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国璎台湾地区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叶嘉莹、袁行霈教授分别合开中国文学相关课程,1994年返回母校台湾地区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中国文学史。从事教学与研究三十余载,主要研究方向是汉魏六朝诗及唐宋诗词,著作有《中国山水诗研究》等。
目录
【第—卷】
总
绪
第—编
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
第—章
绪说 028
第二章
古代神话 032
第三章
第—部诗歌总集—《诗经》 062
第四章
作家文学的开端—“楚辞” 098
第五章
叙事文学的前驱—历史散文 130
第六章
说理文章的肇始—诸子散文 154
?
第二编
中国文学的起步与飞跃:两汉文学
第—章
绪说 180
第二章
两汉辞赋的发展 182
第三章
史传文学的楷模—司马迁《史记》 211
第四章
两汉诗歌的发展 232
?
第三编
乱世文人的心声: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第—章
建安风骨—雅好慷慨 279
第二章
文学的自觉 305
第三章
正始之音—诗杂仙心 320
?
第四编
中国诗歌主要类型的形成:两晋南朝诗歌之发展
第—章
绪说—环境背景 342
第二章
拟古咏史之怀 354
第三章
绮情儿女之思 383
第四章
仙隐玄虚之咏 398
第五章
田园山水之情 431
第六章
咏物宫体之盛—“齐梁诗” 455
【第二卷】
第五编
中国诗歌发展之高峰:唐诗发展演变历程及其余波
第—章
绪说 493
第二章
唐诗的前奏 — 隋诗概览 507
第三章
初唐诗坛 — 走向盛唐 519
第四章
盛唐之音 544
第五章
中唐风貌 591
第六章
晚唐夕晖 615
第七章
唐诗的余波荡漾 629
?
第六编
散体古文发展之高峰:唐宋古文的盛行及其后续
第—章
绪说 720
第二章
唐前骈文的兴盛 727
第三章
文章复古的主张 741
第四章
唐代古文的发展 746
第五章
宋代古文的复兴 784
第六章
古文地位的巩固 — 金元明清散体古文 816
?
第七编
文言短篇小说发展之高峰:唐人传奇及其后续
第—章
绪说 892
第二章
唐传奇的先声 — 魏晋六朝笔记小说 898
第三章
唐传奇的开拓与创新 910
第四章
唐传奇的后续 945
?
第八编
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余响
第—章
绪说 960
第二章
词为“艳科”的形成与蜕变
— 晚唐五代词 969
第三章
宋词的茁长与演变
— 北宋词 986
第四章
宋词的极盛与渐衰
— 南宋词 1010
第五章
宋词的余响 — 金元明清词 1040
【第三卷】
第九编
元散曲之兴起发展及后续
第—章
绪说 1078
第二章
散曲风格的形成 1085
第三章
元散曲发展大势 1094
第四章
元人散曲的后续—明清散曲 1131
?
第十编
中国戏曲发展之双峰:元杂剧与明清传奇
第—章
元杂剧绪说 1144
第二章
元杂剧的先声—中国戏曲的萌生与形成 1150
第三章
元杂剧兴盛的环境背景 1175
第四章
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1181
第五章
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1214
第六章
元杂剧的文学特质 1223
第七章
明清传奇的茁长演变 1238
第八章
明传奇的兴隆与发展 1253
第九章
清传奇的全盛与渐衰 1284
?
第十一编
白话短篇小说之发展与后继
第—章
绪说 1318
第二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前驱—敦煌变文与话本 1321
第三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形成—宋元话本 1335
第四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晚明“拟话本”涌现 1358
第五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成熟—《三言》与《二拍》 1361
第六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后继 1381
?
第十二编
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发展历程
第—章
绪说 1388
第二章
章回小说的前驱—宋元话本 1396
第三章
章回小说的问世与定型—元末明初至明中叶 1403
第四章
章回小说的繁荣—嘉靖、万历年间 1420
第五章
章回小说的鼎盛—明末清初至晚清 1437
第六章
章回小说的夕阳—晚清谴责小说的风行 1459
后
记 1475
参考书目 1477
内容摘要
一 与自然争胜,向非常不错挑战的挫折与憾恨
无论是夸父与日逐走、共工与颛顼争帝、刑天与帝争天神之位,还是鲧之“不待帝命”而治洪水,他们的行为举止,都是浑然原始的。而且不标举任何理由,不编造任何借口,不含一丝犹疑,即可与自然争胜,向统治宇宙的至上非常不错挑战。只是最后均遭遇了挫折,空余壮志未酬的憾恨。这样的题材,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成为个人与天运抗争必然会败下阵来的永恒母题。
二 建功立业,遗爱人间,留名青史的向往
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建立丰功伟业,又“垂死化身”,把自己的躯体每一部分都奉献出来,遗爱人间。女娲造人类,补苍天,其功业上可达天,深可入地,声名永传于后世,光辉照耀于万物。羿则上射十日,下杀凶禽猛兽,为民除害,遗爱百姓。夸父逐日,死后掷其杖,化为一片邓林,也遗爱人间。此外,黄帝造指南车,杀蚩尤,平定战乱,获得和平。鲧、禹父子则前仆后继为民治水,均丰功伟业,造福人类,声名永垂。这些神话人物的宏伟功业,留名青史,是历代文人士子在有限的生命中,衷心向往的理想人生境界,而且不断流露在他们的作品中。
三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痴顽
夸父与日逐走,实在是一场人和大自然的竞争,亦是一场人的生命和自然生命的竞争。自然的生命是永恒地循环运转,永无止境地周而复始,人的生命却是短暂无常,只限于一生一世。夸父与日逐走,代表的正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与痴顽。当然,夸父并未接近失败,在日落之处总算追上了太阳,只是太阳已经沉没,而夸父亦“道渴而死”,最后夸父还是输了。此外,精卫填海的神话,亦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典型。就在波涛汹涌、浩阔无边的海面上,一只小鸟,衔着微木细石,意图填平沧海。她飞翔于山海之间,去而复来,夜以继日,年年岁岁,从事一项徒劳而无功的工作。这种执着与痴顽,也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一再吟味的母题。
四 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恐惧与焦虑
夸父追日,亦可视为意欲抓住时光、抗拒死亡的象征。含蕴的则是一份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恐惧与焦虑。夸父虽然道渴而死,不过却“弃其杖,化为邓林”,既造福人类,亦获得再生。古代神话中,这种死而再生之例甚多。如盘古死后,身躯化为日月星辰,山岳河川。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鲧被杀后,化为黄熊,或黄龙,且肚子里又生出禹。处处都显示先民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进而对死亡的否定,以及通过变形则可获得再生的信仰或幻想。对先民而言,死而不亡,死亡即是再生。值得注意的是,神话故事中这种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恐惧与焦虑,以及死后留声名于后世、成就不朽的意愿,从此亦成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永恒母题。
P55-56
主编推荐
1、这是一部面向普通人的中国文学史,它重视体悟,以细腻的语言还原文学的感染力,像讲故事一样将中国文学的“一生”娓娓道来,帮你重新发现文学之美。
2、作者王国璎家学深厚,其父王叔岷是知名中文历史语言学家,曾师从傅斯年、汤用彤,与台静农、许世瑛等国学大师长期共事。王国璎深得其父言传身教,堪称数代中国学人知识的传人。她不仅有扎实的文献功夫,还有比较文学的视角、对新观点的广泛理解、对文学作品的敏锐洞察与精当品评。
3、王国璎曾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等世界名校,与学者袁行霈、叶嘉莹合作开课。她以半生所学打造这部《中国文学史新讲》,获得了诸多认可,被台湾辅仁大学等名校阅读。
4、采用新的叙述路线,使文学的体系更为明晰完整。这部书的主要线索是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发展流变,于是唐诗之后的宋诗、宋词之后的金元明清词,这些常受到忽视的作品也走上台前,中国文学中宝贵的“遗珠”纷纷呈现出夺目的光辉。
5、对当代人来说,这部书会是来自文化之根的一封灵魂家书,它传递着中国人古老的思想与情怀,用丰沛、优雅、绵远的力量抚平喧哗时代的浮躁,帮你找回生活的诗意与从容。
6、装帧精美,适合收藏。封面取自北宋画家许道宁《秋江渔艇图》,三卷可连成连绵的山水,意境高远。
精彩内容
这是一部写给普通人的中国文学史、写给当代中国人的灵魂家书。三千年大浪淘沙,留下的文学作品因其浓烈的生命力才得以流传,它超越学者的书斋、宴饮中的王公贵族,属于每个人,它游荡于山水、传唱于勾栏,传递着喜悦、惆怅、豪气、隐逸……古人的情感与思绪,想一封传递千百年的家书,至今仍然能给我们共鸣与慰藉。
百年前,外国学者写下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百年来,历代大师完善着中国文学的地图,标记着新发现的宝藏,终于使这部至为珍贵的人文地图趋于完善。台湾学者、台湾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王国璎接过这一传承百年的追求,以半生知识积累、海内外百余年的积淀,画出一条通往文学精髓的新路线。
不同以往,这部文学史不以朝代划分篇章,而是以文学体裁为叙述线索,兼顾传统特质、发展大势、作者评述与时代风潮。先于第一卷讲述各个文学体裁的孕育期,再于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写诗、词、曲、小说等文体的“生命周期”,它们如何从萌芽、鼎盛、转变到衰落。一口气读到终点,中国文学各大文体如同数条大河并行入海,浩瀚而清晰;中国文学的宏大格局,则像黑白分明的棋局一样,变得无比立体。
“我们中国”系列《中国文学史新讲》(全三卷)《根源之美:中国艺术3000年》(全三卷,3月上市)《新编中国史》(六卷本,已出版)。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