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0.27 6.7折 ¥ 59.8 全新
仅1件
作者郑洪新,战丽彬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19621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11695351
上书时间2024-12-29
第一章绪论
中医药学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凝聚着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千百年来,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保健事业和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又在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因此,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干,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医药学科学。
第一节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疾病等作斗争,逐步地认识了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掌握了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积累了大量的医药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药知识的丰富积累,逐渐将实践经验从理论高度进行反复而系统地总结,从而产生了中医药学理论。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在当时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结合其他自然科学知识,对医药实践进行理论提升和系统总结。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相继问世,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急剧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流派相继产生,呈现一派浓郁的文化氛围,影响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如道家倡导顺应自然、全性保真的理念;儒家强调仁义精诚、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思维;以及兵家提出修道保法、谋略多变的观点等,在中医药养生保健、医德医术、治则治法等理论的构建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当时推崇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对世界的本原和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作了深刻的揭示,对认识人的生命起始和发展演变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说理工具。
2.科学技术的密切结合
科学技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及其他自然科学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天文学为中医药学提供了字宙观的背景,使之创立了人与天地息息相关的整体医药学模式,结合所生存的外界环境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防治疾病的规律。气象学、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中医药学,探讨不同的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农业生产对中医药学最显著的影响和作用之一是在药物学方面,当时所用药物多以草木为主,动物及矿物类药物只占很小比例,如《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物中,植物类药物就有252种。可见.古代自然科学知识与医药学的高度结合,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科学技术基础。
3.医药实践的系统总结
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人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步地认识到人的生理病理规律,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如殷商时期,已发明了酒和汤液;西周时期,为部分疾病确立了专门的病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针灸和药物治疗已成为医生治病的常用方法,并涌现出一批如扁鹊等具有精湛医术的专职医生,从而使医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不少医家将多年的医疗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著《五十二病方》,记载了103个病名,247种药物,283首方剂。还有《易经》《诗经》《左传》等著作中,也记载了许多有关医药学的知识与实例。这些都表明当时的人们对疾病已有相当深刻而广泛的理解,医药实践资料已极为丰富,从而为中医药学规律的总结、理论体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四部医学典籍的先后问世。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该书对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整理,结合当时自然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成果,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系统阐述了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还涉及心理学、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及医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内经》的产生,标志着祖国医学已从单纯的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的阶段,书中的许多认识也达到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水平。在疾病的防治上,特别强调防重于治,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素问·疏五过论》《素问·征四失论》专篇讨论了从事医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提出诊病“四德”,批评了从事医药人员精神不专与学业不精所造成的过失,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难经》是继《内经》之后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成书于汉代。全书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用问答的形式进一步探讨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医学道理,内容简要,辨析精辟,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尤其是在脉学上的阐述独具特色,完善了《内经》诊脉“独取寸口”的诊断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