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78.93 4.9折 ¥ 160 全新
库存54件
作者月阳编著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11029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60元
货号14742596
上书时间2024-12-29
月阳,本名张建礼,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河南广播电视台生活事业部监委会成员、月阳工作室主理人,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荣获河南广播电视台连续三届十佳主持人、2015 年度河南十大文化先锋人物、2019年度河南广播电视台优秀人才。
自2001年至今,月阳将自己人生最好年华的22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宣传、弘扬与推广事业。多年来,他参与执导、编排、策划并担任主持的各类戏曲活动达千场之多,如“中国豫剧(唐派)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72小时好戏唱不停挑战世界纪录”“大石桥有戏”等活动,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中原正声》第一卷
第一章 豫坛六艳 旦行之峰
戏比天大 梨园楷模
常香玉自述
豫剧皇后 祥符巨匠
陈素真自述
兰音崔韵 悲剧之星
崔兰田自述
洛阳牡丹 国色天香
马金凤自述
艺高品洁 闺秀之花
阎立品自述
韵巧字乖 花中君子
桑振君自述
第二章 曲韵流芳 生生不息
吐故纳新 芬芳馥郁
张新芳自述
“北马”马骐 河洛曲魂
马骐自述
秀韵美弦 音音绕梁171
王秀玲、宋喜元自述
苍娃大义 菊坛有道
海连池人生录
“南牛”长鑫 曲意情深
牛长鑫自述
胡韵光华 情动梨苑
胡希华自述
第三章 汴京三王 德艺楷模
寂寞幽兰在 王者之香永
王秀兰自述
武旦开先河 惊艳满台飞
王敬先自述
高雅王生腔 谦然君子风
王素君自述
第四章 戏唱现代 情系乡亲
奠基现代戏 梨园一双人
王善朴、杨华瑞自述
艺海峰无限 高洁玉无瑕
高洁自述
柳姿芳音妙 超韵绝伦美
柳兰芳、朱超伦自述
缘起宏恩志 世人常有福
任宏恩自述
豫剧第一梅 英华玉自香
汤玉英自述
《中原正声》第二卷
第一章 以戏润志 行道守真
拓荒现代戏 倾倒一片心
杨兰春自述
耕耘播戏坛 硕果遍梨园
罗云自述
第二章 申风毛韵 越调荣光
苦心“活诸葛” 越调扛鼎人
申凤梅自述
婉约爱莲说 越调常青树
毛爱莲自述
第三章 义庭喜成 一代名生
艺海拼搏无止境 叱咤菊坛留英名
赵义庭自述
喜成一派铸非凡 十生九唐誉梨园
唐喜成人生录
第四章 名门毓秀 传承担当
唐苑奋蹄 传承领军
贾廷聚自述
素韵凤鸣 梨园传奇
关灵凤自述
陈门担当 碧波荡漾
吴碧波自述
崔韵英姿 独树一帜
张宝英自述
情深雅健 阎派松贞
张梅贞自述
月盈花香 德荣兼备
张月荣自述
第五章 郑州三玲 遐迩闻名
桑韵玲姿淡亦真 苍柏茂茂不争春
刘伯玲自述
生旦不挡技一流 风流儒雅写春秋
王希玲自述
常派美伶舞蹁跹 豫韵虎门醉梨园
虎美玲自述
第六章 黑红忠勇 声震三江
心平气和 炉火纯青
吴心平、段青自述
竭志尽忠 红脸之王
刘忠河自述
第七章 东风豫韵 行醉中原
淑气梅香 燕赵贤才
牛淑贤自述
凤凰于飞 翱翔蹁跹
胡小凤自述
陈素真自述
首次登台
1928年阴历二月初二,是我走上舞台生涯的第一场演出。这天,开封相国寺里的永乐舞台下挤满了观众,他们是来看女戏子唱戏的。听说写有我们三个名字的海报一贴出去就引起了轰动,因为在这以前豫剧几乎没有女的唱戏,永乐舞台这次破天荒让三个女孩子演出,谁不想看个新鲜呢。
第一场演出是《日月图》,这是一出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戏”。我扮演小旦胡凤莲,王守真演小生汤子彦,河南名角李德奎先生演小丑胡林,张玉真演一个小配角。开台锣鼓敲起来了,我们看着台下那么多观众,心里怦怦乱跳,浑身直打哆嗦。但我们知道不上场不行,一咬牙就上去了。唱着唱着,也就不注意台下有多少人了。那时候我们个子也小,连戏台上的椅子还坐不上去呢!
大约没演几天就不景气了,因为我们年纪太小,会的戏太少啦。我的表演还行,可是嗓子不好;她俩嗓子好,但是不会做戏,所以抓不住观众。
孙延德老师时常为我的嗓子叹气,埋怨唐庄王爷不开眼。孙老师为我的前途费尽了心思,他对我说:“孩子,我看你的嗓子,旦角一门没你的饭,我给你改个行当,学外八角(即生、净、丑)吧。”从此后,我演过《花打朝》中的程咬金、《闹山湾》中的老丑、《斩银龙》的薛丁山。
在杞县唱红了
在杞县,我们搭了班,开始了唱野台戏的生活。所说的野台,就是在野地里,用八个大马脚四边一放,前后中间横搭木杠,上面铺上木板,中间用席子隔成前后台,这便成了。夜场一般是点三盏“鳖灯”,前台两盏,后台一盏。这种灯很像没脑袋的鸭子,外面用泥糊起来,里面装油,线绳做灯捻。那时候农村别说电灯,就是汽灯也少见,“鳖灯”已经不错了。这种台子很不牢固,人多了一挤就乱晃悠,也发生过挤倒台子的事件。
这里的规矩是每个台口(演出点)演四天,一天三场戏。第四天夜场演完,就急奔下一个台口,这一夜必定是不能休息的。接戏的车,戏箱、行李装得很高,人高高地坐上去,夜间赶路常常翻车,我都记不清自己挨过多少回摔了。有一次赶着进城门,车跑得飞快,进城门洞猛一拐,一下撞在铁城门上,要不是我很快抬起双腿转身躲过,腿肯定给挤断了。
第一场在杜村演出,人家点了我父亲的《八贤王说媒》,让我演柴郡主。我只跟老师学了十几出戏,这出戏我不会演,可又不能说不演,你吃这碗饭,人家点了就得硬着头皮唱。我一边上妆,一边学唱词,就这么演一场学一场,也平安地应付下来了。说起来那时候我的记性也真好,一般难度的唱词学一遍就会了,最难的也不过三遍,大人们都觉得奇怪,也非常愿意教我。
可是我的嗓子不作美,本嗓失音,硬挤出的假音像蚊子哼哼似的。农村观众很爱护我,也许是觉得小女孩唱戏不容易吧,始终没人叫过一声倒好。我是又感激又难过,没个好嗓子怎么再打回开封?再说这样唱下去,也对不起杞县的观众啊!
我学戏的时候,孙老先生常对我说:“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我也弄不懂什么是“人上人”,反正我不愿当“人下人”,我下定决心要让人家说我“行”。离开老师之后也没人指导了,我就靠老师给的这十个字的教诲,咬着牙拼下去了。天天早起去喊嗓子,每天三场戏,多苦多累都承担。后来有人告诉我,“你冲着风喊,嗓子就好了”,我就冲着风喊;又有人说对着水喊好,我就专找有水的地方去喊;还有人告诉我,“你扒个坑撒一泡尿,对着尿坑喊,嗓子才能好”,我也照办了。为了练嗓子,吃的苦、受的罪啊,就别提了!
功夫不负苦心人,不到两年,我失音的嗓子居然越唱越亮。当时杞县还没有坤角,我一来人们就觉得稀罕,无形中我就成了小主演,几乎场场有我,主角、配角都上,青衣、花旦、刀马旦都演。一日三场的演出,虽然很累,但也是我学习、实践的好机会,再加上我在化装、唱腔上动了一番脑筋,很快就成了豫东的一等名角。
在表演方面的努力
自从离开孙老先生,再没人像他那样仔细地教过我戏。我也算得有助手,这助手是镜子、月亮,还有太阳。
我从小有个毛病,爱照镜子,爱看自己的影子,只要没人时,我就对着镜子出洋相做出各种各样的脸:哭脸、苦脸、含悲脸、暗伤脸、饮泣脸、惊骇脸、恐惧脸、焦急脸、惶惑脸、气愤脸、仇恨脸、忧思脸、愁闷脸、烦躁脸、狠毒脸、惊喜脸、假喜脸、悲喜脸、大笑脸、轻笑脸、微笑脸,含笑、冷笑、苦笑、哭笑等等的怪脸。我把各种不同的感情做了出来,面对镜子自我欣赏,成了习惯。直至今日,仍然是一看见镜子,不自觉地就做起表情来了。
我爱看自己的影子。日间,无论太阳多晒,只要有影子,我便来劲了。看着影子就比画起来,这样走走,那样扭扭,扎扎架子,亮亮相,越玩越有趣,忘了烈日的晒。在月光下,更玩得美了,常常被妈妈大喊着,才回屋去睡。1931年之前,我是为玩;1931年以后,我逐渐懂事了,便注重一个“美”字。照镜子,我不是只为玩了,要看脸上做起戏来好不好看,尤其是哭脸,因为有些人演哭戏,脸上是笑容,有的咧个大嘴,不好看。我认为台上演戏,样样都宜好看,哭,也要哭得好看。我见过好多不好看的表情动作,我生怕我也是那样,所以我力求表情动作样样都美。没人教导,没人帮助,我就用镜子、影子做我的助手。好的表情动作,就留用;不好的就扔了。
杞县化妆用的镜子,半块的多,完整的少。后来妈妈知道后台的情况,就给我买了个饭碗大小的镜子。这面镜子,一直陪我三年多,帮了我不少的忙。
“河南梅兰芳”之誉
1934年,我重新回到了开封。
不,不仅是爬起来,还要“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呢!对于这点,我心里也是十分自信的。
一切还和四年前一样,还是这个永乐舞台,第一场还是我的《反长安》。“杨贵妃出宫来插花系凤……”这句一唱,便得了个满堂彩,四年前的羞耻总算洗刷了。随后,我又演出了豫剧旦角的“四大征”(《穆桂英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征北》)和《劈杨凡》《大祭桩》《双燕公主》《对松关》。仅这几出戏,我就在开封彻底红起来啦!
那时演戏讲究不重戏,能一个月、四十天换着不重样的,才算好角儿。十天半月一重复,人家认为你会的戏少,不值钱。我仗着在杞县的底子,在开封日夜两场,一个月没重戏。直到我演出《三上轿》,这个规矩就打破了,观众强烈要求一演再演,为了不让观众失望,我只好一个星期演一次《三上轿》。
说起《三上轿》,这里还有个故事,也算是我第一次对豫剧唱腔的改革吧。杞县有个姓刘的艺人,他在另一个班里演戏,我妈花了不少钱请他吃喝,想让他把《阴阳河》教给我。这出戏是他常演的戏,大概他怕教会我影响了他,就是不肯教,但由于盛情难却,就把他不演的《三上轿》拿出来应付。
《三上轿》是个“送客戏”,早就没人演了,早些年唱戏没有一定时间,观众老是不走,就用这出戏把观众唱散、唱走。经他花言巧说,我妈就让我学,本来一天就能学会,他偏不多教,他的用意,大约无非是要多吸几天大烟药丸。
后来这个戏学会了,可我心里不愿意演。我爱演慷慨激昂的武功戏,为了不把观众唱睡、唱走,我费了点心思,平时一有空闲就哼唱腔,把平淡简单的老唱腔删减修改,增加了自己思考的新东西,让观众听了新鲜,免得瞌睡。没想到费了一番功夫,我居然哼出许多新腔来。后来,我在舞台上正式演出经过加工的《三上轿》时,凡是经我加工出新腔的地方,唱一句就赢得观众一个满堂好,非但没把群众唱走,相反还赢得了无数掌声。从此,《三上轿》就成了我的拿手红戏。其实,当时我还不懂得啥叫改革唱腔,但在不知不觉中品尝到了它的甜头,这大概也是我后来爱改革的起点吧。
回永乐舞台演出不到一季,我就在开封红了,不但成了永乐舞台的首要主演,还被观众称为“河南梅兰芳”,我听了也不太懂,但心里明白是好的意思,因为当时我还不知道“梅兰芳”是谁呢。
……
古老的河南戏曲是一门活体传承的艺术,然而随着光阴流逝,老一代戏曲艺术家或者离世或者年事已高,戏曲也随着一代代老艺术家陨落而日渐褪色。因此,挖掘抢救记录老艺术家在学艺、表演、教学、传承过程中的真知灼见、独门技艺,从而更好地梳理河南戏剧的发展脉络,为河南戏曲事业在新时代的传播、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资料已迫在眉睫。作者在20多年戏曲节目采编播的工作中,深入挖掘并采访了常香玉、马金凤、毛缓莲、高洁、王君、贾廷聚、任宏恩、关灵凤、王敬先、张宝英、虎美玲等河南戏剧届几十位知名老艺人、老艺术家,用口述实录的形式记录了他们的从艺生活、表演教学、艺术传承等领域宝贵的艺术人生经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