蚊虫遍地,牛的叫声、牛身上和牛粪混合的气味让一家人夜里无法入睡。这样的“牛棚”生活我没有赶上,但通过母亲的描述和一些影视剧的镜头,我大体能够想象得到,那是怎样一个不堪回首的“悲惨世界”。
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作为父母下放后孕育的第一个、同时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我在铜陵县老洲公社光辉大队(现义安区老洲乡光辉村)光荣地诞生了。母亲没有告诉我,我出生时,是否出现过什么不同寻常的情况,比如满屋红光、天有异象之类。很多书上都说,出现这类异乎寻常的现象,往往预示着一个天赋异禀、非同寻常的大人物降生了。很遗憾,我没有听母亲说过一丝半点。
实事求是地说,从反右运动到“文革”期间,父母和我的两个姐姐经受了很多打击和磨难。我出生稍迟,长大后已经是“文革”末期,政治和社会环境已与“文革”前期有所不同,遭受的歧视和恶意刁难较少。我的生活环境,和当时村里其他家庭的孩子差别不大,学习和生产活动,与其他小伙伴也没有太明显的区别。
与两个姐姐和那个时代年长一些的很多青年相比,我都算是十分幸运的。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我先后在老洲公社光辉学校和铜陵县一中(现铜陵中学)读完了连续十多年的小学和中学。“文革”期间教育系统受到很大冲击,学习的内容很有限,但我毕竟和那些幸运的少年伙伴一起,接受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中小学教育。
……
本书由一个独特个体的生命历程和深切体验出发,从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反映了其在特定的社会发展进程和起伏变换的背景下,艰难生存和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因此也就有了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思想内涵。作者希望从一个特殊家庭在特殊时期的生存、挣扎和新生的真是记录,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变迁,客观地反映改革开放给我们这个社会、国家和几代人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影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