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四记(王安忆与海派文学传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间四记(王安忆与海派文学传统)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72 6.3折 68 全新

库存1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芳坤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56306381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0084699

上书时间2024-12-2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芳坤,1982年出生于太原市。201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年9月进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现为山西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南方文坛》《文艺争鸣》《小说评论》《当代文坛》《文艺报》《新京报书评周刊》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二十余万字,其中部分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目录
绪论  王安忆的文学史照影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世情记:上海、王安忆与海派文学
  第一节  地缘与“海派文学”的命名
    一、上海:旧梦、“伤城”或未来
    二、“海派”溯源与成长环境
    三、海派文学的现代质与王安忆的创作遇合
  第二节  海派文学的世情缘常
    一、溯源:从艳异情色到俗世情爱
    二、游离:从摩登感觉到文明之伤
    三、回溯:从华洋交错到世情海派的成型
  第三节  王安忆的成长与文学道路
    一、霓虹一隅:“海派”的隐现
    二、史:上海认同的过程
    三、归去来兮:创作概观
第二章  双人记:从张爱玲到王安忆
  第一节  观的“冷与热”:小说中的性恋主题
    一、女性、都市与海派文学
    二、男人的官能,女人的蝉蜕
    三、“革命”岁月中的爱欲生存
    四、文学中的“”动机
  第二节  历史观的“大与小”:小说中的服饰细节
    一、服饰、价值与女人的生存法则
    二、服饰的色彩与身体和东西方现代性
    三、生命如衣或时代衣观
  第三节  塑造“新海派”: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双子星座
    一、“发现”张爱玲与当代文学批评的“转型”
    二、作家、批评家与文学史
    三、张爱玲和王安忆的“新海派”
第三章  对照记:海派“复兴”与王安忆的创作转型
  第一节  城市空间:上海形象的转变与文学想象
    一、城市空间的文学意义
    二、空间意象的兴起和对照
    三、想象“”上海的形象
  第二节  城与人:从市民群体到小说人物形象
    一、市民群体、社会生活的演变与“海派”的复兴
    二、王安忆小说中的“知青”
第四章  更衣记:王安忆对海派文学传统的变异
  第一节  王安忆小说的乡土叙事
    一、早期小说的乡村叙事
    二、中国经验与乡土“寻根”
    三、王安忆小说中的城”和“返乡”
  第二节  王安忆的京海给养及其意义
    一、叙述的“故事”和审美的“故事”
    二、王安忆的“抒情”和“启蒙”
    三、面对“京海结构”
结语  传统之“轻”与历史之“重”
附录  王安忆主要作品发表编年
附录  周明全访谈刘芳坤
附录  电影《米尼》的“故事新编”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绪论王安忆的文学史照影 

一、选题缘由 

(一)实践与个性:文学史维度的观照 

选择此论题伊始,笔者惊异于王安忆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这样一种特性,即一个作家于文学史中所表现出的强大张力。迄今为止,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创作期较为绵长,并在每个“潮流”当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作家。她的创作始于1975年,到2011年为止,笔耕不辍,共创作短篇小说120余篇,中篇小说39篇,长篇小说13部。长期以来,对王安忆的定位往往存在类型划分式的理解,她“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①从纵向讲,她的小说创作轨迹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变化的文学思潮,早在1993年,李洁非就曾指出,王安忆每每在文学思潮中“再造神话”,获得自己的成功,因此,“迄今为止,她的所有作品都必须分成若干类块来阅读和理解,而她本人也习惯于集中地推出一批属于同一种思路、同一种方式或体现同一种旨趣的作品”。②如此看来,仿佛王安忆与当代中国文学史一直保持在蜜月期的旅行当中,而这种分段论又显示出一个作家在文学思潮面前的某种“自觉性”。于是,对王安忆的研究存在就着思潮论作家、就着断裂论整体的特色。①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在于她辛勤笔耕三十多年,创作了大量的短、中、长篇小说及若干散文、文论,累计达数百万字。二十年来,她的文字散见于众多的期刊和报纸,然后由不同的出版社结集出版。但是,截至今日,未有《王安忆全集》出版。许多著名学者、批评家在面对这样一位在当代文坛上丰富又多变的作家时,多采用以点带面,求新求异的批评方式,而在综合定位与整体把握上还存在可研究的空间。正如汪政、晓华所言:“对于王安忆这样的作家,要对其二十多年的创作进行总体性的评论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她的变化实在太大,如果只能用一句话去概括王安忆的创作的话,恐怕也只能这么说了,她总是在不断地超越,不断地否定。而且这超越与否定又不是在同一个纵向轴上的,因此,不同时期的王安忆总是不能‘一以贯之’,总是不能互相说明,不仅王安忆自己不能说明自己,而且时尚与思潮也不能说明她。新时期文学发展到现在,有伤痕、改革、反思、寻根以及先锋(实验)、新写实、新状态、后现代、新历史、新市民、现实主义冲击波,五花八门,有哪一个思潮能够解释王安忆?,,②  

通过以上简单地呈现,王安忆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互动,在内质上存在一定的悖论性。她的创作自觉似乎是源于思潮的实践,写作先行后续的倒置将作家的创作个性掩埋在了孤独的角落。作为一位有独立规划的女作家,王安忆自己的认识也展现出并非蜜月期的愉快。她说:“当我坐在空白洁净的稿纸面前,我要努力忘记自己的观众……



精彩内容
本书以文学史研究的视野,不仅运用文学叙事学的文本分析方法比较说明王安忆的作品何以继承了海派文学传统,更进一步将王安忆成为“海派传人”视为一个文学史的“故事”。以王安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创作转型为中心,首先分析这个文学史“故事”的前因后果,其次分析其之于王安忆个人创作的作用和对当代文学史的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