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基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学基础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0.27 6.7折 5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洪新,战丽彬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19621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11695351

上书时间2024-12-2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五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七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第四节 其他病因

第八章 发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第二节 影响发病的因素

 第三节 发病类型

第九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第十章 病机与辨证

 第一节 八纲基本病机与辨证

 第二节 阴阳失调的病机与辨证

 第三节 气血津液失常的病机与辨证

 第四节 脏腑病的病机与辨证

 第五节 外感病病机与辨证

第十一章 养生防治康复

 第一节 养生

 第二节 治未病

 第三节 治则

 第四节 治法

 第五节 康复

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第一章绪论

中医药学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凝聚着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千百年来,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保健事业和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又在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因此,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干,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医药学科学。

第一节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疾病等作斗争,逐步地认识了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掌握了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积累了大量的医药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药知识的丰富积累,逐渐将实践经验从理论高度进行反复而系统地总结,从而产生了中医药学理论。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在当时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结合其他自然科学知识,对医药实践进行理论提升和系统总结。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相继问世,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急剧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流派相继产生,呈现一派浓郁的文化氛围,影响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如道家倡导顺应自然、全性保真的理念;儒家强调仁义精诚、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思维;以及兵家提出修道保法、谋略多变的观点等,在中医药养生保健、医德医术、治则治法等理论的构建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当时推崇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对世界的本原和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作了深刻的揭示,对认识人的生命起始和发展演变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说理工具。

2.科学技术的密切结合

科学技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及其他自然科学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天文学为中医药学提供了字宙观的背景,使之创立了人与天地息息相关的整体医药学模式,结合所生存的外界环境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防治疾病的规律。气象学、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中医药学,探讨不同的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农业生产对中医药学最显著的影响和作用之一是在药物学方面,当时所用药物多以草木为主,动物及矿物类药物只占很小比例,如《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物中,植物类药物就有252种。可见.古代自然科学知识与医药学的高度结合,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科学技术基础。

3.医药实践的系统总结

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人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步地认识到人的生理病理规律,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如殷商时期,已发明了酒和汤液;西周时期,为部分疾病确立了专门的病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针灸和药物治疗已成为医生治病的常用方法,并涌现出一批如扁鹊等具有精湛医术的专职医生,从而使医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不少医家将多年的医疗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著《五十二病方》,记载了103个病名,247种药物,283首方剂。还有《易经》《诗经》《左传》等著作中,也记载了许多有关医药学的知识与实例。这些都表明当时的人们对疾病已有相当深刻而广泛的理解,医药实践资料已极为丰富,从而为中医药学规律的总结、理论体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四部医学典籍的先后问世。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该书对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整理,结合当时自然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成果,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系统阐述了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还涉及心理学、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及医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内经》的产生,标志着祖国医学已从单纯的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的阶段,书中的许多认识也达到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水平。在疾病的防治上,特别强调防重于治,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素问·疏五过论》《素问·征四失论》专篇讨论了从事医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提出诊病“四德”,批评了从事医药人员精神不专与学业不精所造成的过失,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难经》是继《内经》之后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成书于汉代。全书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用问答的形式进一步探讨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医学道理,内容简要,辨析精辟,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尤其是在脉学上的阐述独具特色,完善了《内经》诊脉“独取寸口”的诊断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



精彩内容
本教材是第3版,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入门课程和主干核心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本理论体系。本教材内容分为11章,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病、诊法、病机与辨证、养生防治康复,系统阐述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生命活动、病因与发病、诊断与病机证候、养生防治康复等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疾病防治等奠定基础。 本教材可供中药学、药学、医药经济管理、预防、康复、口腔及护理学等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