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州县问责制度与地方社会治理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代州县问责制度与地方社会治理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12.98 6.7折 16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一容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49843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11624756

上书时间2024-12-2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一容,女,四川大竹县人,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于右任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社科专家库专家、项目评审专家。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中国近代思想史”“晚清史专题”等课程。主要从事清代政治制度史、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及思想文化等领域的研究;相继主持、主研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重庆市人文社科项目等9项;出版《清代官吏惩戒制度研究》《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近代人物与区域研究》等著作6部(含合著);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获重庆市人民政府、市政协社会科学很好成果著作类一等奖、论文类三等奖。



目录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州县、州县官员及其在清朝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27

第一节 州、县的由来与清代的州、县 27

第二节 州县正印官与清代的知州、知县 32

第三节 州县政区的治理与国家治理的内在联系 36

第四节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及知州知县在国家地方治理中的地位 41

第五节 国家州县治理正印—知州、知县的除授 49

第二章 州县官员问责的制度设计 65

第一节 问责的法律法规及其制定 65

第二节 问责范围及主要内容 76

第三节 责任追究类别、方式及追究程序 122

第三章 问责实施及其对知州、知县的震慑 162

第一节 清代州县问责制度的实施 162

第二节 问责制度及其实施对州县正印的心理震慑与鞭策 204

第四章 州县“钱谷”责任追究与地方农业治理 228

第一节 州县钱粮责任与知州、知县的催科 228

第二节 以征促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68

第五章 州县正印与州县刑民案件及社会治安秩序治理 295

第一节 厉行保甲,整治治安 295

第二节 自理词讼,审调县域地方民事纠纷 322

第三节 惩治刑事犯罪,力保辖境生命财产安全 350

第六章 知州知县与州县教育、教化 360

第一节 州县正印的兴学育才 360

第二节 州县正印与县域社会教化 398

第七章 州县正印与辖境民生及社会救济 429

第一节 劝种设仓,确保县域粮食供给 429

第二节 赈灾救灾、全活灾民 441

第三节 赡养老幼孤残,倡导慈善救助 451

第四节 施行义冢义园,安息亡灵 467

主要参考文献 475

后记 497

列表目录

表1-1 清朝以前历代县政区层级地位状况表 29

表1-2 清季州县厅数目及行省分别状况 32

表1-3 山东东昌府各县户数、人数表 40

表1-4 进士入仕州县正印政策举要 50

表1-5 举人拣选知县政策撮要 52

表1-6 举人截取知县政策 54

表1-7 四川省吏员出身知县信息名录 56

表2-1 雍正六年七月内督抚题参州县正印表 146

表2-2 雍正六年吏部奏定处分州县正印情形示例 151

表3-1 乾隆二十五年(1760)地方官问责处分人数表 164

表3-2 嘉庆十三年(1808)各省地方官问责处分人数表 165

表3-3 同治十年各省地方官处分人数表 166

表3-4 清朝定期问责官员处分人数表 167

表3-5 甘肃冒赈厅州县正印姓名及其处罚一览表 169

表3-6 雍正六年(1728)七、九月州县正印侵欺、亏空问责举例 172

表3-7 清末因款项革职知州知县表 175

表3-8 嘉善县知县任上被惩处一览表 178

表3-9 乾隆中期知州、知县监犯脱逃问责处罚例示 188

表3-10 1901年英德等10国强迫惩处州县厅正印名录 193

表4-1 杜凤治乡征钱粮简况表 261

表4-2 松阳县知县辖区地权及完粮转移管理例示 275

表5-1 兰溪县乡里都图村庄对应简况表 298

表5-2 西安县的编“庄”及其与自然性社区、行政社区的关系 299

表5-3 基层地方自理案件审理时间周期例示 349

表5-4 州县正印审断“失入”处罚及其上官连带 358

表6-1 河南所属州县义学拥有状况 372

表6-2 新疆州县光绪十年义学数量 373

表6-3 河南州县正印复修书院举例 377

表6-4 清末大竹县凤鸣书院藏书楼县官批准的筹款购藏书籍一览表 381

表6-5 大竹县知县光宣年间创办学校一览表 393

表6-6 光绪年间四川州县为乐善好施者请旌例案简况 424

表7-1 道光十七年山东济南府各州县民众口粮数量表 433

表7-2 清江县知县沈廷标所建仓廒十八处分布 436

表7-3 咸丰六年(1856)蠲免、赈济州县逐月统计表 443

表7-4 江苏各州县额外孤贫信息一览表 452

表7-5 历任南汇知县办葬埋骨简况表 470



内容摘要
第一章州县、州县官员及其在清朝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国家治理,归根结底是地方治理,而地方治理,自有行政区划以来,实质也就是各行政区划亦即政区的治理。在清代,这种治理,追根溯源,最终也就是州县厅这一基层行政区的治理,或一州一县一厅的具体治理。国家分寄或解构为众多最小的行政区域单元,而这些最小的行政区划又聚集为国家,一州一县的地方治理,最终汇为国家的治理。具体的各州、县政区的划分及其存在,不仅是国家行政区划层级在空间结构上的反映,是国家存在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国家实行地方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清政府凭借责任追究制度,促使官员对地方实行治理,从而实现国家在整体上的治理,其立足的行政地理单元,就是作为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州、县,以及少量的厅。因此,理解把握清代问责制度下的州县治理,有必要对州县政区及其行政首脑进行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州、县的由来与清代的州、县

一、州、县政区由来

州县行政区划,属于历史地理学中行政区划地理范畴。包括州县行政区划历史在内的中国历史时期的行政地理区划研究,积累深厚,颇有挖掘。?政治史中的官僚政治历史研究也有所涉及,柏桦《父母官:明清州县官群像》对州、县分别曾有勾勒。事实上,作为州县这一层级的行政区划的历史,尤其是县行政区划史,是与都县制度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都县制度的诞生,也就无所谓县的行政区划,自然也就没有县级行政区划史。

(一)县行政区

关于字,李家浩考证先秦的字就是后来的字;则早在西周中期的青铜铭文中就已经出现。由此看来,古称邦畿千里之地为县,《说文解字》即曰: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后来,王畿内的都邑,以及诸侯境内之地也称为县。而县制的发展,则大致经历了县鄙之县、县邑之县、郡县之县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县鄙之县,通常为片地域之意,非一个个可数的聚落;县邑之县,尽管己是可数的单个的行政单位,但仍与作为人所聚会的邑相似,没有大的区别,因而均不称其为政区。

柏桦认为郡县之县以及作为行政区划的县的出现,最早应为楚庄王(前613一前591在位)时期,他的依据是《广韵》关于楚庄王灭陈为县,县名自此始的记载。不过,李晓杰明确指出构成郡县之县有四大标准,即有完全的国君直属地、县长官由国君任命、县的范围一般经过人为划定、县以下有基层组织。据此他认为楚国灭陈所为之县,仍是县邑之县,远未成为郡县之县他认为:真正标志着郡县之县出现的事件,是公元前514年晋国韩、赵、魏、知、范、中行氏六家大夫,联手消灭了祁氏与羊舌氏两家,然后,将祁氏之田分为7县,又把羊舌氏之田分成3县,并任命10个人为县大夫,而形成的邬县(今山西介休东北)、祁(山西祁县东南)、平陵(山西文水东北)、梗阳(今山西清徐县)、涂水(山西晋中市榆次区西南)、马首(今山西寿阳东南)、盂(山西阳曲东北)、铜鞮(今山西沁县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杨氏(今山西洪洞东南)10县的这一事件。他同时强调:从行政区划的出现来看,这十县的划分,也同样是标志性的。……晋国新置的这十县是由大夫的封建采邑重新疆理而设置,如羊舌氏原为二邑之地,这时划为三县,说明是朝着正式行政区迈进了一大步。

……




精彩内容

本书从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层面切入,聚焦清朝地方社会治理的根本杠杆——州县正印问责制度及其与辖境治理关系,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探寻清朝地方治理的制度秘诀,复原问责制度下州县正印行政的基本面貌。内容涉及州县、州县正印官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州县问责制的法律法规,问责范围、程序、方式,追究实施及其效能;知州、知县因应钱谷、刑名、养民教民责任追究制度驱动对境域农业、治安、民生教化治理等。 本书视角新颖、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写作规范,语言凝练,具有较高的学术、社会价值,既为研究者所推荐,也可为史学爱好者、高校师生及行政工作人员参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