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识课:人为何需要仪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牛津通识课:人为何需要仪式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5.8 4.9折 32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加]巴里·斯蒂芬森(Barry Stephenson),欧阳敏 译,读客文化 出品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71111380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2元

货号11380754

上书时间2024-12-2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加]巴里·斯蒂芬森(Barry Stephenson)纽芬兰圣约翰纪念大学宗教研究助理教授。 著有《宗教改革:路德市的公共仪式》《起义:赫尔曼·黑塞与施瓦本虔信》。
欧阳敏,自由译者,北京大学人类学硕士。译有《十字军史》《新加坡史》《象征之林》《次》等。

目录
 章 仪式化 章 仪式与文化的起源 第三章 仪式与社会 第四章 仪式与变革 第五章 定义、类型与领域 第六章 仪式作为表演 第七章 仪式的命运 

内容摘要
     观察仪式 查理·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研究代表了动物研究方法上的一场巨变。19世纪的英国,兴起了一种全新的观念:相比以解剖动物尸体为基础来推动分类体系的完善,不如离开宛如停尸间的动物实验室,前往自然栖息地,研究活生生的动物的行为。20世纪初,一些鸟类研究爱好者来到英国乡村的森林和田野中,耐心地观察各种鸟类(而不是去收集标本),从而为生物学引入了新的立场和方法,创造了一种新的工作种类和专业分工——博物学家。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动物行为学能够出现,正是有赖于这些早期博物学家奠定的基础。 在孜孜不倦地近距离又细致地观察各种动物的过程中,博物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发现了一类让他们感到震惊的动物行为。在他们看来,这些行为具有类似仪式的特征。为了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他们观察到的飞禽走兽的行为,博物学家借用了人类文化世界——尤其是仪式、戏剧、游戏和比赛领域——中的许多比喻和词汇。在埃德蒙·塞卢斯(Edmond Selous)、亨利·艾略特·霍华德(Henry Eliot Howard)和弗雷德里克·B.柯克曼(Frederick B.Kirkman)等博物学先驱写下的日志、笔记和出版的著作中,存在大量诸如舞蹈、典礼、游戏、姿势、态度、滑稽表演、场景、演出、手势和仪式的词汇。 在从动物行为学的角度研究仪式的过程中蕴含着一种循环。我们假设,详细研究动物的行为和“典礼”,能够告诉我们一些有关人类仪式的知识。但恰恰是人类的仪式预先给动物行为学家提供了标准,才能够让我们以仪式的方式审视动物行为。弗雷德里克·B.柯克曼曾连续几个月观察黑头海鸥和燕鸥,在之后的报告中,他谈到自己是如何突然有一天能够看出鸟类做的各种姿势和手势的,并阐述了以下观点: 在我所说的那段观察期里,我发现只有一次提到这些鸟类的各种姿势。尽管这些鸟儿必定每天都在我眼前摆出各种姿势。我长着双眼,但并不能够看清特定事实……(有一天)可以说是我眼前蒙着的“纱布”忽然揭开了。 仪式不仅是人(和动物)参与的活动,也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仪式既是行动,又是观念,而这会让它变得像一条滑溜的鱼一样难以把握。 一方面,为了能够批判性地分析仪式,我们需要把这两个维度(行动与观念)区分开来。作为观念的仪式与作为行动的仪式不尽相同,人们曾努力想要界定和澄清两者。但有些学者激进地宣布,仪式的观念或范畴接近是学术界建构出来的,充满了西方的假设和偏见,根本不是对真实现象的描述。我的观点与此不太一样,我们还是要先回到有点棘手的定义问题上。另一方面,仪式的观念或范畴塑造了我们认为哪些行为和举动属于仪式。那么,像柯克曼这样的动物行为学家到底突然在鸟类的行为里看见了什么,以至于开始用仪式的语言来思考和框定他们观察到的一切呢?总之,他们注意到了一些很好显眼的行为,这些行为之所以惹人注目,在于它们是模式化的、有独特风格的、重复的,而且令人惊讶地具有交流沟通作用。 蜜蜂找到食物回巢后会进行一系列复杂精细的腹部舞动,并上下翻飞。舞动的路线构成一个“8”字,同时腹部还会上下摆动。其他蜜蜂则围拢过来观看。当我们看到蜜蜂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会说蜜蜂在“跳舞”。动物学家麦克斯·冯·弗里施(Max vonFrisch)当年就是这么说的。1946年,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这些看似随机的复杂动作事实上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方式,舞动的角度和持续的时间指明了去往一个采蜜好地方的距离和方向。几十年来人们就这个观点争论不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语言的力量让交流沟通成为人类的重要能力,几个世纪以来这一直被视为人与动物具有本质区别的证据。可是,利用雷达进行的精细实验已经证实,正如弗里施优选提出的那样,通过这些舞动,蜜蜂确实能够告知同伴食物采集地的方位。近来的研究还进一步表明,这些舞动能够向同伴传达天敌出没的信息。虽然我们还是没有接近搞清楚这种交流是怎么完成的,但蜜蜂的舞动是一种交流行为的观点如今已经在科学界得到广泛的接受。仪式一直以来也被界定为沟通行为,即利用姿势、行动和各种声音作为主要的非语言方式来传递信息——仪式是一种话语形式。这就意味着,仪式像口头交流一样需要解释,并且就像口语一样,容易产生岐义、误解和欺骗。 P4-7

主编推荐
 没有仪式,没有人类社会! 我们为何对着许愿? 为何需要登基仪式? 饭局为何讲究座次?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系列丛书,堪称。 由世界知名专家撰写,国内专业学者翻译的通识读物。 既是专业级,又通俗易懂,毫无阅读障碍。 翻开本书,看仪式如何创造人生意义、影响公众舆论、生成社会规范! 

精彩内容
 《牛津通识课:人为何需要仪式》 引言 仪式,像语言、工具使用、象征和音乐一样,是构成我们所谓的“人文”的要素之一。人类的文化记录揭示,仪式持久而广泛地存在着。考古证据表明,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仪式已经存在。生物学证据则证明,仪式化(ritualization)是动物行为的一项基本特征,其影响了进化的过程。因此,思考仪式,也是在反思人类的本质、社会和文化。 我们无法避开仪式。对特定人群、社会、团体而言,某些仪式可能更为重要或没那么重要。一名虔诚的天主每天都要做弥撒,霍皮人每年都会郑重地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在仪式活动上。可是,即使我们自认为不热衷于仪式,也不觉得我们的社会以仪式为基础,但我们的一是要与仪式打交道,这如同日升日落般不可避免。婚礼、葬礼、生日、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节庆、游行、礼拜,以及礼物交换——仪式在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的生活世界中到处可见。仪式塑造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各自体验着种种仪式和典礼,有令人振奋或无聊的,有的是剥削或赋权,有的富有创造或垂死挣扎。思考仪式,是在探索它在我们生命和社会中的地位、力量和潜能。 对于在现代和后现代西方工业社会中成长的人来说,仪式已经在文化和知识生活中处于边缘的位置。从历看,新教和启蒙思维的影响导致人们开始质疑仪式。与科学、理和市场相比,仪式常常被贬低为一种相对来说不那么有效的干预世界的方式。但另一方面,人们对现代的本质及其影响的探讨中,仪式又有些重回聚光灯下的感觉,人们重拾对仪式的创造力、批判和潜在变革力量的兴趣。因此,思考仪式也是在反思构成现代叙事基础的种种立场和假设。 一本关于仪式的书,不论多么薄,都必须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仪式是什么?但在刚开始探索这个概念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也是许多研究领域都面临的问题。多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仪式进行了研究,因此,仪式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审视、被定义。一篇发表于1968年的论仪式的文章被广泛阅读,其内容涉及仪式的各个方面。这篇文章的作者——人类学家埃德蒙·利奇(Edmund Leach) ——下了一个多少让人觉得沮丧的论断:“‘仪式’一词该如何使用,以及人们该如何理解仪式中的表演,可能是众说纷纭的问题了。”在当时,人们仪式是什么或仪式的作用是什么(如果它真的具有用的话),还没有达成共识。到现在,情体上变得越发复杂。蜜蜂上下飞舞与神父行屈膝礼,足球赛与办公室茶歇的衣着颜色,在医院分娩与在议会发言,看电视与照料花园,在威奇塔 的某个公交车站等车与在东京看歌舞伎表演,生日派对与七月四日游行——这些以及其他种种现象,都曾被构想和界定为仪式并被分析。如此看来,在我们周围仪式无所不在。众多颇有影响力的人文、社科学者,也都曾深入地思考过仪式的本质能及其在社会、文化和中的地位。 若加以宽泛的界定(这也是本书采取的方式),“仪式”并不是指某类具体的行动,而是众多行为都可能潜在具有的一种行为特。仪式作为一种元范畴括了的和非的、传统的和新生的、约定俗成的和即兴创造的、人类的和非人类的,并与一系列其他的文化领域交错叠加在一起,如游乐、比赛、演出和戏剧。如果说仪式是一种行动的话,那它同样也是一种概念——一种我们赖以思考的概念。我们接下来的探讨会在这两个维度之间来回穿梭。 仪式首先应该是“做”(doing)。像理解烹饪、游泳或政治一样,我们也是通过“做”来了解仪式是什么的。但除了仪式行动,人们还会倒回去思考、撰写和阅读仪式——这正是我们此刻在做的。这并不是要把行动和思考两极化割裂,虽然在仪式研究中这样的做法屡见不鲜。仪式是一种思考和认知的方式。这的很简单,即我们对仪式的观念和感知不仅是由仪式本身形成的,同样也被文本和其他媒介所塑造。例如,《旧约含了规范的仪式文本,详细地列明了如何敬拜、献祭,含对这些仪式的社会和道德价值的批判反思。儒家典籍,尤其是《礼记》,连篇累牍地谈论了仪式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游记、传教士报告、士兵的日记、学术史,以及其他文本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人们对他者仪式的迷恋、鄙视或困惑。文学作品,以及更出现的电影,往含了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出来的仪式场景。有些文学种类甚直接采用了仪式的形式,如乔叟(Chaucer)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Canterbury Tales )是一场虚构的朝圣之旅。文学理论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认为,这部现代小说吸收了中世纪狂欢节的特点,而狂欢节在现代欧洲曾普遍受到压制。 本书介绍了人们在过去大约一个世纪里对“仪式”的思考轨迹,这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有时被宽泛地称为“仪式研究”(ritual studies)。仪式研究作为一个有正式名称的研究领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建立于在此之前的动物行为学、人类学、社会学、史及现象学的研究成果之上,并受到新兴的跨学科研究兴趣(如表演、化身、、权力和创造力等)的影响。仪式研究中的基础问题是较为清楚的:仪式是什么?仪式做些什么?仪式有什用?仪括哪些种类?仪式是受传统束缚的、保守的,还是充满创造力和变革力的?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多种多样,有时还互相矛盾。本书的任务是要廓清仪式研究领域的边界,并希望读者读完本书能够有兴趣了解更多。

媒体评论
◆没有仪式,就没有人类社会!
  ◆我们为何对着蜡烛许愿?
  ◆帝王为何需要登基仪式?
  ◆饭局为何讲究座次?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系列丛书,堪称镇社之宝。
  ◆由世界知名专家撰写, 专业学者翻译的通识读物。
  ◆既是专业级,又通俗易懂,毫无阅读障碍。
  ◆翻开本书,看仪式如何创造人生意义、影响公众舆论、生成社会规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